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往沙坪坝/雾都郊野系列长篇小说
  • 向往沙坪坝/雾都郊野系列长篇小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向往沙坪坝/雾都郊野系列长篇小说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6.47 2.2折 2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谷应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ISBN9787558906961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9元

货号30683045

上书时间2024-06-27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 张元龙
读了谷应大姐的“雾都郊野”,勾起我的重庆情结。
我的祖父张伯苓先生是南开学校的首任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局势日趋严峻,为了保住民族教育事业的根苗,1936年,南开学校在重庆建成南渝中学,后改名为重庆南开中学。1937年, 天津南开中学被日军炸毁,我们全家搬到重庆。我母亲对重庆感情极深,大概是因为和我父亲在重庆相识、相爱、结婚、生子有关。1951年,我们全家返回天津,那时候我对重庆的印象皆来自母亲的描述:潮湿的空气、淳朴的民风、榨菜,还有母亲腌制的、不地道的重庆泡菜。一直到十多年后,我再次来到重庆,在阴雨的天气中,在重庆的小饭馆里,闻到浓烈的重庆泡菜的气味,听到纯正的重庆方言, 我才理解到情结一定是会埋在触觉、嗅觉和听觉之中的。
对重庆的情结,更深刻的理解来自这些年对南开学校,特别是对重庆南开历史的研究。1944年, 日军兵临贵阳,直逼重庆。一些国民党高官怕重庆不保,纷纷给他们在重庆南开的子女请假,准备迁往西昌。祖父在学校操场召集大会,他说,我从天津搬到重庆,就是要和大重庆共存亡。退学可以, 请假不行!那时候,在重庆,全中国的政要、商贾、文人、学者……各色人等云集,也就招来了日本军机的无区别轰炸。在日军的中,重庆的竹木建筑一时陷入无边的火海。据统计,从1938年2月18日到1943年8月23日的五年半时间里,日军空袭重庆218次,出动飞机9500 余架次,投弹2.16 万枚,炸死1.1万人,炸伤1.4万人,炸毁房屋1.7万座,轰炸学校30所。惨烈的是1941年十八梯大隧道,一次死伤上万人。重庆一时变成了人间地狱。
然而,重庆人民没有被吓倒,反而激起更加强烈的抗日情绪。你看,前方将士用血肉之躯挡住日寇的每一步进逼;空军勇士以少战多,以弱敌强, 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各界民众挖防空洞,组织救火、救护、空防队伍;文化名人组织抗日歌曲大合唱;敌人空袭轰炸时期,依然举行嘉陵江端午节龙舟大赛……
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共,以其镇定从容和儒雅睿智,战斗在抗日救亡线,一方面促进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团结,另一方面也为山城人民的抗战信心增加了极强的力量。可以想象,在日寇的铁蹄下, 中国大部分国土沦陷,中华民族已到了危急的时刻,在烈火中、在恐惧中屹立不倒的重庆对中华民族决胜反击的信心有多么重要!重庆会是那个时期有故事的城市。我多么期待有这么一些小说,描写出重庆人的苦乐与坚强。
因此,谷应大姐的“雾都郊野”问世,让我感到欣慰。
谷应大姐七七事变前夕出生,从北平辗转重庆, 她对重庆的记忆不仅是潮湿的空气和纯正的乡音, 还有的高温、房屋被烧毁的硝烟与长期的动荡不安……她将童年的记忆碎片拼接起来向后辈讲述,这正是抗战情怀的表现。
全民抗战的精神支撑我们终走向胜利,这种精神充分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
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这种精神!


【书摘与插画】

我的隐蔽的盼
1月18日 星期六
南开学生必须参加下午课外活动——此乃本校有史以来的传统。入学报到时,女生部田主任以权威口吻将这条传统做了强调,当时尚有几分不解,待进入课堂,三节课过去,我这插班生便有了体会。
上午共四节课。再想不到,每逢下课,我这“新插班”桌前“媒婆”不断:
首批——田径队、踢踏舞队、国乐队并趣味数学小组;第二批——生物小组、戏剧社、垒球队、针织刺绣社;第三批——无线电兴趣小组、美术社、诗文社、歌咏队……
“媒婆”们的热心令“新插班”咋舌,也令“新插班”感受到南开课外活动的活跃呢。
并没任何“媒婆”提起任何墙报。我心中不免疑惑,想了想,只好对众“媒婆”婉言道,请容我根据个人情况做考虑。对方也通情达理回说,当然当然,那是一定的!
然则众“媒婆”中竟有一姿态强硬的发号施令者。
短发几近“儿子头”、矮小黑瘦的这“媒婆”径直走来,将一册油印《校园歌曲》向我课桌上一拍:“新插班听着,俺是本班英语课代表兼歌咏队队长夏丽芳!”个头虽小,(山东腔)嗓门却大,接下向我发令,“听好咧,三点半号声(指课外活动)一响,立时跟俺走!”
因了不喜欢此人的专断姿态,也因了自身音色不美节奏欠佳,我便直捅捅回复:“对不住,唱歌跳舞之类非乔复桥所能所好。”
“咦哟!你这小女子所能所好是啥咧?!”英语课代表兼歌咏队队长夏丽芳比我更要直捅捅。
“本人么,”我针锋相对了,“本人喜唐诗爱宋词,白话小说也有兴趣,论及课外活动,出报纸做采访之事正中下怀,比如……”未加考虑,“晨曦”二字竟脱口而出。
话音未落,夏丽芳竟爆出大笑:“My God ! 原来这初二新插班小女子想要入《晨曦》咧!”讥讽地抬高了那山东腔,“只怕是难于上青天咧!新插班小女子你可知道《晨曦》社琼主编何许人也?”两句标准牛津腔英语爆将出来,“She is No. 1 girl scholar in our school and the best student of teacher Meng.”我勉强听出那意思是“她乃国文名师孟老先生得意门生,本校文科女状元”,只见夏丽芳洋洋得意地瞟住身穿童子军服的我,“听好咧,琼主编手下五名编辑记者人称‘五才女’,皆是高中部‘旗袍女生’!”侧旁几位也瞟住我,跟着笑说“童军服女生”一个没有呢!
这便是开学天挨的那瓢“冷水”。



