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悔向人间色相开(寻找真实的吕碧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悔向人间色相开(寻找真实的吕碧城)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8.15 5.4折 52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端木赐香|责编:李伟楠

出版社东方

ISBN9787520712552

出版时间2020-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30809111

上书时间2024-05-27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序言 / 001
既能拼爹,还能拼姥姥 / 011
父亲急着退休为哪般 / 017
吕家的悲剧就这样拉开序幕 / 024
恶族到底是谁 / 043
最受伤的女人 / 053
英敛之:晚清最牛操盘手 / 068
文化超女一夜爆红 / 085
杏坛就这样变成了醋坛 / 094
与恩师严复也有暧昧? / 114
与秋瑾道不同不相为谋 / 126
来自袁世凯、袁克文父子的呵护 / 131
被袁二公子拉进了微信群 / 142
天主和道家,都不是碧城的菜 / 153
哥伦比亚大学的自费旁听生 / 168
上海的败犬女王 / 186
第二次出国:欧美漫游大放飞 / 200
和风流才子杨云史的多情一瞥 / 221
三观有多么不正 / 240
在国际保护动物会上做了一回网红 / 252
净土宗:信仰的归宿地 / 263
日内瓦:与吴宓的一桩公案 / 273
有些神神叨叨的晚年 / 282
东莲觉苑,把自己化成了肉丸子 / 291
附录一 吕凤岐年表 / 304
附录二 吕碧城四姐妹年表 / 328
附录三 参考资料 / 359
后记 / 369

内容摘要
她是三百年来第一词人,才色双佳,足与易安俯仰千秋,相视而笑。她是真正的齐天“剩女”,也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靠炒作爆红的文化“超女”。在她那里,男人不值得,人间不值得。她,挥金如土,袒胸露乳,经常头版头条,风光一时无两。她,崛起津沪,复走欧美,哥伦比亚大学自费旁听,国际保护动物大会“网红”,阿尔卑斯山下宅居,日内瓦湖畔同异国少年荡舟。她,寂寞转身,独自漫游,锦衣素食,佛章净土,死后财产布施佛界,骨灰和面粉为丸,抛海饲鱼。最高级的悦己,是活成吕碧城。没有谁能像她,一生取悦自己。

精彩内容
文化超女一夜爆红吕碧城的成名之路可谓一夜爆红。
1904年5月8日被英敛之发现。5月10日,《大公报》首发她的《满江红》,5月11日又发《舟过渤海》,引得津京名流一片唱和之声……有些人查阅光绪三十年(1904)、三十一年(1905)的《大公报》,发现吕碧城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就连英敛之本人都承认:“一时,中外名流投诗词、
鸣钦佩者,纷纷不绝”,所以缪素筠的“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和章士钊的“囊淮南三吕,天下知名”都不是诳语。
除了诗词唱和,吕碧城还在《大公报》发表一系列女权解放与女学教育之类的时评,代表作有《论提倡女学之宗旨》(《大公报》1904年5月20日和5月21日)、《敬告中国女同胞文》(《大公报》1904年5月24日)、
《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大公报》1904年6月13日)、《教育为立国之本》(《大公报》1904年6月18日)、《天津女学堂创办简章》(《大公报》1904年10月3日)等。
看这些文章名称可以发现,后面一篇发生了变化。前面还是纯时评,后面,已经是身谋其位,先谋其政了。什么原因呢?
很简单,大哥推的。前面说过,吕碧城5月8日得了英敛之的赏识后,5月17日她就回塘沽的舅家了。衣锦还乡也罢,给舅舅扬威也罢,总之舅舅是不同意她这样在外面云里来雾里去的。但是舅舅这次摊上大事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讲:“京津间闻名来访者踵相接,与督署诸幕僚诗词唱和无虚日。舅闻知,方欲追究,适因事被劾去职。”舅舅到底遇到什么事?吕碧城没说,但最大的可能,也许是光绪新政,反贪反到她舅舅身上了。这舅舅自身难保,也就没心思去追究外甥女的事了。但吕碧城的去留依然是个问题。
大哥慰安大嫂的第二天,也就是5月20日,吕碧城舅舅的秘书方小洲来了,带来了喜忧参半的消息——喜的是,吕碧城舅舅丢了盐场总管这个黄金饭碗,没心思追究外甥女出奔及跟男人在外面唱唱和和的事了;忧的是,舅舅家指望不上了,吕碧城得南归安徽老家——当然还是她母亲所在的来安外婆家,而不是她父亲在六安所安的家。除了这个消息,英敛之这一天早晚还连接吕碧城两函。中心意思只有一个:要么给我寻个学校读书,要么我回安徽老家,大哥你看着办!
