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千年文明大变局
  • 三千年文明大变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三千年文明大变局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4.63 4.1折 59.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许倬云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15984

出版时间2023-05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31706906

上书时间2024-06-27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30年生于厦门。美国匹兹保大学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2004年荣获亚洲学会特别贡献奖,2020年荣获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终身成就奖。
学术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等,另有《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行世,海内外行销百万册。

目录
前? 言 未来人类的前途,能否殊途同归?- 01
第一章 中西三千年文明之异的根源- 001
第二章 中西上古政治制度的比较- 028
第三章 中西思想文明的分野和演变- 053
第四章 中西文化圈的分合与扩展- 082
第五章 中西中古时代的文化重整- 114
第六章 中西面对文明变局的关头- 143
第七章 中国的封闭与西方的开放- 177
第八章 西方文明三百年间的巨变- 214
第九章 结论- 245
附? 录 当今世界的情形和我们未来的方向- 263

内容摘要
世界文明正在发生着变局!许倬云从全球大历史的视角,以两条主线分别勾勒出东西方文明三千年来发展的路线图及各自的异同:两者长期以来平行发展,也存在各自发展的“峰与谷”及转折点;最终,中国形成大一统国家,欧洲走向了列国并立,直至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明清以来中国一落千丈,欧洲人则发现新大陆,开启了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现代文明。从此以后,西方世界所形成的现代文明,引领着世界文明的方向。本书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以两相对照的方式剖析了两者的成败因缘,并指明了中华文明复兴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主编推荐
"◆史学大家许倬云重磅力作
93岁老人沧桑历经,3000年世界文明史娓娓道来;讲透世界发展历史,透视当前格局。
◆以“大历史观”俯瞰人类文明
许倬云先生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闻名于世。在本书中,他忧思于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的成败得失,深入思考其来路和当前危机,参与生成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革新之路。
◆70年博学深思熔于一炉,展望未来
许倬云先生以反思、审慎的态度,直面人类社会面临的困境,提出自己关于世界未来的期许。
◆增设45幅插图  200+名词注释——普通人都能读得懂的大师巨作!
◆特别收录许倬云先生全新演讲《当今世界的情形和我们未来的方向》全文
◆名家盛赞
葛兆光、许纪霖、刘擎、许宏、许知远、施展、罗翔等一致推荐。"

