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文夫散文(中华散文珍藏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陆文夫散文(中华散文珍藏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5.44 4.8折 32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陆文夫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0179

出版时间2007-03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32元

货号3602296

上书时间2024-06-29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陆文夫(1928—2005),江苏泰兴人。1948年毕业于苏州中学。同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等职。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发表《小巷深处》一举成名。著有《美食家》《享福》《小巷深处》《小贩世家》等中短篇小说,文论集《小说门外谈》以及大量的散文。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等语言,畅销海外。

目录

目录
林间路
道山亭畔忆旧事
苏州人到广州来
煎熬中的起飞
乡曲儒生
得壶记趣
壶中日月
绿色的梦
花开花落
清高与名利
脚步声
秋钓江南
身上冷,腹中饥
夜不闭户
上山的和下山的
吸烟与时髦
故乡情
得到的和失去的
茶缘
做鬼亦陶然
深巷又闻卖米声
生命的留痕
写写文章的人
难忘的靖江夹港
人走与茶凉
知趣、识趣、有趣
酒仙汪曾祺
哭方之
王愿坚的愿望
老叶,你慢慢地走啊!
又送高晓声
梦中的天地
上黄山
写在《美食家》之后
姑苏菜艺
吃喝之外
屋后的酒店
深巷里的琵琶声
门前的茶馆
吃空气
江南厨王
青莱与鸡
人之于味
你吃过了吗?
吃喝之道
被女性化的苏州人
文化沧浪宜人居
为读者想
奇特的问候
《小巷深处》的回忆
共同的财富
微弱的光
快乐的死亡
无声的歌
随笔之笔
与友人谈快乐
文学小道上的今昔
寒山一得
文学史也者
文以载人
安居
静观自得
有用与有趣
作家、坐家
曲终不见人
奢谈读书
姑苏之恋

内容摘要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或状景、 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 创新、有所发展。陆文夫著的《陆文夫散文(中华散文珍藏版)》精心收录了陆文夫的散文及反映其人生历程的珍贵照片若干幅,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

精彩内容
 我们在草桥头挤了一年,学校和国民党当局多次交涉,要收回三元坊的校舍,大概是当局同意了,就是国民党的伤兵赖着不肯走。国民党的伤兵是很厉害的,看戏不买票,乘车不给钱,开口便是老子抗战八年,动不动便大打出手,没人敢惹他们。突然有一天,草桥头苏高中正方形的操场上高中部的学生紧急集合,校长宣布,要到三元坊去驱逐伤兵,“收复失地”,除女生和身体弱小者外,高中部的学生全部出动,实际上是到三元坊去和伤兵干仗。学生们个个兴高采烈、摩拳擦掌,有人带了棍棒,有人拾了几块砖头,几百人排队涌出校门,跑步奔三元坊而去!占据三元坊校舍的伤兵其实没有多少,事先听到了风声,又见来了这么多的“丘九”(那时人称国民党的兵为丘八,学生好像比兵还难对付,故名之曰丘九),眼看形势不妙,便从道山亭的后面翻越围墙落荒而走。校方立即把高中部全部搬到三元坊,并派学生轮流在高处瞭望,防止伤兵重新人侵。
当年的三元坊是一条小弄堂,仅仅能容两辆人力车交叉而过,而且路面坑洼,一下雨便是个大水塘。
教学区在路西,就是现在的主楼,另外还有一座“立达楼”,一座“审美楼”。据说审美楼曾经是陈列美术作品和手工劳作的地方,这两座砖木结构的楼我见
到时已摇摇欲坠,后来也修葺过,作过教室,现在都拆除了。另外还利用于乙庙的一座殿,改作大礼堂和饭堂。宿舍区都在路东,一直延伸到沧浪亭的对面。
这下子我们进出校门便自由了,可以借口回宿舍取物而到三元坊口买包花生米,或者是到沧浪亭去兜兜。
那时的学生最关心的有三件事,一是考试,二是伙食,三是毕业后的出路。考试最要命,期中考试叫小考,学期结束叫大考。大考简直是一场大难,逢到大考厨工都要少淘点米,学生们吃不下饭了,操场上也没有声音了,每个人都想找个僻静的角落去背笔记。那时候的道山亭是个很理想的复习功课的场所,山上有树木荒草,山脚下的水塘边长满了红蓼与芦苇。
我们都欢喜在芦苇丛中做个窝,躺在那里复习。一场大考下来,人像脱了一层皮。时至今日,我晚上还会做一种噩梦,梦见进入考场以后,满纸的数学题一条也不会,急得惊醒过来,可见当年对考试的印象是极
其深刻的。
虽然说苏高中的学生死读书,不大关心政治,但是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却要来“关心”你。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日益腐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这自然就影响到学生的吃饭问题。学校里的伙食,是由校外的商人承包的,一个包饭商简直是个饮食公司,能包几个学校,几千人的伙食。我记得,那时候的伙食费好像是每月交五斗米钱。早晨喝稀饭,到了第三节课人人饿得饥肠雷鸣。中午是四菜一汤,名字好听,实际上是一扫便光。所以每桌都有个桌长,先由桌长在菜碗边上敲一下,然后大家便一拥而上,否则吃到第二碗饭时就只能白吞了。女生和男生不同席,因为她们不大会抢。饭堂便是礼堂,方桌子分行排开
,没有凳子,都站着吃。这么多人,临时进餐,实在不好对付,所以那时候许多学校都流行一首打油诗:“饭来菜不至,菜来饭已空;可怜饭与菜,何曰得相逢!”当时物价飞涨,老板为了赚钱,米里面有沙子,发霉变质(粮商的变质大米都向学校里倾销),伙食
情况每况愈下。每个学期为了伙食都要闹点儿小风潮。小闹是针对校方和承包商,大闹便针对国民党(反饥饿运动)。苏高中的学生没有大闹过,小闹年年有,中闹也有过一次。所谓小闹大多是在夏天,大家相约多吃一碗饭,结果饭不够了,闹着要厨房里再烧,烧好了便一哄而散,饭只好馊掉。承包商很熟悉这种把戏,第二天便加个菜,或者是“逢犒”时肉片加厚点(每星期吃两次肉,每次一薄片,叫逢犒)。
P8-9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