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乡侗寨70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苗乡侗寨70年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68.03 5.3折 12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莫屈//杨贵和//杨育泽//柳文坤|责编:杨青

出版社群言

ISBN9787519305659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28元

货号30918277

上书时间2024-06-27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立身潮头当斩浪
  铿锵的足迹
  辉煌的“三线”
  用心点亮苗乡侗寨
  筑成广厦千万间
  天下第一坛
  我的“中国芯”
  七彩的“飞龙雨”
  小火机点亮大产业
第二章  夯实基础闯新路
  民以食为天
  “金种子”基地
  鱼戏河田间
  蓝色的“金果”
  茶香缕缕缭心田
  颇洞模式
  有志者创大业
  野山鸡的魅力
  “药王”张代金
  “有牛哥”的生态家园梦
  申学林的“菜篮子”情结
第三章  文明花开城镇美
  春天的故事
  壮美凯里
  红色“侗都”
  浅笑的古城
  剑河,搬出来的美城
  雷山如此多娇
  复苏的且兰
  不老的思阳
  水韵下司
第四章  山乡旧貌换新颜
  醉美苗乡侗寨
  魅力洞脚
  石板开出文明花
  杜鹃红遍古战场
  绣出富足的生活
  合约食堂火起来
  金牌当家人
第五章  交通,翻天覆地的巨变
  青山遮不住
  向往神鹰
  从“村村通”到“通村村”
  修条好路为黎民
  公交家庭
  最后的摆渡码头
  脱下军装穿邮装
  黔东南州交通发展大事记
第六章  十分景致任人游
  独步天下
  “九黎苗妹”惹人爱
  用美丽回答一切
  旅游明珠海阳河
  乡间古城
  最后的“枪手部落”
  诗意加榜
第七章  多姿多彩的“宝贝”
  民族文化摇曳生辉
  甘囊香芦笙会
  反排木鼓舞
  蔡伦遗技在石桥
  侗族鼓楼
  天柱宗祠文化
  震撼世界的天籁之音
  芦笙响奏天地宽
  把民族美食推向世界的企业家
  苗族工匠吴水根
第八章  桃李发华艳满园
  桃李成畦手自栽
  雏鹰振翅任飞翔
  追求卓越写辉煌
  我们自己的大学
  自强不息的成功“追梦者”
  不须扬鞭自奋蹄
  芦笙,伴随他军旅生涯40载
  苗族省长王朝文
第九章  扶贫,持之以恒数十年
  持久的扶贫战
  移民!移民!
  牵手与连心
  麻江,从贫困中精彩出列
  做好时代的答卷
  脚尧村的小康路
  飘扬的旗帜
  数度搬迁寻富路
  谌彭州,从新寨到清华
第十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守生态文明红线
  林业,一曲余音不绝的绿色恋歌
  水的工作无水分
  为了优美的环境
  还河水以清涟
  保护好“保护区”
  绝美云台山
  留棵大树护儿孙
  平甫与森林相依
  登鲁坐在金山上
第十一章  “平安”二字值千金
  平安建设行稳致远
  立良法促善治
  亮剑保平安
  坚守最后一道防线
  法律监督张正义
  在法治大道上砥砺前行
  接住高空坠落的生命
  办案“女状元”
第十二章  一枝一叶总关情
  民生雨露润心田
  健康就是最大的民生
  社保,解除群众后顾之忧
  民政自千秋
  让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
  书写中医药发展新篇章
  感动中国的村医
第十三章  走进大数据时代
  踏云腾飞
  邮传万里寄深情
  电信的步伐
  移动改变生活
  天涯若比邻
  发展新引擎
  大数据驱动后发赶超梦想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不仅深入解读了黔东南,也生动刻画了全州各族人民在建设黔东南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一
组组数据、一个个故事,客观、生动记录着全州各族人民群众从贫困到小康历史性跨越的伟大历程,是全州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真实写照,能够引导全州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升华经验、巩固团结、坚定信心。
这既是本书的重要意义和宝贵价值,也是我们组织编写本书的目的所在。

