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余堂散记续编(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三余堂散记续编(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7.97 2.7折 30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商震

出版社山东人民

ISBN9787209101950

出版时间2017-02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30元

货号30093390

上书时间2024-05-27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散记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随笔
  瞬间
  心中的坟茔
  他把肉体安置到远离人群的地方
  你的名字卡在喉咙
  离婚汤
  不醉的朱零
  车延高是谁
  捧着二泉上路
  “憨人”红柯
  城市记忆
  停舟一望思无穷
  商场与广场
  般若与南无
  路遗
  回头未必不芳草
  芳龄五十
  天赐男人主动权
  醉酒
  侠客的背影
  兰花开了
  说文解字的魔鬼释义
  刘基不死青山为凭
  那琴,那江
  西柏坡的雨
  井冈山下歌正飞
  立碑或水珠里的太阳
  军营五日
  我在《人民文学》蜕变
  于虚无中对抗,在沉默里燃烧——关于韩作荣诗歌
  纠错
  诗是经验的生长——《云南记》浅读
  忽开忽合的境遇
  警觉的阅读者——读霍俊明《新世纪诗歌精神考察》
  包山底的孩子——序慕白诗集《在路上》
  攀岩——读慕白诗集《行者》
  一个人的精神运程

内容摘要
 《三余堂散记续编(精)》是商震继《三余堂散记》之后的又一部诗性随笔集。本书继续秉承诚挚、
率真、犀利的文风,而文中所涉及的面更加广阔,驰骋历史,纵横当下。同时也创造性地接续了笔记体文学传统,并拓宽了人文随笔的边界。

精彩内容
 十六热爱诗歌的人都知道贾岛与韩愈“推敲”的故事,也都知道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
不赏,归卧故山秋”的孤绝。无论韩愈还是贾岛,对遣词派字如此这般地执着,就是为了诗歌的“创造”。当然,此类“创造”的故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诗人写作是创造,是独创。独创,不允许寄生;独创,必须咬破罩住自己的他人的茧衣而蜕变振翅。
独创,是诗人高度的精神自觉,是打开或参破那些沉默的、不常被倾听的事物与情感,做诗人自己的有力发现和见证,是展示现实社会的真实图景,呈露诗人自己的幻象,进而表现诗人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想象力与创造力,最终还是要靠“二句三年得,一吟
双泪流”的语言做载体,才能得以有效地传达。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故乡。”海氏的这个“语言
”“存在”都应该是自己的“打开”或“参破”。
我之所以强调“自己的”,是认为复制他人的情感和词语比制作艺术赝品以牟利更加可耻。
我们希望看到的诗歌作品中,贯穿着诗人自己的灵魂,能听到诗人自己的精神言说。
有人曾担心,网络平台会消解掉诗歌的创作难度。其实不然,网络平台对诗歌意识的普及,对当下诗歌写作的多样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不被虚荣和名利左右,无论在哪个平台创作的诗人,都是当下蓬勃发展的诗歌创作中的一分子。对于一个有着创作禀赋、经历过知识训练的诗人,从网络平台出发,可能是走向诗歌高远处的捷径。因为网络的开放性,会使诗人更自觉地坚持原创、独创。
杜甫先生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要告诫诗人:坚持自我情感的真实,寻找带有诗人个体密码的词根。
十七一次诗歌会议,我应邀坐在主席台上,主持人介绍时,说我是著名诗人、评论家云云。我很汗颜。我是评论家吗?编辑有评论家的功能,但绝不是评论家。
我认为,一个评论家是要有“许可证”的。孔子编了《诗三百》,也没有当成评论家。他老人家教学生时,不讲修辞手段,不讲美学意义,仅是唱唱读读,让外行听热闹,内行听门道。可以肯定,孔先生的弟子们,对诗歌这门课外行多,所以才“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当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他:研究诗歌,是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吗?孔老夫子听后才摇头晃脑地说:是啊!“始可与言诗已矣。”用现代汉语说,就是:研究诗歌“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孔子说:“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就可以同你谈论《诗》了。”看看,孔先生对评论家的要求是能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能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情怀和境界的人,才可以论诗。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能力,就应该是评论家的“许可证”。
我这个编辑,在编发稿件时,不会与谁“如切如
磋,如琢如磨”,只是自己切磋与琢磨。所以,我不是评论家。也就是说,编者体现的都是编者本人的喜好。
P21-22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