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词中的历史与风景 中国新诗的基本问题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8.13
3.8折
¥
128
全新
库存38件
作者张桃洲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70217
出版时间2024-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1203301273
上书时间2024-12-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张桃洲,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等。
目录
001导论新诗话语的历史内涵与理论资源
上篇话语的新诗观
002一、诗歌史的遗产
008二、新诗作为话语
016三、语境的深层考察
下篇现代诗学的基本问题
024四、对“自明性”的抵制
030五、重新回到起源
036六、新诗的“问题”链
049第一章“沪杭道上”——中国新诗的视角转换
051一、诗人的观看:视点和感受力
056二、震惊体验与“透视”能力
062三、“向内转”与写物方式的迁移
067四、诗歌中的“慢”:对速度的抑制
071第二章“汉英之间”——跨语际的诗意迻译及其回响
073一、“翻译腔”:直译与异质性
077二、新诗遭遇语言欧化的辩难
081三、句法、语感和现代意识
087四、译诗的文化政治与新诗自我建构
091第三章或隐或显的投影——早期新诗中的宗教印痕
093一、作为新诗文化资源的宗教
097二、个体“积习”与书写“本色化”
102三、情理冲突与主题路向的选择
106四、别样的抒情质素和语式
109第四章粲然的普罗米修斯之火——漫议新诗的政治维度
112一、初期新诗的政治意识与革命诗歌的幽婉情调
115二、形式与时代的张力:现代主义的政治内蕴
121三、政治抒情诗的参差和叛逆诗学的政治特征
126四、底层写作:诗歌重返现实的政治性限度与可能
131附章:重构新诗研究的政治学视野——王东东《1940年代的诗歌与民主》序
159第五章谁的“地下诗歌”?——潜在写作的内在局限
161一、文学史概念:“潜在写作”
166二、写作空间分类学与“对抗”的神话
172三、“地下诗歌”中的个性与共性
176四、对差异、繁复的重新探询
179第六章轻盈与涩重——新诗的身体叙写
181一、身体的现代发现及其话语场景
188二、“肉感”、脆弱性和残缺自我
196三、“镜式”景观与他者的目光
205四、“用身体写作”:性别突围与重构
213五、疾病的隐喻与语词风格学
221第七章诗人的“手艺”——一个当代诗学观念的谱系
223一、从“手艺”到“手艺”
230二、“手艺”:形式意识及其辩难
236三、“手艺”:诗人作为工匠的自我认知
241四、“手艺”:建立技艺的诗性拯救维度
250五、技术时代的诗歌处境及反思
253第八章黑暗中的肖邦——如何通过诗歌透视时代?
255一、诗歌面对时代“召唤”
259二、“上楼”与“下楼”的处境
263三、“重”与“轻”之辨
267四、“桥”标示的位置:重启旅程
273第九章重叠或背离的镜像——理论倡议、叙述与新诗的形塑
275一、理论倡议的效应
280二、写作实践对理论的偏移
285三、错位:在历史与叙述之间
291四、诗歌史的可能功用
299第十章在“解诗学”的视域下——新诗的阅读问题
301一、“不懂”迷雾与“现代解诗学”重建
306二、为“晦涩”辩护:诗的“逻辑”
311三、“解诗”的主体性与细读的限度
317四、新读者的诞生:通往开放的新诗阅读
323附章:如何读一首现代诗?——以朱湘《雨景》分析为例
347第十一章规训、互动与审美——新诗教育的困境及可能
349一、从教材篇目的争议谈起
353二、规训的悖论:教学与文体的龃龉
358三、互动:新诗教育的路径与价值
363四、诗教的现代美育内涵及指向
369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基于新诗话语的研究视角,全面考察新诗生成和发展的语境,认为作为新诗语境的各种场域之间的复杂运作,深刻影响了新诗的文本构成和历史进程。本书将与新诗语境密切相关的“视角转换”、跨语际翻译、宗教文化、政治维度、“地下写作”状态、现实与时代、身体书写、历史叙述、阅读与接受及诗歌教育等视为新诗的基本问题,并分别进行深入探讨;指出研究新诗语境的意义在于,在消除以往研究中某些似是而非、不证自明的判断或成见的同时,以一种求真态度回到新诗“起源”,回到新诗生成和发展的复杂情境。全书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其目的不是要建立全面而宏达的体系,而是从新诗的历史与现象中拈出一些问题,往往由一个极小的剖面进入后展开思索和分析,穿越繁多材料,以自如的文字表达力图达到福柯所说的境界:“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面的泡沫,再把它揉碎。它增加存在的符号,而不是去评判;它召唤这些存在的符号,把它们从沉睡中唤醒。”
主编推荐
这是一部耗时近二十年的作品,阅读的过程有一种令人愉悦的酣畅情绪萦绕心头。作者采用了稍显活泼、感性的随笔式论文形式,稍稍逸出日趋程式化的学院体论文行文方式、叙述视角等,但仍葆有清晰的历史意识和方位感,更不乏研究所应具备的问题洞察力与文字穿透力,是一部难得的、形神兼备的随笔体论著佳作。张桃洲教授阅读视野宏阔、治学谨严,他在书中深入探讨了与新诗语境密切相关的“视角转换”、跨语际翻译、宗教文化、政治维度、“地下写作”状态、现实与时代、历史叙述、阅读与接受等新诗的基本问题,认为作为新诗语境的各种场域之间的复杂运作,深刻影响了新诗的文本构成和历史进程。全书贯穿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在场感,往往由一个极小的剖面入手展开思索和分析,穿梭于繁多史料而不失明晰,文字挥洒自如、举重若轻。该书的装帧设计打破学术著作呆板面孔,强调整体性,简约端庄、素朴精致,注重节奏感、韵律美,纸张舒适护眼、轻盈柔韧,翻阅起来十分流畅,期待给读者带来高品质阅读体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