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国夕阳下的铸舰之梦(战船工程师徐寿)/大国海图人物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帝国夕阳下的铸舰之梦(战船工程师徐寿)/大国海图人物志

全新正版 可开发票 极速发货

2.72 1.6折 17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建华|主编:桂国强

出版社文汇

ISBN9787549613915

出版时间2015-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7元

货号3132899

上书时间2024-05-18

大智慧小美丽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18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
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国家,中国人的“海洋意识”正在逐渐加强。
了解“海洋国家”的历史,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争取属于我们的“海洋权益”,重现“海洋丝绸之路”的辉煌。
黄建华编撰的《帝国夕阳下的铸舰之梦(战船工程师徐寿)》为《大国海图·人物志》系列丛书之一,讲述了中国最早的造舰工程师徐寿和徐建寅父子的一生。

目录
序  桂国强
壹  跌宕人生路
  1.儿子是个“逃学精”
  2.少年成婚
  3.结交一生的挚友
  4.再娶韩小姐
  5.新的天地
  6.国难家难双双而来
贰  放飞自强的梦想
  1.安庆城头换了旗帜
  2.安庆和“洋务”
  3.安庆内军械所
  4.美丽的长江边上
叁  渴望广阔的天地
  1.容闳和洪仁玕
  2.曾国藩拍板敲定
肆  一摊烂泥之外的辉煌
  1.金陵有了制造局
  2.送“黄鹄”下水
  3.“黄鹄”是谁起的名?
  4.曾、李之间的微妙转换
  5.江南制造总局
  6.从木质战船到铁甲兵舰
伍  另辟蹊径
  1.为“奇技淫巧”正名
  2.“淡轻四绿”的创意
  3.值得尊敬的傅兰雅
  4.格致书院成中坚
  5.《格致汇编》应运而生
陆  奔波在大江南北
  1.天津机器军火总局
  2.山东机器局
  3.金陵机器局
  4.镇江教案
  5.调查甲午海战
  6.福建船政局
  7.汉阳火药厂
柒  奋力于欧洲异域
  1.接到上谕
  2.订购兵舰
  3.考察制度
  4.高山和黄土
捌  巨星陨落
  1.突然“待放”
  2.革去三品衔
  3.百年悬案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黄建华编撰的《帝国夕阳下的铸舰之梦(战船工程师徐寿)》讲述了中国最早的造舰工程师徐寿和徐建寅父子的一生:少年徐寿科举失意,从此立志实业,刻苦钻研各种技艺,名闻乡里。曾国藩听闻徐寿的才能后把他揽入麾下,把建造国产机动轮船的大任交付给他。徐寿带着儿子徐建寅等人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和第一艘兵舰,为中国的海军建设打下一
定的物质基础。徐寿去世后,徐建寅又为中国的军工事业走南闯北,殚精竭虑,创建了好几所制造局和兵工厂,功绩显赫。

