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样风雨情缘/外交风云亲历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别样风雨情缘/外交风云亲历记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51 3.5折 36 全新

库存6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晓沛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

ISBN9787508538495

出版时间2019-03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30613488

上书时间2024-05-21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周晓沛,浙江乐清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1971年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俄语系进修,1973年起在工作。曾任中苏边界谈判代表团科员,驻苏联使馆研究室随员、三等秘书、二等秘书,苏联东欧司苏联处副处长、一等秘书、处长、参赞,东欧中亚司参赞、副司长、司长,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公使衔参赞、公使,驻乌克兰、波兰、哈萨克斯坦特命全权大使。
现任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老朋友理事会,外交笔会副会长,外交学院兼职教授。著有《中苏中俄关系亲历记》《大使札记——外交官是怎样炼成的》,主编《我们和你们:中国和俄罗斯的故事》《我们和你们: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故事》《我们和你们: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故事》等书。
曾荣获波兰共和国十字功勋勋章、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荣誉证书和共和国独立20周年奖章、 外交官称号和共产党员奖章。

目录
总序
原国务委员戴秉国题词

第一章  从山娃子到外交官
  1.中考状元名落孙山
  2.备取生蒙上北大
  3.乡下佬进京逸事
  4.蚂蚁啃骨头精神
  5.军垦储备再教育
  6.北外进修的惊喜
第二章  刀光剑影下的文斗
  1.边界问题历史悬案
  2.谈判变成政治论战
  3.两国总理会见生波折
  4.谈判桌上唇枪舌剑
  5.谈判僵局峰回路转
  6.棘手难题终于破解
第三章  历史性的高级会晤
  1.要采取一个大的行动
  2.中苏关系“半正常化”
  3.策划在异国他乡穹庐
  4.柬埔寨问题又卡壳
  5.只握手,不拥抱
  6.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第四章  苏联大厦倾塌瞬间
  1.最先同波海三国建立关系
  2.中俄不存在建交问题
  3.同中亚五国建交顺利
  4.同乌、白建交略有波折
  5.同外高三国建交滞后
  6.平稳实现历史性过渡
第五章  超级大国解体之谜
  1.红旗落地
  2.见仁见智
  3.独到见解
  4.演变过程
  5.历史必然
第六章  独特的俄罗斯民族
  1.不可理喻之国
  2.“诗与剑”的民族
  3.别样风土人情
  4.崛起势头不会逆转
  5.战略伙伴的三次过渡
  6.重大的战略举措
第七章  老朋友的不解缘分
  1.稀里糊涂爱上俄语
  2.电影渠道传递信息
  3.桑拿外交息息相通
  4.聚会“话疗”其乐融融
  5.俱乐部聚会新内涵

内容摘要
该书从作者如何成长为一位外交官写起,总结了40多年外交生涯中亲历见证的外交案例和人生感悟。它阐述了作者主要与苏联、俄罗斯相关的外交经历,包括历次中苏、中俄边界谈判的始末真相,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来龙去脉,苏联大厦轰然倒塌的前因后果,与欧亚十五国建交谈判的决策过程等,展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别样特色和俄罗斯文化的魅力,也折射出中苏、中俄关系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书中“两度申博”“桑拿外交”“汗血宝马”等鲜为人知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外交官的家国情怀和聪明睿智。

精彩内容
1945年3月,我出生在浙江乐清雁荡山麓石门潭畔的大荆镇东门村一个鞋匠家庭。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但也望子成龙,很想让自己儿子长大后能进城念书当官。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听故事,也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但无论升学过程,还是成长道路,都并非一帆风顺,而这恰恰磨炼、激励了自己。“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确有很深的哲理。
1.中考状元名落孙山我六岁时,只读了三天书就罢学了。因玩捉迷藏撞倒了小伙伴,他的门牙被磕掉满嘴流血,我则挨了板子并被罚站墙角。一跨出校门,我就号啕大哭起来,阿妈看见我的小手都打红了,心疼得掉下眼泪。我闹着说,以后再也
不去读书了,我爸不同意,可阿妈总是护着我,说明年再上学也不迟。这样,我就赖在家里又多玩了一年。要不是晚上这一年学,后来的人生命运恐怕就完全不一样了。
1952年,我重新开始入学。可能是有过血的教训,我变得特别听老师的话,从不与同学打闹,上课专心听讲,放学后认真完成作业。每天夜里,我无论学到多晚,阿妈都在油灯旁陪伴着,一边打瞌睡,一边挑油灯芯或往里加菜籽油。我爸平时不过问学习情况,只是每到期末要我念一遍成绩单,然后夸奖几句并赏给几分零用钱。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学校的条件很差,桌椅板凳都是临时拼凑的。我先在大荆小学娘娘庙里读书,后来搬到关帝庙,几年间一共换了五个地方。记得冬天尤其不好过,外面一刮西北风,我们在教室里就冻得直打哆嗦,手、
脚和耳朵上都长了冻疮。教书的倒是乡下颇有名望的先生
,对学生的要求相当严厉。
1958年考初中,我得了全区第一名,但因家庭出身不是贫农、下中农,未能进入公立学校,而被分配到民办中学,这使我幼小的心灵受到沉重打击。该校是“大跃进”中冒出来的,师资、设施不正规,加之半工半读,被称为“烂民中”。开始时,劳动时间较多,大炼钢铁热火朝天,白天到山里挑矿石,晚上在溪里洗铁砂;农忙时下地插秧、割稻,还参加全民打麻雀会战。原先在家什么活都不干,现在什么都得自己动手,倒是很好的锻炼。
因为被当作“另类”处理,同学们都憋着一股劲,学习非常刻苦。随着学校逐步规范,上课时间也增加了,每天都要上晚自习。教室里没有电灯,我们每人都准备了一
盏小煤油灯,经常学习到深夜。读完初二后,根据上级通知,民办中学停办。我们年级共有四个班,除了一个班合并到大荆中学,其他三个班都解散回家,老师们也都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去向。大家的心情都很忧郁,见面也不说话,学校的整个节奏都停滞了。最后离别的那天,全校师生
集中在操场上,校长表情凝重,含着眼泪宣读有关整顿民办中学的通知,并宣布合到大荆中学的55人名单。同学们都屏住呼吸,等待自己的命运安排。
这一次很侥幸,我有机会继续上学,但看到许多学习很好的同学不得不辍学,心里十分难过。
P13-1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