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节水灌溉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75.42
6.4折
¥
118
全新
仅1件
作者杨建昌,张建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15862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118元
货号1201901209
上书时间2024-12-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前言
章 概论
1.1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1.1.1 控制灌溉
1.1.2 间隙灌溉
1.1.3 通气稻栽培
1.1.4 水稻强化栽培
1.1.5 覆盖旱种
1.1.6 饱和土壤灌溉
1.1.7 干湿交替灌溉
1.1.8 节水灌溉的指标
1.2 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及其生理基础
1.2.1 高产节水灌溉技术
1.2.2 高产节水灌溉技术的生理基础
1.3 节水灌溉对稻米品质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1.3.1 稻米品质
1.3.2 稻田温室气体
参考文献
第2章 水稻旱育壮秧水分管理
2.1 旱育壮秧指标与需要补水的土壤水分指标
2.1.1 旱育壮秧指标
2.1.2 旱育壮秧需要补水的土壤水分指标
2.2 旱育壮秧的形态生理特征
2.3 旱育壮秧移栽后发根力、对土壤水分响应及产量表现
2.3.1 发根力
2.3.2 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2.3.3 大田期无水层灌溉对旱育壮秧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3.4 灌溉水量和灌溉水生产力
参考文献
第3章 移栽水稻轻干湿交替灌溉
3.1 移栽水稻轻干湿交替灌溉的指标
3.1.1 各生育期土壤水分与产量的关系
3.1.2 轻干湿交替灌溉的指标
3.1.3 轻干湿交替灌溉对产量和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
3.2 轻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农艺生理性状的影响
3.2.1 群体特征、物质生产和籽粒灌浆
3.2.2 根系形态生理
3.2.3 内源激素
3.3 轻干湿交替灌溉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3.1 加工、外观和蒸煮食味品质
3.3.2 营养和卫生品质
3.4 轻干湿交替灌溉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3.4.1 甲烷排放
3.4.2 氧化亚氮排放
3.4.3 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强度
参考文献
4.1 旱直播水稻轻干湿交替灌溉的指标
4.1.1 各生育期土壤水分与产量的关系
4.1.2 轻干湿交替灌溉的指标
4.1.3 轻干湿交替灌溉对产量和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
4.2 轻干湿交替灌溉对旱直播水稻农艺生理性状的影响
4.2.1 分蘖数、叶面积指数(LAI)和地上部干重
4.2.2 叶片光合速率、含氮量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
4.2.3 同化物转运与收获指数
4.2.4 根干重、根系氧化力和根尖细胞器数目
4.3 轻干湿交替灌溉对旱直播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4.4 轻干湿交替灌溉对直播水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5章 轻干湿交替灌溉促进水稻弱势粒灌浆的机制
5.1 花后灌溉方式对强、弱势粒灌浆的影响
5.2 轻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籽粒和叶片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5.2.1 籽粒蛋白质表达
5.2.2 叶片蛋白质表达
5.3 轻干湿交替灌溉对籽粒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5.3.1 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
5.3.2 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
参考文献
第6章 控制式畦沟灌溉
6.1 控制式畦沟灌溉的指标和灌溉水量
6.2 控制式畦沟灌溉对产量和灌溉水生产力的影响
6.3 控制式畦沟灌溉对水稻农艺生理性状的影响
6.3.1 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和粒叶比
6.3.2 叶片着生角度、群体透光率和叶片光合速率
6.3.3 地上部干重、群体生长速率和茎中同化物转运
6.3.4 根干重和根系氧化力
6.4 控制式畦沟灌溉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6.5 控制式畦沟灌溉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6.5.1 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
6.5.2 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强度
参考文献
第7章 覆草旱种
7.1 移栽水稻覆草旱种
7.1.1 栽培概况
7.1.2 产量和灌溉水生产力
7.1.3 稻米品质
7.1.4 水稻产量和米质在旱种方式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7.1.5 覆草旱种对移栽水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7.2 移栽水稻覆草旱种对籽粒灌浆及内源ABA和乙烯水平的影响
7.2.1 籽粒灌浆速率
7.2.2 籽粒ABA含量和乙烯释放速率
7.2.3 化学调控物质的验证
7.3 直播水稻覆草旱种
7.3.1 栽培概况
7.3.2 产量和灌溉水生产力
7.3.3 稻米品质
7.3.4 覆草旱种取得高产优质和水分高效利用的原因分析
7.3.5 覆草旱种对直播水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8章 花后适度土壤干旱
8.1 花后适度土壤干旱促进同化物向籽粒转运和籽粒灌浆
8.2 植物激素对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调控作用
8.2.1 ABA促进同化物向籽粒转运
8.2.2 ABA和乙烯相互作用调控籽粒灌浆
8.2.3 增大ABA与赤霉素(GAs)比值可以促进籽粒灌浆
8.2.4 多胺与乙烯相互作用调控水稻籽粒灌浆
8.3 促进同化物转运和籽粒灌浆的相关酶活性
8.3.1 花后适度土壤干旱增强稻茎中a-淀粉酶活性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化态
8.3.2 花后适度土壤干旱增强水稻籽粒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
8.3.3 ABA对茎和籽粒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起重要调控作用
8.4 关于花后适度土壤干旱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8.4.1 根系信号对适度土壤干旱的响应及其作用
8.4.2 氮素向籽粒转运的机制
8.4.3 减少水稻颖花/小花退化的调控途径及其机制
8.4.4 适度土壤干旱对水稻籽粒品质的影响及其机制
参考文献
第9章 水氮互作效应与互作模型
9.1 水氮互作效应
9.1.1 灌溉方式与施氮量的交互作用
9.1.2 灌溉方式与氮肥管理模式的互作效应
9.2 水氮互作的生物学基础
9.2.1 减少冗余生长
9.2.2 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生产
9.2.3 促进根系生长
9.2.4 增加同化物转运
9.3 水氮互作模型
9.3.1 研究方法
9.3.2 主要结果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介绍了水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协同提高的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重点阐述了以控制低限土壤水分为核心的水稻旱育壮秧水分管理、移栽水稻和直播水稻全生育期轻干湿交替灌溉、控制式畦沟灌溉、覆草旱种、花后适度土壤干旱等节水技术及水氮互作效应与互作模型,论述了各节水灌溉技术对产量、灌溉水生产力、稻米品质和稻田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从根系形态生理、地上部群体质量和籽粒灌浆等方面阐明了在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机理。书中所有图和表的数据来自作者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许多数据是抢先发售呈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