大哥当然有能耐,而且更知道碧城不愿意回那个黑暗的老家。于是他连夜召集股东之一张连壁(少秋)和《大公报》主笔刘孟扬等人商议——刘孟扬是刘清扬的大哥,刘清扬虽然这个时候才11岁,但再等两年就可以惊人了,13岁就参与社会活动,之后更成了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
商议没个结果,第二天,也就是5月21日早上,英敛之正跟老婆商量的当口,碧城突然从塘沽赶来,下最后通牒一般告诉大哥:“不日即南行,兹特辞行,晚车即当回。”大哥与大嫂当然要挽留了,让她今天先住下,他们再活动下。午后,大哥与大嫂就带着碧城去活动了——找那个翰林出身的、直隶总督府的袁世凯幕僚、后来的直隶提学使傅增湘。没承想老傅不在。晚上,老傅托人来信,说第二天让老婆来接碧城,同往周学熙处商议——估计是老傅觉得活儿沉,所以又找上了“如雷贯耳”的周学熙。
周学熙(1866—1947),字缉之,号止庵,别号定吾,吕碧城的安徽老乡;响当当的大实业家、大资本家、大金融家,人称北方实业巨头,其时正任北洋银圆局总办和直隶工艺总局总办;其父乃李鸿章幕僚出身的北洋元老、大名鼎鼎的政坛大佬周馥,周馥从李鸿章的幕僚到普通的道员,再到署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那可不是盖的……老傅原先的意思是,让碧城在周学熙兼任总董的天津著名慈善机构广仁堂里谋个事(周夫人刘氏也在广仁堂开设有女工厂),至不济,进周家的馆中附读也不错嘛。但最后都未成。按我的推断:第一,碧城这样的大家闺秀,哪能进广仁堂这样的针对贫下中农的女子职业技术学院?那就跟聂圣哲先生的木匠学校类似,里面收编的都是无家可归的贫弱妇孺,学的是识字、缝纫、刺绣、织布、编草帽等谋生技
能,碧城这样的仙女儿到那儿不是太委屈了?
第二,周家固然子女众多(周学熙是周馥的四公子,光他自己就三子六女),周学熙固然重视子女教育,家里开设有馆学,但是把一个22岁的大姑娘放人家家馆里,跟人家子女亲密接触,你可能不委屈,但是人家可能不情愿。总之,老傅的预案一个也没成。
一般的说法是,碧城国学根底太深,国内没有学校能教得了她,所以就不读书了。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朋友不给她找个出国留学的路子。
是朋友们太保守?还是大哥不舍得碧城离开?总之,这帮朋友们脑筋急转弯似的想道:既然没有学校能让碧城上,那咱自己能不能办学呢?
能!
所以,前面所谓的傅增湘亲切接见吕碧城就是这一回的事。见过之后,这位比吕碧城年长9岁的大进士、大翰林,对她也是深表佩服,所以才赠诗两首,吕碧城和两首,发到《大公报》,引起了第二轮的唱和高潮。
但是真正的高潮在后面,唱和只是药引子。对傅增湘来讲,由于直隶总督袁世凯这个时候正跟另一个大佬张之洞联手上奏政府,废除科举,并且为响应政府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全国各地都在大搞新学呢,所
以,袁世凯要求他办的天津女子学堂,他已筹办一年了。袁公一直催呢。
既然吕碧城无处可放,那为什么不让她参与女学的创建呢?正好傅增湘对碧城的初始印象特别好,说她“才赡学博,高轶时辈”,自己夫人又力挺女学,那就办起来呗!
正好有《大公报》这个阵地。从5月20日起,《大公报》开始连篇累牍地刊载吕碧城有关女学与女权的文字(当然诗词唱和也少不了)。5月20日与21日,“论说”栏目连载碧城的《论提倡女学之宗旨》。同时由《大公报》主笔刘孟扬加按语:深宵寂寂,蓦听破晓之钟;苦海茫茫,忽得渡迷之筏。发人猛省,动人感情,其即为碧城女史之论女学乎?