精彩内容
 铿锵的足迹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稳则经济稳,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经济,是体现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发展现代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国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
条件。
对黔东南州这个民族地区来说更是如此。正如
毛泽东主席早在1956年就指出:“中央要发展工业,地方也要发展工业。”而黔东南州的工业发展史却十分曲折,起伏跌宕。
新中国成立初期,黔东南是一个以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欠发达和欠开
发山区,工业史几乎一片空白,只有手工业性质的极少数加工作坊,如榨油、制衣、染布、食品等传统行业,而且基础十分薄弱。1956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立后,在一
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筹划工业发展之路。当时,由于工业形态主要为手工业性质,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且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因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随着合作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相继升级为厂
,这才有了最早的工业雏形。
1958年,全州共创建了木材、食品、造纸、化工、陶瓷、纺织、印刷等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共1438个,开始进入一个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时期。
虽然这个时期的工厂普遍存在技术含量较低、产品
质量较为粗糙低劣的问题,但是这毕竟是个好的开
始,也是黔东南工业的一
大进步。
1962年后,党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大力调整国民经济,全国工业企业得到了强有力的整顿,关闭了一大批落后的厂矿企
业,黔东南州的工业发展步伐自此渐趋平稳。到1965年,州内企业下降至318个,职工减少至6600来人,工业发展有了新气象。
人有失足长才智,马有失蹄再奋发。经过这次洗礼,全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取得了不少的办厂经验和教训,为后来企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1965年起,以军工电子为主要产品的083基地落户凯里,让州内一下空降十家军工企业和近两万名掌握现代高端科学知识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及有高超技术的工人,这是黔东南州工业水准上升最快的时期。到1975年,全州重工业蓬勃发展,煤炭、电力、冶金、化学、
机械、电子、建材等门类齐全的企业初具规模,年总产值达到了12569万元,比1965年增长了5.6倍。
自1976年至1978年,国家先后投资1029万元,在州内兴建树脂、丝织、
纺织器材、香料、灯泡、
吹膜、注塑、民族花边、
窖酒、铅笔、图画纸、鞋楦、炉具等工业企业。许多产品一枝独秀,填补了黔东南州多项工业空白。
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黔东南州经济开始了深化改革,使得一个门类更为齐全、
产品品种繁多、所有制结构多样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脱颖而出。自此,工业经济逐渐驶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1980年至1987年的八年,是黔东南州依靠科技
、破茧成蝶的突破式发展时期。这期间,许多优质产品不断出现,呈现出“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喜人景象。州内各种工业企业借助科技力量,努力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大力开发新产品,生产出了平板玻璃、硅钙磷素肥、磁
性材料、活性炭、稀土合金铸铁电炒锅等,填补了省内多项产业空白;高压线路绝缘子、碳素锰铁、
硅铁、活塞、轴瓦、水轮机、金属卷帘n、量刃具、标准紧固件、重晶石等,成为自治州的一个个拳头产品,有的还出口创汇。到1987年,全州重工业总产值达到37033万元,为1956年建州时的29倍,占到了全州工业总产值的59.76%。到1989年时,全州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20.33%,打下了自治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开放力度由沿海城市扩展到广大内陆,市场经济开始建立,自治州工业经济在产业结构、
产品结构的调整中沉浮不定,有的甚至遭到了无情淘汰。
与此相反,州内的黎平、锦屏、剑河等林业大县却昂然雄起,森林工业成为支柱产业,占县财政收入的30%以上,有的县竟然高达60%以上。此外,电力工业和冶金工业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
“九五”时期,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审时度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得到改善,一批以煤电、电冶、
森林造纸、特色和绿色食
品、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为主的特色企业得到重点培养和发辰,全州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
到2000年,全州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5.35亿元,是199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1%,为自治州20世纪后50年的工业发展之梦打下了坚实基础。
P2-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