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与城——三线建设城市转型与空间演变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0.64
6.0折
¥
6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杨亚 著 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302895
出版时间2024-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203483328
上书时间2025-0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1 概论
2 十堰市空间生产关系变迁研究
3 十堰市空间生产行为主体关系及空间影响
4 十堰市城市总体空间形态演变
5 十堰市城市街区空间形态演变
6 十堰市建筑单体空间形态演变
7 当今城市安全背景下十堰城市空间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我国城市的发展动力机制及演变规律与资本主义国家有显著差异。与西方语境不同,我国的城市转型是从最初国家权力的“大一统”逐步走向地方城市的分化发展,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典型,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因备战备荒而发展出的一批“三线建设城市”,此类型城市的发展完全受中国本土化因素的影响,是研究中国特色的城市转型与空间重构的纯粹样本,对社会主义国家乃至诸多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书以城市空间相关理论为基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研究视角,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居民四个行为主体间的价值博弈以及从生产和消费角度理解空间演变更符合三线建设城市发展,空间形态作为要素之一参与城市演变过程。提出“三线建设城市空间形成机制”的研究框架,包含影响城市空间形成和演变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生产关系的阶段性变迁、生产主体的多元性博弈和空间表征的周期性构想。认为城市空间生产和消费的转变可以从需求动力、开发主体、资金来源、土地获取、分配方式、消费主体、技术支撑七个构成要素进行考察,进而划分为四个阶段:计划经济前期、计划经济后期、商品经济时期以及市场经济时期。区分城市空间四类生产模式:国家导向的计划性生产模式、地方导向的计划性生产模式、政企导向的半市场化生产模式以及多重博弈的市场化生产模式。
本书选取三线建设城市中极具典型性的湖北省十堰市,以1964年至21世纪初期的十堰城市空间演变为研究对象,从生产关系的阶段性变迁、生产主体的多元性博弈和空间表征的周期性构想三个方面展开分析。首先,关于十堰市空间生产关系变迁的研究包含与城市空间生产方式转变密切相关的三线建设发展历程、经济体制改革及一些具体的制度改革,进而分析出十堰市城市空间生产与消费的转变的四个具体时间阶段与差异性。其次,对十堰市空间生产行为主体关系进行研究,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及居民四个行为主体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不同阶段影响力的彼此消长,以及各个时期的主体博弈和决策对城市空间所产生的相应影响。最后,研究了十堰市四种空间生产模式下城市总体空间、城市街区空间、建筑单体空间三个层面的物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包括城市总体的用地布局及基础设施建设特征,指出城市定位及方向性发展政策是城市总体空间演变的主要动力;街区内部空间单元实现了从“单位制”到“街居制”再到“社区制”的转变,指出城市的具体规划设计手法和模式及管理制度是影响城市街区空间演变的主要动力;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的约束、市场的需求影响、企业逐利的倾向三方面的相互作用力决定了住宅单体形态演进的趋向。在当前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政策背景下的三线建设城市,应从三线建设时期的国家安全主导的、关注人防的城市发展,转向当前国家安全格局下关注物质环境、行为活动、精神文化多个要素的城市安全发展,将生态、经济和文化与三线建设城市发展相关的“非传统”安全作为主导方向。发展生态安全,由开山造地的低丘缓坡治理转向生态立市;发展经济安全,构建“组合城市”谋求区域协同发展;发展文化安全,推进十堰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得出三线建设城市关联区域研究范围包含建筑单体、厂区单元、历史集镇范围、城市工艺生产片区到产业协作地区的多层级空间。
总体而言,本书以城市空间理论为基础,建构了“三线建设城市空间形成机制”研究框架,发现三线建设城市这类空间的演变规律,为中国特色的城市空间研究提供参考范式。创新了以三线建设为主线的城市关联区域整体性视野,揭示了三线建设城市十堰市的城市总体空间、城市街区空间、建筑单体空间的演变规律。为三线建设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组合发展、为三线建设城市老城区的空间疏解与安全发展、三线建设城市工业遗产的区域整体性保护提供新思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