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帆文集(11后革命的转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南帆文集(11后革命的转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2.13 3.8折 5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南帆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84774

出版时间2019-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30721163

上书时间2024-06-27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导言四重奏: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

 

 

 

上篇

 

 

 

愈来愈多的人倾向于相信,文学正在消失;或者说,文学退隐了。一个漫长的文学休眠期已经开始。大部分公众已经从文学周围撤离。作家中心的文化图像成了一种过时的浪漫主义幻觉,一批精神领袖开始忍受形影相吊的煎熬。如果没有诺贝尔文学奖的定期颁布,如果不是充当某一部电视肥皂剧改编的原材料,文学已经波澜不惊。当然,文学出版物并没有减少,统计数字仍然节节攀升。但是,文学不再扮演文化先锋的角色。启蒙的口号再度受挫。如今,引人注目的是财政金融、证券市场动向、计算机精英、生物学“克隆”风波,剩下的就是一些明星轶闻和体育消息。一些解嘲式的解释之中,这仿佛是小康时代必然出现的文化局面。这时,也许有必要重提海德格尔的一句著名追问:诗人何为?

 

 

 

回溯历史,诗人曾经作为普通的一员混迹于芸芸众生。鲁迅的《门外文谈》戏谑地形容过文学源头的“杭育杭育”派。的确,那个时候的诗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魔咒。《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毋宁说更像是一种日常的抒情表述形式。按照卢卡奇的想象,古希腊的史诗诞生于一个同质的世界之中。那个时候,灵魂的轮廓线与物质的轮廓线并没有什么差别,“史诗赋予内部完美的生活总体以形式”。换言之,主体、客体、内部、外部、文学或者现实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表现即是再现。文学的自律、独立以及文学形式的强制性均是后来的事情了。生活的整体和谐破裂之后,生活意义的内在性成为一个问题。这时的文学形式不得不担负起呈现生活内涵的重任。卢卡奇.小说理论:*部分.杨恒达,编译.丘为君,校订.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这是文学形式分离出日常话语的开始,也是分裂的现实赋予文学的职责。的确,康德规定纯粹美仅仅是一种孤芳自赏的形式;审美挣脱了现实关系的各种羁绊,艺术仿佛是现实划出的一个杜绝任何欲念插足的特殊区域。理性、道德和审美分疆而治。然而,至少在现今,马尔库塞式的观念更富于启示:自律的艺术形式不是回避现实,而是打入现实,并且以抗拒现存关系的方式成为现实的“他者”,从而开启另一种可能的维度。所以,现今人们仍然有许多理由证明,文学的存在是因为文学的自律和独立;但是,这种自律和独立包含了尖锐的意义。

 

 

 

如果现代社会的文学丧失了尖锐的意义从而与现实达成和解,甚至销声匿迹,这并不是表明那个古老的同质世界又重新降临。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是文学与意识形态的默契。发达的意识形态是现代社会特征之一。人们不再生活在赤裸的、直观的世界上,而是生活在无数有关世界的解释之中。屈从于意识形态的强大功能,文学不再是一个刺眼的异数;相反,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各个门类彼此呼应,协同推动一个巨大的观念体系缓缓运转。在阿尔都塞所论述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中,文学与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政治、工会、大众传播媒介从属于同一个结构,唇齿相依,荣辱与共。

 

阿尔都塞在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时指出:“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形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它在特定的社会中历史地存在,并作为历史而起作用。”意识形态是作为社会的必要成分分泌出来的,它有效地支配了一个社会的个人心理与集体心理。意识形态不是表明真实的生存关系,而是为社会成员制造“‘体验的’和‘想象的’关系。”因此,意识形态把“个体询唤为主体”;进而更大范围地保证了既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正是察觉到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特里·伊格尔顿的这几句话鞭辟入里:“意识形态的研究不只是关于思想观念的社会学;它更要具体地表明观念如何与现实的物质条件相联系,如何遮盖或掩饰现实物质条件,如何用其他形式移置它们,虚假地解决它们的冲突和矛盾,把它们明显地转变成一种自然的、不变的、普遍的状态。”这就是说,意识形态包含了一种虚构,一种抚慰,一种有意的忘却,或者种种巧妙的话语策略。

 

…………



 
 
 
 

商品简介

本书以王蒙、张贤亮、北村、韩少功、《受活》、《白鹿原》等一批作家、作品为个案,考察了一个世纪以来革命话语之中的文学。从阶级的范畴到市场、现代性、全球化,作者描述了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变迁,勾勒出文学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到新启蒙话语、后革命的话语的演变线索。全书将对理论的借重与作家、作品分析以及文学史的线索梳理融为一体。



作者简介

南帆1957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本名张帆。1975年下乡插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1984年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84年至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现为福建社会科学院院长、福建省文联主席。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闽江学者”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理解与感悟》、《阐释的空间》、《文学的冲突》、《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敞开与囚禁》、《双重视域》、《问题的挑战》、《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文学理论新读本》、《理论的紧张》、《无名的能量》。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百多篇,两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多次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录
导言  四重奏:文学、革命、知识分子与大众
第一部分  转折与分歧
  小引
  第一章  革命:双刃之剑
  第二章  隐蔽的转移
  第三章  怪诞的美学谱系
  第四章  先锋的皈依
  第五章  后革命时代的诗意
第二部分  现代性、全球化与历史紧张
  小引
  第六章  现代性、民族与文学理论
  第七章  全球化与想象的可能
  第八章  乡村的坐标
  第九章  文学、革命与性
  第十章  符号的角逐
结语:文学——不竭的挑战
后记  文化研究:打开了什么
  ——关于文化研究的对话

主编推荐

南帆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在娴熟掌握贯通西方文论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学、文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本土化的卓越研究。《南帆文集》以时间为顺序整理收录南帆先生从事学术研究以来撰写的理论专著、批评文章和文艺短论,完整地呈现其宏大精深的学术思想内涵,对后来的研究者具有很高的理论借鉴价值。适合中文系本科生、研究生及文学爱好者阅读。

本书卖点

 著名学者、散文家三十年文艺理论学术结集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