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规划与设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规划与设计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3.12 6.5折 18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鲍家声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

ISBN9787568092272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88元

货号31873045

上书时间2024-05-22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鲍家声,1935年出生,安徽池州人,1985-1992年任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建筑系主任,在此期间与厦门大学合作,共同创办了厦门大学建筑系(今改建筑学院);1992年创建东南大学开放建筑研究发展中心,任主任;2000年创办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今南京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任所长,现为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名誉院长。

目录
目录
第一篇绿色社区规划与住宅设计
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规划与设计
——上海锦华花园规划设计002
1.1工程概述002
1.2尊重自然、保护自然003
1.3旧建筑再利用004
1.4结合气候规划设计004
1.5引入开放住宅灵活性、持续性设计理念006
2基于地域文脉的小康住宅示范工程设计
——西安大明宫花园小区规划设计008
2.1工程概述008
2.2规划设计坚持以人为本,落地设计010
2.3规划中坚持尊重历史,延续文脉013
2.4增强社区意识,加强邻里感,创建和谐住宅区016
2.5开发空间,提高效益020
2.6创建多样化适应性住宅021
3源于环境融于环境创造环境
——南京月牙湖花园小区规划设计024
3.1工程概述024
3.2源于环境、融于环境024
3.3“一三五”的总体结构布局028
3.4低密度、高效率的空间组织036
3.5开放性住宅套型设计039
3.6创建有标志性的小区形象043
4第一个生态住宅小区试验工程
——扬州新能源生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046
4.1工程概述046
4.2结合自然资源条件进行规划设计047
4.3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050
4.4太阳光的利用051
4.5集约化土地利用054
4.6水系的利用057
4.7绿化系统规划利用058
4.8智能化技术的应用059
4.9组建跨学科的研究设计团队060
5一个高层住宅小区的规划与设计
——南京凯悦天琴花园小区规划与设计062
5.1工程概述062
5.2高层住宅的设计思考063
5.3规划设计概念066
5.4建筑单体设计071
6老建筑新生命
——一个老厂房改造为住宅的工程设计074
6.1工程概述074
6.2应用支撑体住宅和高效空间住宅设计理念与方法进行设计078
6.3定制式的改造设计080
7有天有地住宅新探索
——贵州省安顺翠麓新屯堡规划设计087
7.1工程概述087
7.2规划理念与规划目标088
7.3新区规划089
7.4建筑设计理念091
7.5住宅群体的组合098