大哥力推的人,兄弟们自然要捧场。碧城是走在了时代前列,但是要
说“破晓之钟”“渡迷之筏”,就有些过了。在碧城之前,先行者不少了,与碧城同行的,也不少:第一,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传教士就开始在中国办女学了。
第二,在吕碧城10岁的童稚状态时,郑观应就写《女教》一文,介绍了西方国家女学与男学并重的情况,并批评中国朝野上下拘于“无才便是德”之俗谚,女子独不就学、虚糜坐食云云。
第三,吕碧城15岁的时候,梁启超在为中国女学堂(校牌名为女学会书塾,由上海大企业家经元善开办,所以又名经正女学,或经氏女学)起草的《倡设女学堂启》中指出,妇女受教育“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在《女学会书塾创办章程》中说,设女学可为大开民智张本,必使妇女各得其自由之权,然后风气可开,名实相副。
第四,就在吕碧城从塘沽舅家出走的前一年,金天翮的《女界钟》一
书在上海爱国女学发行,这也许才算破晓之钟,因为它首次在中国喊出了“女权万岁”的口号。
如果说以上都是男士,这里再列几个女士。
百日维新期间,具体来讲是1897年,谭嗣同妻子李闰和康广仁妻子黄谨娱就在上海倡办成立了中国女学会,梁启超、郑观应以及经元善等人甚至官方都大力支持,于是她们于1898年创办了中国女学堂,校内所有教职员工全由妇女担任;并创办《女学报》,提倡女学,争取女权。该报主笔30余人全部由妇女担任,其中较著名的有梁启超夫人李蕙仙、康有为长女康同薇、苏报馆主人陈范长女陈撷芬、王春林、卢翠、蒋畹芳、刘纫兰……这些女人除了做主笔,宣扬女学女权与男女平等,同时还担任女学校长。比如梁启超第一任夫人李蕙仙除了做主笔,还是女子学堂提调(校长);陈撷芬也是除了做主笔,还担任上海爱国女校的校长。
总之,考虑到《大公报》的营销目的和英敛之的私人情愫,我们读的时候,尚须自动剔除其中的广告与炒作成分!
不过,吕碧城比上述先行者与同行者运气好。一是时代不同了,义和团之乱后,慈禧太后是真心要改革了,而维新期间,太后是三心二意地改革,维新失败后,经元善公开发电报反对太后废黜光绪,遭到通缉,流亡国外,女学也停办;二是个人机遇不同,吕碧城身后有个强大的《大公报》平台,还有英敛之为核心的京津社会名流与政界要人。
可以说,《大公报》这个时候就推吕碧城一人了。5月22日的“论说”栏目中刊发《读碧城女史提倡女学之宗旨书后》,是对5月20、21日,《论提倡女学之宗旨》之连载的读后感;5月24日,大公报“论说”又推出吕碧城的《敬告中国女同胞》;5月25日“杂俎”推出《碧城诗一首》;5月27日,“杂俎”推出《碧城词一首》,及两个唱和的,一个是沈祖宪和他的《奉和吕碧城女史感怀原作即希指政“调寄满江红”》,一个是东吴姜盦人尘稿和他的《法曲献仙音》;5月28、29日,“杂俎”全是《和碧城诗词》;5月31日,“代论”推出碧城的《远征赋有序》;6月13日“论说”推出碧城的《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6月18日“论说”推出碧城的《教育为立国之本》……这节奏,波涛汹涌,前浪还没拍到沙滩上,后浪就来了,不出名都不行,著名女子教育家就这样横空出世!
