• 无土之地(后殖民视野中的艺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无土之地(后殖民视野中的艺术)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5.4 6.0折 5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翟晶|责编:荆成恭

出版社知识产权

ISBN9787513070683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30960934

上书时间2024-06-29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翟晶,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史系主任。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硕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外国美术史专业,2018年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者。出版著作《边缘世界: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包括:《后殖民视域下的当代艺术》《没有他者性的他者》《永不回头的<基质>之河》《不期而遇:论威廉·肯特里奇的艺术》《凝视与矛盾:19世纪“东方主义”绘画中权力结构的变化》《被模拟的身份》等。发表译文十余篇,包括:《半路之屋》(霍米·巴巴)、《定位中的真理还原》(德里达)、《艺术史的艺术》(普莱茨奥斯)等。

目录
第一章  谁的世界:有关种族与身份的理论反思
  一、霍米·巴巴的身份观
  二、后殖民视域下的当代艺术
  (一)在“之外”生存
  (二)不可能的身份
  (三)去往似是而非的地方
第二章  殖民史中的艺术史
  一、凝视与矛盾:19世纪“东方主义”绘画中权力结构的变化
  (一)凝视的绝对权力:安格尔、德拉克洛瓦、热罗姆
  (二)矛盾现身:古斯塔夫·莫罗的“莎乐美”
  (三)与矛盾共存:爱德华·马奈、保罗·高更
  二、西式教育与东方“学院艺术”
第三章  穿越边界的人:行动中的当代艺术家
  一、被模拟的身份:当代非西方艺术家对种族身份的僭越
  二、没有他者性的他者:论三位当代艺术家
  (一)阿布拉莫维奇:集体宣泄空间
  (二)徐冰:自由世界的规则
  (三)安纳祖:无关非洲的非洲
  三、不期而遇:论威廉·肯特里奇的艺术
  (一)我们寄身何处?
  (二)夫人即虚无
  (三)真的有一个世界吗?
  四、玛琳·杜马斯:穿越迷雾
  五、彼得·道格:寻找神话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数十年的全球化进程为什么迎来了新的民族主义浪潮?那个高度“国际化”的艺术世界,究竟是谁的世界?本书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解析了后殖民话语及其艺术批评实践,以历时性的方式追溯了殖民史对艺术史的影响,并对当代非西方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进行了分析,从而呈现出了一个杂色斑驳而又具有内在连贯性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方面,殖民史的遗产并未消退,而以话语霸权的方式继续发挥作用,深度影响着“国际化”的属性和进程;另一方面,大量非西方艺术家的参与,既支撑着这个“国际”的结构又侵蚀着它的基础,在平滑的表面之下,掩藏着无尽的矛盾和冲突。这个小小的艺术世界让我们看到:新的民族主义浪潮并不是“全球化”的反面,而是前数十年的这种全球化的必然归宿……

精彩内容
 有人说,不参与推动国际艺术思潮进步的艺术是没有价值的,或者只有部分的、地域性的价值。那么,我们首先要问:什么是国际艺术思潮?谁的国际艺术思潮?
的确,如果从展览、画廊、拍卖的一整套体系来看,这个国际艺术思潮是存在的,并且,它还很注重平衡种族、地区之间的关系。比方说:在重要的大型国际展事中,不仅有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也有像圣保罗双年展这种在第三世界国家举办的展览;参展乃至获奖的艺术家里,非西方人的身影日益常见;在策展人中间,像奥克维·恩维佐这样出镜率很高的有色面孔也
越来越多;博物馆系统内部,非裔、亚裔主管的存在已经十分普遍;各国各地的画廊,总有一些以非西方艺术家为主要代理对象;而那些活跃的、国际性的艺术类团体,也总是很注重聘请有色人来任职……这就是在前面数十年的这个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世界里,艺术界的日常景象。
没有人可以否认,这是一种进步,而且是令人鼓舞的进步,但这是否就真的意味着,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套公允的标准,足以用来评判任何地区、任何人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史书写?
正如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的,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包括后殖民理论在内,依然置身于西方的学术传统中,西方的图书馆圈定了我们的领地,我们的语言方式、看待历史的视角、价值判断的标准,都是西方的。当我们谈论“国际艺术思潮”的时候,我们的背后是西方艺术史,尤其是西方现当代艺术史。因此,毫不奇怪,最容易在国际上成名、获奖的非西方艺术家,总是些符合这个标准的艺术家,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作为政治正确性的标配,他们大都是些使用着“国际”化的思路和话术,以自身的民族历史、现实、
传统、问题为素材的艺术家。这当然没什么不对的,这些艺术家也确实创作出了许多上乘的作品
。但是,这也就意味着:那些不能进入这个系统
的艺术创作被遮蔽了,被当作“缺少价值”的东西而扔进了历史的(或者无历史的)垃圾堆;这还意味着,话语权永远都掌握在西方学术传统(尽管不一定是白人)的手里,“历史”永远是西方的历史。
这不是一个新问题,而且是一个常常被讨论的问题。但是,有趣的话,通常讨论到最后的结果,是以大家在自问“西方人怎么看”而收场。
这不免又我让我想起了那个“凝视”的概念:凝视是一种权力关系,它的终极表征就是画中女子的身体和观画男子的目光,而这句“西方人怎么看”,正好让非西方地区的文化和艺术创作化身成了画中那个的女子,无论风情万种还是英姿飒爽,总是等待被别人观看和评判。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