精彩内容
第一章中、欧古代文明的发展谈到中国和欧洲的古代文明发展,就不得不谈到今天所谓白种人和黄种人之间的差别。最近二十年来,人类学界出现“非洲人种扩散论”,认为现在世界各地的人类都是最后一拨儿从非洲往北移动的人种的后代,称为“现代人种”。这一理论最受质疑之处是:本来在这些地方居住的其他人种,究竟到哪里去了?
在古代,人类掌握的工具不可能造成灭种的灾害。假如这些在各地居住的原来人种并没有被消灭,而只是和最后一拨儿非洲北上扩散的人种混合,那么,我们只能说,所谓“现代人种”也不过是许多人种之一,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其他人种。
亚洲和欧洲人种,都是“现代人种”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忽视,欧洲早已有人居住,如尼安德特人。这一古代人种并没有消失,人类学家细密地研究人类基因,实际上已经在欧洲人中找到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尼安德特人曾和来自非洲的所谓“现代人种”同时在欧洲居住,最后,两者混合为欧洲的土著人种。
回过头来,看看东方的中国。中国考古学在古代人种的基因方面,还没有太多的新研究。从“北京人”到近来出土的“许昌人”,中国有不少古人类的发现。经过体质人类学的解析,发现这些古代人种之间有相当可见的承袭迹象。
最近,又有对两万年前的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研究,他们是存在于现代亚洲大陆和海洋岛屿的民族。丹尼索瓦人的遗骸是2008年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阿尔泰山底下的一个洞穴中发现的,经过德国科学家所做的基因研究,肯定了这一种人乃是亚洲古代的人种。现在,基因研究学者已经从若干亚洲人种基因的选样之中,找到了丹尼索瓦人的基因。
亚洲大陆上的古代人种成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将来找到的结果可能和欧洲现代人一样——亚洲古代人种基因也保留在今天的亚洲人身上。这种解释的方向是人类的多样性。来自非洲的“现代人种”,往北方的欧亚大陆扩散;居住在各地的人群,各有其演化过程,又有不断迁移过程中的分分合合以及因此而生的基因扩散。也就是说,欧洲、亚洲各地的人类,确实会有相当的同异。总之,我想可能的情况是,亚洲和欧洲的人种是有一些不同,但都是“现代人种”的一部分。
欧亚文化的不同,根源于旧石器时代回到古代文化本身的特色来看,亚洲和欧洲,都从旧石器时代的采集和渔猎生活,一步步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定居农业。仔细比较这两个地区的发展形态,我们也能看到其间相当不同的发展途径。两者的差异,决定了后来文化发展的不同形态。那些影响发展方向的因素,可能到今天还存在于两个地区。不同的人群,身处不同的自然环境,会各自发展相应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我们也许可以借用生物基因的观念,称这些特质为“文化基因”。
以中国而论,在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过程里,有所谓的中石器时代,亦即以渔猎、采集为生的阶段。中国的考古资料中,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区隔,整个过渡是和缓的。新石器文化是距今七八千年,甚至一万年左右的时候出现的。那时,亚洲东部的中国,北面发展了小米种植的农业文化;南面,也就是长江以南,发展了稻米种植的农业文化。在这个基础上,很快各地都发展出了发达的新石器文化。
在新石器文化的前一个阶段里,也许我们可以说,距今九千年到七千年的时候,出现了几个发展得非常复杂的新石器文化,如仰韶文化。今天我们也许不必用“中原仰韶”来涵盖其他地区,我们要注意的事实乃是在新石器文化前期最鼎盛的时代,中国这个地区至少有五种高度发展的文化形式出现。
在中原一带,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期间,已经出现了相当大型的村落,每个村落人口为数不少,并且小米农业相当发达,象征着人类文化面貌的陶器也有了非常精美的彩绘。村落之中,也有相当多的防卫设施出现。当然,地区性文化会呈现出个别独特的面貌。村落之中,已经有富贵与贫贱的差别——表现于墓葬,实际上已经是相当复杂的社会。中原新石器文明的前半段,虽然复杂,但没有特别引人注目之处,彩绘的陶片相当精美,烧制技术也不错,然而并未达到令人惊叹的程度。
沿海一带的情形可就不一样了。最北方辽河地区的红山文化,有非常大的聚落,聚落与聚落之间阶层关系复杂。红山文化的玉器,在今天的玉石市场上还可以当作精品看待。红山时期的女神庙和领袖墓葬都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特色是以高温烧制的黑陶,黑、亮、薄、精美。在大型墓葬之中,与黑陶共同存在的其他器物中,也有非常精美的骨制品。大汶口文化还出现了文字,我们今天固然还不能解读这种文字,但它是文字这一点不容置疑。大汶口聚落的范围非常庞大,一个大的村落所占的面积和墓葬的规模都表现出这个聚落人口众多,可能不下千数。村落内部阶级分化,贫穷与富贵之间的差别明显。
再往南走,在浙江宁波、绍兴地区,出现了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与其前身河姆渡文化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并延续了数千年。良渚文化的特色是出现了“玉琮”,其切割之细、雕刻之精美,令人惊叹。还有很多人工堆积的土山,显然是一些礼仪建筑—也许是祭祀上天的祭坛,领袖们的墓葬就在这些土山下。良渚文化扩散的范围极为广大,从今天的浙江到苏北,这些土山处处可见。
往中部走,今天的湖南、湖北在当时是广大的湖沼地区,内陆湖广袤如海,这一地区的古代人类发展了种植稻米的农耕文化。其最盛的时期,就是所谓的石家河文化,不仅有许多复杂的村落出现,而且有广阔的遗址,中心城市周围有十来个次要的卫星城市,城市遗址的面积竟有数百万平方米。
这些大规模的新石器文化,达到了一定的文化高度和复杂程度,共存于亚洲大陆的中国。它们共同的特征是都超过了渔猎取食的阶段,而进入农耕社会,村落分布相当密集。就考古而言,最发达的地区在陕西到河南一带,包括黄河以北的山西部分地区,在这广大的范围内,现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和后期的龙山文化遗址为数过千———这个分布密度是相当可观的。那时,中国的古代人类,都已经发展出了有相当高度的农业生产方式。

媒体评论
"许倬云先生是当世史学大家,老先生尤其难得有一颗爱普通人、为普通人寻求安顿的心。

——罗翔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许倬云先生以博古通今的学问,关切民族与国民的境遇,思考人类文明的命运。他的洞见、忧思与告诫凝结着非凡的智慧和良知,值得我们每个人倾听与思索。

——刘擎  政治学者、华东师大教授

 有学问的专家不谓不多,但有智慧的大家实在太少,而许先生,就是当今在世的大智者之一。

——许纪霖  历史学家、华东师大教授

 许倬云先生是当世学问大家,治学严谨,而又能以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别出一格。老先生饱经忧患,而家国情怀不改,他的话里悲天悯人的胸怀,令人感佩。

——施展  外交学院教授

“华夏/中国”不是缺乏历史,而是历史太多,它不是只有一个历史,而是拥有好多个彼此交错的历史,这个历史再给现在的历史学家出难题。许先生的笔下,是一部大历史,有“截断众流”的大判断。我相信,许先生无疑深感现实世界的刺激,他担心的是,在世界文明存在(Being)和变化(Becoming)之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

——葛兆光  复旦大学教授

人们常说美国是个大熔炉,许倬云先生的《说中国》告诉我们,其实中国也是一个大熔炉,中华民族是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融合而成的文化共同体。许先生还告诉我们,正是包容、开放,铸成了这个共同体,一旦失去了包容开放的气度和天下的格局,中国就停滞不前。读这本书,有助于我们学会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破除狭隘的种族偏见,以积极的态度拥抱全球化。               

——张维迎  北京大学教授

我们是谁?一直以来,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看了倬云先生的书,才明白,其实我们基本不太知道。先生行走与书写都不便,却让思考走到zui远,穿越了历史与成见。我们的不知道,正是一种对他致敬的方式!                                              

——白岩松  央视主持人

许先生是当代难得一见的大家,有幸聆听过许先生的直播课,受益匪浅。这十堂课横贯古今中西,学识渊博,对当今世界形势判断准确,高屋建瓴,让每一个希望了解国际关系和全球未来的人都有所收获。

——郝景芳 科幻作家、第七十四届雨果奖得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