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王国的求索者 文化名人采访录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0.42
3.7折
¥
55
全新
仅1件
作者林湄 著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13829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5元
货号1202672296
上书时间2024-12-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林湄 祖籍福建福清,出生于泉州,现居荷兰,华侨世家。十三岁开始发表诗文。1973年自上海移居香港,曾任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记者、编辑。1990年移居欧洲。曾为比利时国立汉学院特约研究员、欧华学者协会理事、荷兰作家协会会员、欧华文学会会长、欧洲纯文学杂志《荷露》主编及专栏作家。著有散文集《我歌我泣》《如果这是情》《点亮更高的灯》;散文诗集《生命·爱·希望》;中短篇小说集《罗经理的笑声》;长篇小说《泪洒苦行路》《漂泊》《浮生外记》《天望》《天外》等18部。
目录
美丽总是愁人的
——访著名文学家、古文物学家沈从文
最后一次的访问
——医院中访名作家丁玲
深沉广博的爱
——于巴金寓所的访问
北国深秋忆春水
——冰心印象记
天我为大有本不穷
——我所知道的梁漱溟
最终“相信了自己”
——访哲学史大师冯友兰
治学处世两不易
——访红学家俞平伯
“瓮中捉鳖”记
——访钱锺书先生
速写钱锺书
文苑鸳鸯与菜园幽会
——记翻译家杨绛
一生在泥泞里作战
——访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夏衍
不要命的老头子
——访记者作家萧乾
风雨浮沉三十年
——记文艺评论家冯牧
幸福与痛苦在别人眼中
——访老作家萧军
《青春之歌》续新韵
——访女作家杨沫
惊天一曲唱至今
——张光年留影
香港文坛的一员宿将
——访刘以鬯先生
在哲学里寻找生命的智慧
——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
辛勤笔耕五十年
——记香港作家李辉英
路通向彩虹出现的天边
——记星洲文坛老将李汝琳
诗名书艺撼新马
——访新马书法家、诗人潘受
东方艺坛的狮子
——访国画大师刘海粟
折中中外融合古今
——访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
情系国宝默默耕耘
——访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先生
数学皇冠的一颗明珠
——访数学天才陈景润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做香港某新闻机构记者时采访萧乾、冰心、钱锺书等文化名人的访问记。书中体现了他们学术成就之外高尚品德,如钱锺书的清高、沈从文的善良、巴金的真诚、梁漱溟的骨气、俞平伯的忍耐、陈景润的纯真……每位名家的经历、性格、思想有所不同,但他们又有许多共同点,这就是:他们的心灵是美丽的,胸怀是光明的,探索是深邃的。
主编推荐
那些追求精神王国高度、深度和广度的长者,赋予了向往伟大心灵的人们希望和力量。他们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历史文化的发展,也使世界充满光明、希望、价值、意义!《精神王国的求索者:文化名人采访录》带你走进文化大师的精神世界
精彩内容
美丽总是愁人的
——访著名文学家、古文物学家沈从文
到北京之前,就听说沈从文先生的家门上贴有字条:“沈老有病,敬谢来访。”
文友告诉我,沈老很怕记者,却爱朋友。每当朋友告别,他总像是还有说不完的话。可是病久了,生活范围变小,难免感到寂寞,寂寞中希望有人间的爱和温暖的交流。我不想当个循规蹈矩者,愿以一个忠实的读者出现在他的面前。经友人引见,1985年10月28日上午九时,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宿舍。
开门的是一位身形细巧、语调温婉的古稀妇人,她就是沈师母。沈老刚刚休息起身,安详地坐在书房的藤椅上,秋阳懒洋洋地射向他那饱满而又红润的天庭,要不是事先知道他近年因脑血栓致瘫痪,看他神志清楚,耳聪目明,很难相信他是一位八十三岁的老人。我握着他颤抖而僵硬的双手,片刻的沉默,包含了他的深沉和内涵。
沈从文是湘西苗族人。他的谈吐,带有浓重的乡音。这乡音如同他的作品,情关湘西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虽然,他在湘西的日子,仅是他生命中的最初二十年,但他“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他迟缓而有条理地告诉我,他在湘西读完小学,怎样随家乡土著部队在沅水流域过着半流浪的生活,又如何从湘西山村来到北京,住在一间潮湿、阴冷的公寓里。坎坷的道路,多舛的命运,使“一个才质平凡的乡下青年,在社会剧烈大动荡下……度过于二十年噩梦般恐怖黑暗生活,由于‘五四’运动余波的影响,才有个转机,争取到自己处理自己命运的主动权”(《从文自传》)。
这个命运的主动权就是生活经历触发了他的创作欲望:拿起笔杆写文章,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将自己耳闻目睹的底层悲惨人物,横行残忍的绅士、土匪栩栩如生地写出来。
20年代到40年代,他出版小说集四五十种,加上其他著作,有七十多种。如此多产,且作品一时风靡全国,他应该是高兴的。然而,他说:“我的文章很不成熟,写的范围窄,写的东西离不开我的家乡,大社会我不懂!1922年刚来北京时,没有机会读书或工作。当时教书的人多,我都不行,就在北京逛,很穷,很苦,就写文章。”
见他那么谦虚,我连忙说:“现在国际上已掀起一股‘沈从文热’,日本、美国、法国等国正出版翻译您的全集或选集。还有不少人因研究您的作品得了博士、硕士学位。”
沈老听后嘿嘿地笑着说:“我的文章已不时髦了。”
时髦不时髦,应取决于读者。凡是真正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无不认为沈从文的作品,不但令读者了解到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并感触到他笔下流露的具有东方人特色的情感。他的散文,常有独到之处。想到这里,我突然问起已拍成电影的《边城》。据说,沈从文不同意将《边城》拍成电影,理由是:“电影不能表达我的意思。”
“《边城》的内在东西是什么?”我想从原著作者的口中得到确切的答案。 “是思索。”沈从文正色地说。
“思索什么?”我又好奇地问。
他望了望书架,深沉地说:“思想和思索不一定能以对话来表达,内在的东西总是不太好表达的。在《边城》中,我想提倡的是人性中的善良。”
接着,他陈述他是如何得到善良人的好处。
在他一个铜板也没有的时候,有人支持他,欣赏他,鼓励他。例如1918年,他从常德到保靖,乘船四十天而没法付款,船主却不追讨。刚到北京时,住在公寓没有钱付,房东也不讨债……
听他说着,我想到:他得到过善良,也以善良对待别人。
在“文革”期间,沈从文被批斗,被赶去打扫厕所,后来还被送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看菜园。北京的家被抄了八次,住处由三间减缩到一间,图书资料无处放,只好以七分半一公斤的价格卖给废品收购站。即使在这样屈辱的日子,沈从文看到一些常来看望他的年轻人因工作紧张营养不够时,便亲自到菜场买菜,亲自动手做肉酱、红烧肉给青年人吃。这一切,除了“善良”两字,还能做怎样的解释?
万万没有想到,他把头一仰,哈哈大笑。我明白,这笑声中包含了不能言喻只能理解的深沉内容。许久,他才用豁达而幽默的口吻说:“是我思想差,跟不上形势,身旁有许多书就满足了。这算什么?有很多人连性命都没有了。只是失掉了许多书很心痛。”
回忆过往的日子,他说:“除了写小说,什么都不懂,不会吸烟,不会跳舞,不会玩牌、下棋,也学不会趋炎附势、夸夸其谈。”说完又嘿嘿地笑了一阵,正色地补充道:“趋炎附势的人,也有他们的趣味。”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