当然,光傅增湘还不够,英敛之还带吕碧城拜见了直隶学校司督办严修(1860—1929)。严修(范孙)可不是一般人:论公,严修曾任贵州学政、学部侍郎,现任直隶学校司督办,这个时候正与张伯苓一起创办了南开大学的前身——私立敬业中学堂,所以人称南开校父;论私,严修跟袁世凯的交情非同一般——如果说老傅是幕僚,是属下的话,那么严修可是友,而且还是老友。所以,严修向袁世凯推荐,由吕碧城协助傅增湘创办女学。老袁同志当然同意了。不但同意,老袁还想提携吕碧城的舅舅严朗轩一把,让她舅舅也来协助办学。她舅舅呢,本来反对外甥女来天津混——5月21日早上碧城从塘沽跑回天津,跟英大哥下达最后通牒式的不日南行、现来辞行的报告,被英大哥拦下来之后,5月24日,大姐惠如就也从塘沽奔过来了,即日就跟英大嫂成了好闺蜜。估计她是遵舅舅所托前来带碧城回去的,发现带不动,5月27日回塘沽向舅父汇报,汇报完毕,28日,惠如再次赴天津,随后,舅父也赶到了天津,31日,舅父与英敛之谈判,估计这舅父也服了,甥女一进天津,就打进了天津最高层,并且一
干人等为了她,马上把创办女学弄成了实际行动。于是向英敛之表态:我家甥女可以留在大公报馆,我不拦她了;还有,以后甥女就拜托您老关照了。
舅舅是同意了——他甚至带了儿子严象贤与儿媳吕惠如移居天津袜子胡同,老袁也厚道;但从另一方面,这却给了舅舅一个意外伤害:你虽然给了他一个饭碗,可是那个时候的舅舅怎么好意思在外甥女手下做事?何况这还是个目中无人的外甥女。所以这舅舅干了一阵子就走了。
关于吕碧城在天津迅速红透半边天的原因,英敛之自己也做过分析:诚以我中国女学废绝已久,间有能披阅书史、从事吟哦者,即目为硕果晨星,群相惊讶。况碧城能辟新理想,思破旧锢蔽,欲拯二万万女同胞,出之幽闭羁绊黑暗地狱,复其完全独立自由人格,与男子相竞争于天演界中。尝谓:“自立即所以平权之基,平权之所以强种之本,强种即所以保国,而不致见侵于外人,作永世之奴隶。”嗟乎,世之峨高冠、拖长绅者,尚复未解此,而出之弱龄女子,岂非祥麟威凤不世见者乎?
这话更得打折了,直接五折吧。如前所述,从古至清,中国女性能够
“披阅书史、从事吟哦者”也太多了,只是她们没遇到你罢了;至于吕碧城的新理想,我前面所列的那些女人,一个也不比吕碧城弱。
总之,爱迷眼里出硕果,情痴眼里出晨星。我们局外人不能跟着眩晕,分析下吕碧城一夜爆红的原因:第一,吕碧城才貌双全。这是自身条件。
第二,吕碧城来到了天津。这是直隶总督袁世凯主政的地盘,袁世凯的北洋新政正红红火火地展开呢。其他不说,单说教育这一块,据学部1907年的统计,袁世凯在直隶计办有:专门学堂12所,实业学堂20所,优级师范学堂3所,初级师范学堂90所,师范传习所5所,中学堂30所,小学堂7391所,女子学堂121所,蒙养所2所,总计7674所,学生16.4万人。这是天津当地小环境。
第三,经历了义和团之殇后,慈禧太后有了切身之痛,她这次真的要
改革。如果不是她真的要改革,袁世凯的北洋新政也会大打折扣。这是全国大环境。
第四,吕碧城来到天津,遇到的是英敛之。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上了对的人!这是个人命运!
第五,营销需要。以英大哥为首的《大公报》就跟现在的网络公司一
样,吕碧城是他们包装与打造“文化超女”的最佳人选!
第六,帮闲与娱乐。那些与吕碧城唱和的,有的可能是爱慕其才,有的可能是垂涎其色,有的可能是色才俱爱,但更不缺传统社会捧角儿的心理与娱乐。角儿,角色(脚色),来源于中国的伶界与娼界,两界都有捧角儿的风气与传统,更有甚者,角儿之间还有科举似的评比,什么花榜、菊榜,榜之下还分科,什么色、艺、才、情。捧角儿的更是有财的出财,有力的出力,有前台捧、后台捧,文捧、武捧,经济捧、艺术捧等,甚至组织化运作,拉帮结社,一呼百应。至于大哥,捧角成名,名角自然是大哥的人,大哥精神物质双丰收,心理特受用吧。
但是,若角儿不愿意做大哥的人呢?那就麻烦了。
他的角儿呢?那就更麻烦了。
下面,我们看看吕碧城成名后的麻烦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