 
 
 
 

商品简介

在战火中失学三年、跟随母亲辗转到达重庆的少女乔复桥,在全家人的鼓励下,顺利考上了仰慕已久的“水兵校长”张伯苓先生创办的南开初中。课堂内外,乔复桥感受着火热的校园生活;往返之间,她看到了日军对山城百姓的无尽恶行。坚强的乔复桥不会被打垮!
当“千人大合唱”的歌声响起,乔复桥被这大瀚天声深深震撼了!
为了苦难中的家国,为了一定会到来的胜利,她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



作者简介
谷应,女,1937年生,祖籍贵州安顺。195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同年分配到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五年后执教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1970年调天津文化局,先后任《天津文学》《新港》《小说导报》编辑。现为天津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其半数作品以困境中的少年儿童为主人公,《空心孩子》《危险的年龄》《白魔祭坛上的童男童女》《中国承诺》是其代表。崇尚生活美与艺术美是她另一部分作品的主调,以中国新音乐先驱聂耳为主人公的长篇传记小说《从滇池飞出的旋律》、集56个民族儿童手工图片与采风散文为一体的读物《中国孩子的梦》则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目录
《向往沙坪坝/雾都郊野系列长篇小说》无目录

内容摘要
 乔复桥目睹重庆人民坚决抗日的勇敢和信心,激
起了这个小学刚毕业学生的激情,她刻苦学习,在失学好几个月的情况下,不负众望,考上了当时重庆最
好的南开中学。在学校里,她结识了许多热情的同学,同时凭着出色的文笔,进入了墙报组,写出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抗战报道。尤其是在校园里,和校长张伯苓先生的交谈,更鼓舞了她报效国家做有用人的决心。由于母亲的身体越来越弱,不得不离开重庆,乔复桥也在陪伴母亲和继续学业间要做出选择。后来,在张校长的鼓励下,她懂得未来还很长,无论有怎样的坎坷,只要努力向着未来走,一定会重新回到这座令人神往和眷恋的校园。

主编推荐

全民抗战的精神支撑我们*终走向胜利,这种精神*充分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
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这种精神!——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嫡孙 张元龙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料到的,料不到的1月3日星期五随母亲抵达重庆与父亲聚首整三个月了。
我记得很清楚,住进张家花园街吊脚楼在去年十月五日——今天是我来到重庆整三个月。同样记得清楚的是,我被南开中学录取在去年十二月十二日——今天是我成为南开学子的第二十三天。
住吊脚楼是早已料到的事。父亲来信多次提到暂时栖身的张家花园街,此处为典型山城石级街坡,街坡两侧俱是随坡而上扬臂伸腿的吊脚楼。
料不到的是抵渝仅两个月,我便做了南开初中二年级插班生。
想起此事,女生部受彤楼住读仅二十天的我至今尚觉到不可思议,甚而有“恍如梦中”之感呢……并非偶然1月4日星期六任何一个炮火烽烟中逃难三年失学三年的少年,突然间改弦更张,坐到宽敞的教室里,眠在整洁的寝室里,起床号上课号就餐号熄灯号中过起了寄宿学校生活,这一切,怎能不令其“恍如梦中”呢?
仔细考量之后却会发现,那恍如梦中、看似偶然之事,其实有它的必然呢。其必然在于,我久已心仪南开,更在于,送女儿南开就读乃父亲宿愿,当然也是(夫唱妇随的)母亲的心愿,因而我的快速插班南开便如此这般“必然”了吧?
慈母泪1月5日星期日母亲是个软心肠女子。这类女子或许泪腺超常?母亲的多眼泪且爱流泪便是个好例证呢。
不止一次了,虽是个绰号“睡兔儿”的贪睡的人,怕痒的我却因脸颊瘙痒半夜醒转过来。此时,映入惺忪睡眼
的是母亲的一双泪眼,她枯瘦的手正抚着我脸颊。我呵欠连连道,姆妈快睡哦……觉到的是滴落我颊上的温热的泪水。母亲哽咽着:“委屈了我家大桥噢……小学六年,年年都是优等生的噢……”母亲所指的“委屈”,自然是我跟随家人,经历了三个春秋的艰辛逃难生涯。
南京失守前五个月,父亲决计将双目失明的祖母、有孕在身的母亲连同我们三个孩子托付给我二舅,着妇孺老
弱随二舅去湖南乡下投奔二舅娘的亲戚。身为第五任私立南京钟南中学校长的父亲做此不得已的安排,是为了行动不便的祖母,也为了母亲腹中的胎儿——她们无法跟随钟
南师生队伍爬山涉水去重庆。
四桥出生在没有任何医疗条件的乡间,母亲因难产几乎送命……两年过去,湖南战事吃紧,乡间也起了炮火,身体未得康复的母亲不得不扶老携幼往重庆投奔父亲……历经将近一年的走走停停,一家老小终得相聚山城。
艰辛的逃难岁月中,我已成为独自肩负家庭重担的母亲不可缺失的帮手:我是双目失明的祖母的“如意拐杖”,我是当时六岁二桥、两岁三桥的“护卫”,我是婴儿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