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宋朝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37.74
5.6折
¥
68
全新
仅1件
作者贾冬婷,杨璐 编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8077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1201705703
上书时间2025-01-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贾冬婷,《三联生活周刊》资历主笔。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长期专注于建筑和城市领域报道。著有《园林:中国人的桃花源》、《百岁贝聿铭:东方与西方,权力和荣耀》、《到乡村去》等文章。
杨璐,《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沈阳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入职《三联生活周刊》社会部,从事社会新闻报道。有《简主义,我们不想把简单生活熬成鸡汤》《国宝观止:重新发现故宫的文化价值》等文。
目录
文丛总序 倡导生活与知识生产
回思宋朝热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
追寻宋朝:士与器的黄金时代
《东京梦华录》:宋代生活的时空门
风雅世界里的世俗之乐
雅集:理想化归宿
书院:宋人理学传播器
宋词:浅斟低唱中的都市创作
宋画:神游山水林泉间
宋茶:不枉人间住百年
宋茶东渡与荣西禅师《吃茶养生记》
宋酒——从《水浒传》里的酒文化谈起
宋香:水沉春透露华鲜
灵台湛空明:从《药方帖》谈黄庭坚的异香世界
匣琴流水:琴有士子文人像
文人盛世的落幕
《清明上河图》:繁华背后的忧思
宋徽宗: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瓯缺:两宋王朝的真实与想象
尾声 访宋陵
编后记
内容摘要
谈及宋朝,现代人的态度很明显地分为两大类。一类人认为,宋朝积贫积弱;另一类人则大爱宋朝,很想穿越回去的朝代就是宋朝。
而汉学家们普遍认为,尽管从军事威力和势力范围来衡量,宋朝是个虚弱的朝代,但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确是中国历拥有人文精神、很有教养、很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在宋朝,取代宵禁,中国历目前开始出现通宵达旦的夜市,都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并大放异彩。
同时,士大夫阶层出现,“寒俊”崛起,成为文明传播扩散的重要一环。那些在乡不在仕的人也成为文化的骑手,使风雅成为宋代的一时之风。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当我们向自身文化寻找,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高峰,还是艺术与生活通融的生活美学源头,都当推宋朝。特别是宋代士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通过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一直为后世所追慕。
贾冬婷、杨璐编著的《我们为什么爱宋朝(重新发现造极之世)(精)》一书,致力于用优选的文笔,好看的配图,很严谨的态度,讲述宋朝的人文风物,还原宋朝的真实面目于大众。
真的宋朝,超乎你的想象。
精彩内容
文丛总序 倡导生活与知识生产《三联生活周刊》创刊之际,为自己确立的定位很有想象力:一本杂志和它倡导的生活。10年之后,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这本杂志做了一项挺有勇气的决定:用五期杂志的封面故事,做一个超大型的抗战历史报道,纪念中国人民的奋斗与胜利。媒体对历史进行报道,并不稀奇,甚至新闻本身也经常自我标榜——“历史的草稿”。只是,当时杂志已经运行10年,各项报道手段日臻成熟,这个时候,周刊独特的新闻方法论对历史的发现与叙述是否有所贡献,以资证明自己存在之价值,才是挑战。新闻是历史的草稿,当然不错;只是,这部草稿的构成,是无数需要重新整理的碎片(新闻)。既如此,我们的历史报道,在尘埃落定、草稿成型,历史事实被无数学者再三甄别,意义与价值日益分明,共识逐渐形成之际,可否反转回来,仍然将宏大历史“碎片化”呢?——碎片化本身,是一种传播技术与手段。用这种手段让概念的历史“新闻化”,并借此重新回到陌生的历史现场。如此, 宏大的命题在事实与细节背后,也在传播的快车道上,是双赢。主意既定,每期抗战主题封面之下,我们以一个“七天单元” 承载对当期主旨之“事件报道”,其间“每天”单独成篇,每篇单独立意。有结构的七个“碎片”——历史现场的“事件新闻”,构成了战争不同时期的意义与价值,也构成了历史的连续性。其实,如果你有意将新闻或报道当作一项技术来研究,它也是常常会让人着迷的。2005 年,对《三联生活周刊》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创办10 年之后,它开始腾飞。杂志的销售量,当年翻番,并由此走上长时段的增长之路。为什么是这一年?很显然,我们被广泛关注的超大型的抗战历史报道,是重要原因。那么,支撑杂志起飞的历史报道,其成功的内在机理又是什么?我们的新闻方法论,最终自证了什么?三年后,清华大学邀请我去做演讲,分享《三联生活周刊》的新闻生产,到了这会儿,我找到了我们历史报道成功的原因。我们生产的不是新闻,而是知识。在这个急速变化的伟大时代,与时俱进的知识,是稀缺商品。所谓知识,简单说来,无非在对抗人类遗忘的过程中,比新闻存活的时间更长而已。也许,很偶然,有些知识,还能存活得更长,成为常识。在21年的时间里,《三联生活周刊》秉持着自己的使命:生产知识。这本杂志和它倡导生活,我们有自己的方法论。当然,生产知识,对杂志来说,是理想与使命,它是否达成,有待更长时间与更多读者的检验。如何检验?这份杂志自身存续多长,以及它与读者、时代与国家形成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是一种检验;把杂志有价值的内容编辑成一本本书——最基本的知识的载体,则提供了另一种检验的可能。现在,这些书,一本一本编辑出来了,它是否生产了知识,是否有可能更长久存续,且看时间的选择了。李鸿谷2016.7.3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