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迷双城(吴正中篇小说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情迷双城(吴正中篇小说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6.53 4.6折 5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正

出版社漓江

ISBN9787540780791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878985

上书时间2024-06-20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吴正著的这本《情迷双城(吴正中篇小说集)》是选取作者在不同时期发表的10篇中篇小说,这是作者首次集中结集出版,其中《爱伦黄》《后窗》《风化案》《姐妹》《叙事曲》五篇曾收录在作者2009年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后窗》中,《肾》《深渊》《胎记》《刺背蝎的女人》收录在2011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集《深渊》中,《车行》则是作者根据《姐妹》改编的剧本小说。

作者简介
吴正,1948年9月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童年和青少年在上海度过,1978年赴港与家人团聚并定居。1984年开始在同内外发表和出版作品,迄今完成出版的纯文学作品计有长篇小说、诗歌、敖文、随笔、译作、文艺美学理论等三十余种,创作发表三百五十余万字,曾获国内外文学(艺)大奖近二十种。著有长篇小说《上海人》、《立交人生》,中篇小说《后窗》、《叙事曲》,诗集《吴正诗选》、《百纳衣诗选》、《起风的日子》,散文随笔集《黑白沪港》、《回眸香岛云起时》,译著《猎鹿人》等。2011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吴正文集》(四卷)。作品多次被改编并获高度评价,近年来被海内外文学文化界普遍视为海派文学的坐标式人物。

目录
爱伦黄
后窗
叙事曲
风化案
姐妹
胎记
深渊
刺背蝎的女人
车行

内容摘要
 吴正近年来被海内外文学文化界普遍视为海派文学的坐标式人物,此作品集是作者在不同时期发表的中篇小说首次集中结集出版,这些中篇小说作品较为突出地体现了海派小说的艺术特点,行文细腻,感受精微,节奏优雅而韵味悠长。吴正著的这本《情迷双城(吴正中篇小说集)》以优雅而老到的笔触,以不乏自传性的视角,勾勒出诸多个性鲜明而富于艺术魅力的形象,不仅生动再现了上海与香港两个最具传奇色彩的大都市六十年来的剧烈变迁,而且彰显了中国传统小说笔法和中国传统审美情味的魅力。

精彩内容
 四正如她所告诉我的那样:她再度挺着个大肚子从香港登船赴厦门的时间是在1950年的2月。这是当境外的一切前途通道,看起来似乎都已向她关闭了之后。
欧文的父亲死于心肌梗塞。当然,那时还没欧文这个名字,但却已存在了今后将会被唤作欧文的那块生命的肉体,肉体留在她的肚子里,肚子搁在赴厦门之船的某舱某房某铺位之上。再说——我必须在此严肃声明——她的话未必全可信,一是幻觉,二是经常会另藏隐情。飞机师患的究竟是不是心肌梗塞?甚至,他有没有真死?还是有在伦敦,或在苏格兰某小镇上,搂着另一个金发女郎接吻做爱,然后再让她怀上一个不叫欧文的欧文?所有这些均存疑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她再也见不着他了,她的那段石班街梯级上互相追逐嬉笑的情节,只能永远地留存在她记忆的底片上。于她而言,他的确已死——而且是死于某类心变之症。
画家再娶也值得探讨。一是娶的是否就是那个他俩昔日的婢女?二是真会育有十三个那么庞大的子女连队?三是与婢女通奸难道真是当地风俗——怎么很少有人听说?反正,农庄的正门与边门都已向她关闭,她明白,挺着一个大肚子去找回不辞而别的前夫,破镜重圆的机会几近于零。再美的诱姿、再甜的蜜语都再难施返魂之术——尤其是在那个时代的,那个闭塞的地区。
于是,她想起了上海,上海的那些色彩斑斓的岁
月。
其实,在回国之前,她在香港也已暂住过若干月。那时节,内地乾坤已换,天地变色。每日从罗湖关口流入的避难人口不下几千。其中不乏拎皮箱咬雪茄的厂主商贾,但更多的是提篮挑担的城镇贫民,以及军队溃散了之后的败兵残勇。英国政府将他们聚居在九龙一处叫“调景岭”的山顶上,在那儿,他们过着
缺水无电的日子,等待到不知将会是哪一日。
所有这些,报上的报道无日无之。但她全不理会,记忆中的上海玫瑰园图在远方向她招手,她悄悄地登上了那艘空荡荡的返国的班船,待到房东发现她那张留言条再电告她在港的亲友时,她早已悠荡在大海的碧波之上了。
这便是她的个性——直到今天。抗争命运,叛逆传统,挑战社会,蔑视人言,集可爱可恨可敬可憎可惜可怜于一身。当时的她刚三十出头的年纪,亮丽得像一朵盛放的牡丹,浪漫之血在她全身流动,艺术之魂在她额前召唤,她将梦与现实混为了一谈。
她在轮船到港的汽笛声中走下舷梯,激动,盼望,同时也发觉,原来全船除了她,只有寥寥数位搭客。
她从未到过厦门,也想不到厦门竟是个如此破烂
的城市。码头上空荡荡的,几个佩武装带与手枪的军管会人员来回走动。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设在当路口上,一个先她而下的入境者被示意去桌前作出登记。这是后来,当她再度回到香港后才了解到的历史事实:当时对岸的金门解放战,我军所向披靡的铁甲雄师碰巧(还是碰不巧?)刚失利了一役,因此厦门的形势更显严峻。她炫目的打扮,她耀眼的美丽,并不能令那几位军服穿着者分心,相反倒更使人增添了几分怀疑的色彩——所谓美蒋女特不是一个个都拥有桃花般的姿色、毒蛇样身段的?
总之,她回国来的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上均存有误差。
她被分配到一所机关模样的地方去学习,两个穿灰布干部服的女人终日与她为伴。她填了履历表,写过一份“情况说明”之类的文件。飞机师?什么?你怀了英国飞行员的骨肉?——她想不到她根本不认为是什么的什么居然会掀起轩然大波。同她来谈话的人更多了,除了女干部还有男干部。白天,在宿舍在走廊上在饭厅或叫去办公室;晚上,则搬张板凳坐到屋外的那块类似于打谷坪的方场上。谈话的内容无非是要她回忆回忆了再回忆,细节细节了再细节。他们一
个个地态度和蔼、笑容可掬,然而言语之间却藏着有一种绝不能让你有逃遁机会的围剿感。她被“追赶”得很有些累了,想上街去买些零用品。但他们说,这你就不用操心了,区区小事,让我们来替你代办就是了。而她这才记起,自己似乎已有数星期不曾踏出过这所大院的门口了。有一次的晚间谈话,逆着月光,她依稀见到院墙上的一道铁丝网以及一个横挎枪的人影晃动在高高的嘹望台上——她,突然明白了一切。
“让我回上海去!!”她吼得昏天黑地。
但情况好像并不似她想象得那么坏:灰布装的女人坐到她病倒了的床前来安慰她,向她作出解释,给她送来了缓解头痛与失眠的药丸。最后,一位身材高大的“龚同志”出现了,他是她在内地遇到的第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男人(令她“印象深刻”的似乎总是男人)。他笑吟吟地向她伸出手来:爱伦黄同志(第一
次被人唤作“同志”的感觉亲切感人得几乎使她掉泪——尤其在月光、铁网与挎枪的人影之后),我们(“我们”指谁?)是相信你回国来参加新生活建设的决心的。祖国欢迎你!人民欢迎你!组织上(组织?什
么组织?我并未参加过任何组织哇!)欢迎你!P15-1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