第二篇绿色校园规划与绿色建筑设计
8走向回归本源的校园规划与设计
——安徽省池州学院校园规划与设计102
8.1工程概述102
8.2回归自然,道法自然103
8.3回归理性,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设计原则113
8.4回归本土,增强自信,继承发扬地域建筑文化119
8.5回归本体,做好平实、简约设计130
9环境友好型的池州八中校园规划与设计
——安徽省池州市第八中学校园规划设计136
9.1工程概述136
9.2师法自然,依山就势,构建总体布局137
9.3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划校园140
9.4顺应自然做好竖向设计147
9.5结合自然进行建筑设计149
9.6利用自然,营造校园绿色景观152
10尊重自然融于环境的校园规划设计
——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157
10.1依据场地环境进行总体构想157
10.2尊重自然,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特点的规划理念160
10.3实用、高效、特色的规划设计原则161
10.4与周边环境协调,从场地特征出发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162
10.5人车分流的校园交通组织166
10.6利用自然,创建轴景+环景的校园空间景观167
10.7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的面向未来的建设规划169
10.8技术经济指标170
11紧凑高效理性的校园规划设计
——河南城建学院校园规划设计171
11.1工程概述171
11.2分析环境,从环境着手进行规划171
11.3遵循大学内在的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的活动特点
及活动规律进行规划设计172
11.4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思考新校园的规划173
11.5创造有特色的校园环境173
12因地制宜设计的绿色校园
——安徽省池州市杏花村中学高中部新校园规划设计182
12.1工程概述182
12.2从分析到立意182
12.3尊重地形,因势规划布局184
12.4借鉴地域村落建筑形态,形成组团式建筑布局186
12.5中西合璧,古为今用的建筑设计191
13教育空间多样化的校园规划设计
——池州市第十一中学校园规划设计197
13.1工程概述197
13.2规划设计基本构思197
13.3因地制宜,合理布局198
13.4尊重和利用自然202
13.5主要建筑设计介绍203
13.6技术经济指标209
14生态补偿营造的花园学校
——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高级中学校园规划设计211
14.1工程概述211
14.2保护好先天有利的自然环境211
14.3变不利为有利,通过规划进行生态修补214
14.4结合地势、地形进行功能分区及建筑的布局215
14.5充分利用自然阳光的建筑设计216
15覆土建筑探索
——厦门丽心梦幻乐园规划设计220
15.1工程概述220
15.2丽心梦幻乐园规划总体布局220
15.3主体建筑设计223
15.4建筑造型设计226
16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六地平安新府设计
——安徽省六安市行政中心规划设计229
16.1工程概述229
16.2规划设计概念232
17一个可感知的绿色建筑设计
——安徽省六安市城乡规划展览馆建筑设计244
17.1工程概述244
17.2结合地形进行总体布局,表现其在地性245
17.3从适用、现实条件出发进行单体建筑设计,体现绿色建筑的适应性247
17.4独特的造型语言及建筑形态,增强建筑的可识别性250
18保护与发展并举,文化与经济并重
——徐州市戏马台历史街区建筑规划与设计256
18.1工程概述256
18.2两个“并举”的指导思想257
18.3保护与发展的规划结构260
18.4结合地形,规划构建放射线+三环线的道路交通网络263
18.5基于环境特点,构建三个层次空间266
18.6传承的建筑设计267
19古为今用仿古商业街规划设计
——江苏省宿迁市楚街规划与设计275
19.1工程概述275
19.2古为今用的思考276
19.3“三效益”的街区规划276
19.4经济与文化并举的商业街景观规划279
19.5古朴、简约又开放的建筑设计287
20依山就势营建的红色故里
——安徽省泾县新四军史料陈列馆设计293
20.1工程概述293
20.2设计思路295
20.3标志性纪念塔设计308
21建筑——城市一体化的绿色市民广场
——浙江省义乌大剧院建筑方案设计309
21.1工程概述309
21.2人民的城市,市民的舞台310
21.3建筑城市一体化的剧院312
21.4生态城市,绿色建筑313
21.5高效塑造空间,构建独特建筑形象313
22富有民族特色的大跨度木构建筑设计
——贵州省黔东南榕江县游泳馆设计316
22.1工程概述316
22.2总体布局317
22.3游泳馆建筑设计318
22.4游泳馆的建筑造型设计320
22.5可持续建筑绿色原则的设计328
22.6结语329

第三篇木构绿色低碳建筑探索
23轻型·框板·集成·绿色·低碳
——木构建筑体系的建构334
23.1反思、构想334
23.2策略335
23.3方法336
23.4特点341
24木构绿色低碳建筑探索之一
——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房样板房设计与建造345
24.1过渡安置房345
24.2过渡安置房样板房设计346
24.3过渡安置房样板房建造349
25木构绿色低碳建筑探索之二
——浙江省天目山西谷度假屋设计与建造355
25.1规划设计355
25.2建造357
26木构绿色低碳建筑探索之三
——南京秣陵农民之家设计与建造363
26.1工程概述363
26.2规划设计363
26.3建造367
27木构绿色低碳建筑探索之四
——贵州省侗族、苗族传统木构集成样板房设计与建造371
27.1工程概述371
27.2现代木房子的样板房设计372
27.3建造374
28低碳经济时代的建筑之道383
28.1危机催生新的时代383
28.2低碳经济呼唤低碳建筑384
28.3低碳经济时代的建筑之道385
28.4对绿色低碳建筑的探索389
28.5结语393
29木构集成房屋效益分析394
29.1环境意义394
29.2经济意义396
29.3社会意义397
29.4传热系数398

参考文献406

内容摘要
本书全面介绍了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内容基于作者近年来所做的设计探索,将地域文化与项目融合,在绿色建筑及可持续规划、木构建筑建造技术、低碳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经验总结。通过众多重点建设项目展示对我国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和城乡规划设计的思考,对我国未来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经验指引,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绿色建筑设计和可持续的规划设计技术。本项目是我国城市建设理论和技术领域研究成果的集合,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建设工程技术领域发展的先进成果;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技术层面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积累我国城市建设技术成果,为我国进一步的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指引;还可以作为高校师生、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和了解我国城市建设走向的专业读物,有利于培养我国城市建设技术人才。因此,本项目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出版价值、文献价值。

主编推荐
1.本书作者是有名建筑大师,业内知名度高,具有行业影响力,本书记录了作者的建筑设计实践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案例丰富,具有示范性。2.本书内容丰富,案例时间跨度大,对于展示我国近年来城市建设的技术与经验有不可替代行。