精彩内容
 壹跌宕人生路1.儿子是个“逃学精”徐寿,字生元,号雪村,嘉庆二十三年正月二十
二日(1818年2月26日)出生于江苏锡金北郊钱桥社冈里村(今无锡市山北街道会西社区)。
社冈里是个美丽幽静的小村子,西南面的惠山终年郁郁葱葱,像是一个巨大的屏风。村里面有清净的小河流淌,几十户人家都坐落在小河的附近。这个小村子虽然地处江南,但是在陆上交通还很落后的两百年前,只能算是一个僻壤,并不是我们今天所想象的交通便利、人民富裕的世外桃源。虽然跟广大的北方地区相比,江南算是富裕之地,但是在江南。,钱桥并不是发达的地方。在附近的几个村子里要找一个读书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徐寿曾祖父徐士才幼年丧父,靠母亲辛勤抚养长大。祖父徐审法读过书,一边勤奋务农,一边还做点买卖,又讲究德行,家境才逐渐富裕起来,在乡下颇有点名望。父亲徐文标也是知书达理之人,可惜在徐寿5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使刚刚好转的家境一下子又跌入贫困之中。徐寿是徐姓三房合一子的独子,徐姓家族的指望统统都集中到了这个年幼的男孩身上。况且徐寿的父亲在世的时候粗通文理,在钱桥这个小地方也算是个人物,他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儿子将来要把力气放在田野之上。这些都给徐寿的母亲宋氏带来天大的压力。
宋氏是个目不识丁的良家妇女,身上肩负着要把这棵徐姓的独苗培养成人的重担,但是自己既不能亲手传授任何学问,把孩子交到别人手上自己又该如何管教呢?这许多的烦恼
早已经盖过了丧夫的悲痛,整天都萦绕在宋氏的心头,不知向谁
可以倾吐。
最后,宋氏横下一条心,把儿子送到了村里的一家家塾。
为了儿子的读书和家庭的开销,宋氏整天忙碌。
几亩田地要
侍弄好,以保证母子粮菜充足,晚上还要在屋里操机织布。无锡农村历来有家庭织布的传统,加上内河航运发达,可以通往上海等地,更有大运河直达北方,纺织品能够大量进入流
通领域,所
以无锡成为全匡瞳要的棉布中转枢纽。因为生计的考虑,宋氏在织布方面勤学苦练,技巧相当娴熟,她织出来的布总能多卖一些银子。
没想到,自从把儿子送到先生家里去读书,却时常传来不好的消息。她隐隐约约听到邻居在背后说一些闲话。他们给自家儿子起了个绰号叫“逃学精”,还说,她家这等困难还供孩子读书,孩子却整天野在外面,当阿母的竟放任不管。有一天,宋氏终于亲眼看见儿子的确是在逃学,她一时火气上来,顺手抄起手边的“竹段”狠狠地打到儿子的屁股上。这“竹段”是织布机上的一个附件,弄坏了它,就不能织布了。可是宋氏哪里还管得到这些,她实在是恨铁不成钢,恨得心里滋滋地发痛。儿子吃了这一
顿打并没有记恨母亲,只是心里面毫不服气,他对母亲说:“你就不知道那个先生太不好了,我也学不到什么东西。
还不如多走两里路,去钱桥读书。”儿子的意思是,逃学有理。但是做娘的毕竟心细一点,她听着儿子边哭边说,似乎说的也有些道理。第二天她有心到别人家里打听了一下,人家告诉她,在我们这个交通不太方便的小村子,哪个好好的先生肯来教书嘛。宋氏听到这样的说法心中实在是沮丧得很。她考虑了好几天,咬咬牙置办了一份厚礼,带着儿子去钱桥私塾读书。钱桥虽然不是一个很大的镇子,比起社冈里是好得多了,私塾有好几家,学伴也是正经的学童。
从此以后,儿子果然不负众望,专心读书。做娘的心里踏实了,虽然还是天天辛苦地种田织布,但是心里头是充满希望的,邻居对这孩子也
正眼相看了。
一晃就过去了三四年,私塾的先生说,徐寿学业相当优秀,可以参加童子试了。于是宋氏用心把儿子打扮一新,送他登上赶考的船,眼看着小船驶远到看不见,这才回到屋里。
可惜,等来的消息却不是考中而是落榜。若干年以后,徐寿的儿孙辈才知道,原来徐寿用心读了几年书,有长进的并不是四书五经之类,而是文学。文学不能让他考取功名,当上官僚,但是却培养了他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正是这一点奠定了他以后成为科技能手的基础。
徐寿的母亲虽然是个妇道人家,但是在儿子读书这件事上,心里面是想得很清楚的。男人如果不读书,必定不会聪明,将来只有在田野里做苦力这一条路。儿子读了书,即使不能做官,也
有学问可以干任何一个行业,不怕没有出头的日子。
如此深明大义的母亲,在一个偏僻的乡下恐怕找不出一两个,居然就让徐寿命中注定诞生在她的腹中。所以说,一个人的成功,勤学努力是不可少的,家庭背景和时代背景也是不可或缺的。无视客观的情况而只是强调个人的努力甚至拼搏,不是出于愚昧就是出于别有用心。
2.少年成婚转眼间,徐寿已是15岁的少年,考试落第的阴影早已飘散开去。有一天,徐寿悄悄对母亲说,自己想要讨亲了。“讨亲”是无锡的土话,就是结婚的意思。清朝末年的时候,中国的早婚现象虽然很普遍,但是,少年男子15岁就结婚毕竟也
是很罕见
的。难道是徐寿文学书读得多了,思想里浪漫起来?
或者就是过于早熟呢?徐寿的母亲一时也不知说什么好。
P1-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