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2.66 4.7折 70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薇

出版社北京燕山

ISBN9787540252755

出版时间2018-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0元

货号30462761

上书时间2024-06-29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梨园牌匾的内容分析
  第一节  献立梨园牌匾的时间分析
    一、献立梨园牌匾的年代分析
    二、献立梨园牌匾的月份分析
  第二节  梨园牌匾的匾文内容
  第三节  对献匾人的研究
  第四节  梨园牌匾的书写者
  第五节  梨园牌匾自身所蕴含的价值
第二章  晚清民国北京梨园管理机构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京剧发展概述
  第二节  清代及民国时期北京梨园行管理机构的演变
    一、清初的演出管理机构
    二、精忠庙
    三、正乐育化会
    四、梨目行业会与梨园牌匾
  第三节  梨园管理机构的变迁所产生的影响
    一、梨园管理机构性质的变化与发展
    二、伶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第三章  京剧科班与梨园名家
  第一节  梨园牌匾记载的京剧科班
    一、小荣椿班牌匾
    二、富连成科班牌匾
    三、斌庆社科班牌匾
    四、群益社科班牌匾
第二节梨园牌匾收录的梨园名家
    一、梨园名家单独献匾
    二、梨园世家集体献匾
  第三节  京剧科班及梨园名家敬献牌匾所反映出的社会意义
    一、揭示晚清民国时期北京京剧的发展繁荣
    二、京剧人物形象与其社会地位的塑造
第四章  梨园牌匾与“七行七科”研究
  第一节  清末民初梨园界的行当划分
  第二节  对“七行”的分析研究
    一、文武生行
    二、小生行
    三、旦行
    四、净行
    五、丑行
    六、武行
    七、流行
  第三节  对“七科”的分析研究
    一、经励科
    二、剧装科
    三、容装科
    四、盔箱科
    五、交通科
    六、剧通科
    七、音乐科
  第四节  “七行七科”牌匾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  梨园弟子的日常生活
  第一节  梨园牌匾反映出的严格的戏班班规
  第二节  梨饲牌匾体现出的梨园酬神习俗
  第三节  梨园牌匾表现出梨园子弟艰辛的学艺生涯
第六章  梨园牌匾展示出梨园界内界外的艺术交流
  第一节  梨园同仁之间的艺术交流
  第二节  票友与梨园界的互动
  第三节  梨园子弟在北京宫廷、王府、会馆、戏楼戏园以及梨园管理机构内的演出活动
    一、宫廷戏台
    二、王府戏台
    三、会馆戏台
    四、街巷市井的戏园、茶园
    五、梨园管理机构中的戏台
  第四节  对其他省份梨园行组织的初步探索
    一、苏州梨园公会
    二、天津的戏曲艺人组织
    三、上海伶界联合会
编后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杨薇著的《从梨园牌匾看晚清民国的北京梨园界》以文博馆收藏的七十一方梨园牌匾为主要研究对象,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是对牌匾的敬献时间、匾文、献匾人、书写人、牌匾自身所蕴含的价值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简要说明梨园牌匾的价值;第二章主要
研究梨园行的管理机构,从明朝教坊司、清初的南府、景山、舁平署,到清中期的精忠庙、梨园馆,直至民国时期的正乐育化会和梨园公会,呈现出北京地区京剧行会组织发展变迁的历程,我们可从中探讨梨园管理机构的变化对伶人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与文化所
发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对梨园牌匾的悬挂地点、悬挂方式、保存流传过程等进行研究,可以揭示牌匾对于梨园内行人的重要意义;第三章我们通过介绍梨园牌匾所记录的晚清民国时期知名的“小荣椿班”“富连成”等京剧科班和谭鑫培、杨小楼、金少山、萧长华等一批活跃于京剧舞台上的名家名角,来梳理北京地区京剧的发展脉络,研究晚清民国时期
京剧人物形象与其社会地位的变化、京剧自身的发展等问题;第四章主要是对梨园牌匾中记录的民国时期
京剧的行当划分情况进行研究。这些保存至今的梨园牌匾中,既有生旦净丑等“七行”的前台演员敬献的牌匾,也有从事剧通、容装、交通等“七科”的后台服务以及舞台协作人员所立的牌匾,全方位地展示出梨园界台前幕后所有的演职人员群体,真实全面地记录了当时梨园演出阵容,揭示晚清民国时期北京地区京剧艺术逐渐发展壮大的历史;第五章主要展示梨园弟子的日常生活,从梨园牌匾的匾文记录为出发点,对戏班的班规、梨园的节目和习俗、梨园学员学艺的艰辛过程等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是研究梨园界内界外的艺术交流,包括梨园牌匾中记录的梨园同仁之间的艺术交流,京剧票友和艺人的互动等内容。同时对梨园界在北京宫廷、王府、行会、戏楼戏院等场地的演出进行简要说明,并对苏州、天津、上海等地的梨园行组织作初步的探索,呈现出处于社会转型的晚清民国时期戏剧的发展情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