精彩内容
第一篇绿色社区规划与住宅设计1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规划与设计——上海锦华花园规划设计1.1工程概 述上海锦华花园是2000年国家建设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推出的城乡小康住宅示范工程之一,位于上海六里现代生活园区的东北角,博文路和锦绣路的交会处。上海六里现代生活园区是继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及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后,由浦东新区委员会批准设立的又一个功能园区。它位于浦东新区的西南部,南浦大桥桥堍旁。锦华花园是该现代生活园区最先开发的地块。
锦华花园用地面积为1.14×105m2,总建筑面积为14hm2。锦华花园由国内外4家设计单位提供设计方案,最后方案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进行深化,并完成全部设计。锦华花园于2000年底开工建设。当时,我在东南大学任教,有幸应邀参与了该小康住宅示范工程的方案设计。在这次示范工程规划设计中,我们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方案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以创建一个以人为本、环境友好的和谐人居环境为目标。这是我们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完成规划的最初尝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2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场地内有两条水渠。我们保留和利用原有的水系(图11),维护自然的生态体系,并合理利用。方案规划中没有把水系填埋,而是把“断头”的水道连接成环形水系,使其由“死”水变为“活”水,让其流经小区内的各个住宅组团,让大家共享。这样不仅尊重和保护了自然,而且让景观共享,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共同性和公平性原则。我们曾设想将水处理后集中做一个大景观水池,将其置于中心绿地,这样中心绿地景观可以更美。这种设计虽然具有共同性,但欠缺公平性,只有景观周围少数住户能观赏美景。我们最终决定采用环形分散的方式,将水系与带形绿地结合,两者的共享水平就大大提高了。
图11场地水系1.3旧建筑再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经济层面有一个3R原则,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其中,再利用原则在这次方案设计中被特别予以关注。因为,我们在分析场地现状后,发现场地内有两处老房子:一处是场地西侧两行行列式的多层住宅;一处是场地东侧的老厂房(图11)。对于这两处老房子,我们决定尽量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对于西侧17幢老住宅,我们结合道路、绿化和景观规划,将其大部分保留下来(仅拆除3幢),融入新的小区规划,并建议对住宅内外进行适当改造,使之与新建筑、新生活相适应。这就节省了大量资源,达到减量化原则的要求。
我们对东侧的老厂房也采取保留、改造再利用的举措。我们把这两跨单层的老厂房改造为小区公共生活服务中心,包括物业管理处、小区活动中心和便民超市等,将层高较高的车间局部空间改为两层,提高了建筑空间的利用率,也改善了原车间单调的空间结构,并提升了商业、文化活动的空间氛围——这也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层面的减量化原则和再利用原则。
1.4结合气候规划设计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热冬冷,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根据这样的气候特点,我们在总体规划布局中,将全部建筑南北向布置,并保持足够的前后间距,以保证建筑在冬季得到充足的阳光照射。每一个住宅组团都在东向、南向开口,使住宅迎向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整个住宅小区的布局是东南部分建筑布置较稀疏,西北部分建筑布局较密集。这也是为了使夏季主导风向东南风能深入小区内部。高层住宅和小高层住宅都布置在西北方向,目的是冬季阻挡西北风,成为小区的“屏风”,为小区创建一个较适宜的气候环境。锦华花园方案总平面和方案效果如图12和图13所示。
图12锦华花园方案总平面图13锦华花园方案效果1.5引入开放住宅灵活性、持续性设计理念开放住宅设计理论把住宅分为支撑体和可分体(填充体)两部分,创造让住户参与住宅设计和建设的形式,把住宅建设分为二阶段设计和建设。这样可使住宅适应住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有利于住宅适应性发展,体现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灵活多变和再利用原则的理念。因此,在锦华花园规划设计中,我们将所有的住宅都设计成支撑体住宅,即都设计成“空壳子”,让住户选定后,再根据他们的心愿进行二次设计和施工,真正建成令住户满意的住宅。为此,我们还把无锡支撑体住宅模式——多层院落退台式运用到场地西北角两组住宅中(图14)。
图14无锡支撑体住宅模式——多层院落退台式这种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建筑的要求,也避免了二次装修导致的人力、物力的浪费,符合减量化原则和再利用原则的要求。这一思想最后融入该小区住宅的实际建设。
这项工程设计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距离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世界形成共识不久,有的人还不太了解,应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建筑规划设计不多。虽然该方案最终没有被采纳,但这是我们较早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规划设计的例子。2基于地域文脉的小康住宅示范工程设计——西安大明宫花园小区规划设计。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