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前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西游前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2.62 4.8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志国 著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093037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1201727033

上书时间2024-12-0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志国,男,汉族,辽宁省黑山县人,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历。1951年8月15日出生,长期从事公务员工作,曾任黑山县工商局局长、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2011年8月退休。    2008年开始写作,作品有诗歌专集《骥墨诗痕》《神韵锦州》《神奇的辽宁》,杂文专集《趣字随想》和长篇历史小说《西游传奇》《三燕演义》《大辽王朝》《龙盘虎踞》。其中《大辽王朝》在沈阳日报连载。

目录
序言 让昙无竭高僧回到民间
前言
第一回 李本元含冤诛恶霸 段玉莲仗义救英雄
第二回 结良缘夫妻生贵子 道玄机圣母得灵童
第三回 进山林结缘虎狼伴 入仙境相识龙凤友
第四回 入佛门苦上修行路 别寺院乐登取经途
第五回 逢姑母河南国脱险 出戈壁流沙河丧僧
第六回 遇沙暴痛失六师弟 克艰难越过火焰山
第七回 取经僧被困达兰部 龟兹王获赠凤尾翎
第八回 众行僧遇狼陷泥沼 老施主引路翻雪山
第九回 罽宾国巧遇张员外 观世音梦传受记经
第十回 打擂台无竭献绝技 平反叛高僧建奇功
第十一回 石榴寺苦修重受戒 盐碱滩遇难失同门
第十二回 临危脱困皆由禽兽 载渡箪食俱显佛缘
第十三回 取经人拜谒灵音寺 东来僧陶醉藏经楼
第十四回 比武会无竭夺魁首 纠偏见恒戒施教化
第十五回 除瘟疫妙手救生灵 收龙女高僧得舍利
第十六回 登法坛无竭谈认知 游圣地观音赠佛宝
第十七回 载经船归途逢海暴 白云寺寄住理佛籍
第十八回 返回故乡逢灾遇祸 聆听圣母解惑释疑
第十九回 张员外布施藏经洞 冯贵人助建龙翔寺
第二十回 佛寺重光畅谈妙法 柳城改造描绘蓝图
第二十一回 摩吉献技蝙蝠出丑 无竭发功刀客沉迷
第二十二回 发慈悲搭救黑鹰队 睹显圣议凿莫高窟
第二十三回 冯太后亲临般若洞 昙无竭两失至亲人
第二十四回 光佛门法印留南国 除恶道摩吉住嵩山
第二十五回 挽颓寺师徒施绝技 留舍得太后封住持
第二十六回 拜圣母舍得接重担 染风寒无竭得奇梦
第二十七回 杨公子泰山逢佳偶 吕苦桃陕西遇神尼
第二十八回 别嵩山摩吉遂夙愿 访般若净宗道前缘
第二十九回 育阿宝神尼托重任 探恩师舍得赴燕山
第三十回 践前言杨坚安舍利 省遗训辽王解佛心
后记

内容摘要
王志国著的这本《西游前传》所讲述的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发生在我国辽西地区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北燕国龙翔佛寺的高僧昙无竭,率领一行25人去天竺取经。他们在公元420年从龙城(今辽宁朝阳)出发,吃尽千辛万苦,历时一十六年,很后仅昙无竭一人在公元436年回到祖国,圆满完成了取经的使命,比唐朝的玄奘法师整整早了207年。
昙无竭回国以后,组织僧众翻译佛经,游历各地宣扬佛法,首创在山洞里雕刻石经,发起并参与了开凿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和万佛堂,并通过他和弟子们的不懈努力,把从天竺带回来的“两佛”舍利,安放在神州各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华古国的传播与发展,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本书所展示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幅西域地区的风情画卷,一个关东大地的民间传奇,一位辽西神僧的生命赞歌。

精彩内容
王志国的《西游前传》会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二者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写的都是“西游”的故事,主人公都是一位不辞辛劳的僧人,都有神话传奇色彩,更重要的相似之处是,两部小说写的都是僧人去西方取经的故事。《西游记》里的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从西方取回了真经。《西游前传》里的这位僧人叫昙无竭,他从中国的东北出发,长途跋涉,同样历经千辛万苦,从西方取回了真经。两部小说写的都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唐僧的原型是唐代的高僧玄奘,他随着《西游记》的广泛传播,早已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了。而《西游前传》中的昙无竭生活在十六国时期,要比玄奘早了两百多年,但我估计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很少很少,这是令人非常惋惜的事情。因为昙无竭为中国的佛教以及中国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贡献一点也不逊色于玄奘高僧,但人们仅仅记住了玄奘,却忘掉了昙无竭,造成这一结果的很大原因是一部文学名著《西游记》的流传。《西游记》只写了玄奘的西天取经,却放过了昙无竭的西天取经。现在好了,今天终于有王志国来弥补这一历史的大遗憾了。他的《西游前传》就是专门写昙无竭西天取经的故事的,想必一直默默长眠在天国的昙无竭高僧也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的。我们也应该感谢王志国,因为他的执着和努力,才让昙无竭这位历史的文化名人,在沉寂了一千多年以后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我也期待《西游前传》能够像《西游记》一样广泛传播下去,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记住昙无竭的名字。我想说说为什么我们应该记住昙无竭的名字。昙无竭和玄奘都是佛教的高僧,他们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思想对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佛教虽然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传入中华大地之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出火花,通过本土化的改造,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现在,人们多以“儒释道”来概括中国文化的思想传统。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长期居于主流思想体系的地位,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老庄哲学思想创立的宗教,儒和道都是中国本土的产物。释则是指古印度乔达摩·悉达多所创立的佛教,因为尊释迦牟尼为佛,因此又称释教。儒释道贯穿中国历史文化的始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古人曾总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由此看来,要真正把握中国文化的真精神,就应该认真学习一些佛教思想,了解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源流和发展。从源头上来说,早在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印度的佛教就随着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佛教正式被朝廷认可则是汉明帝时期,公元64年,汉明帝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后来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并翻译了一部分佛经。但大量的佛教经文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逐步被译介到中国来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唐代的玄奘和十六国时期的昙无竭以外,去西方取经的高僧还有东晋时期的法显,他于公元399年从长安出发,去天竺取经,前后历时14载,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位去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我不久前读到甘肃作家徐兆寿的长篇小说《鸠摩罗什》。鸠摩罗什也是一位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高僧。他出生于西域龟兹国(即今新疆库车),七岁出家,修炼成佛学大师。他有一个愿望,就是要将佛法传播到东方去,这是一种弘法传道的精神。鸠摩罗什一路向东行走,一路传播佛法,最后在长安开设了译经场,组织了三千弟子,将三百多种佛教经书翻译成汉文。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的贡献,可以与玄奘和昙无竭相提并论。但这么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也和昙无竭一样的遭遇,几乎不被当代人所知。无论是鸠摩罗什,还是昙无竭,都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但同时又是被人们淡忘了的历史人物。尽管现实中走进佛教寺庙里的人越来越多,但那些求神拜佛的人并不见得知道和了解对佛教做出伟大贡献的鸠摩罗什和昙无竭,即使知道他们的名字,也不见得知道他们的思想精髓在哪里。这种现象并不是好现象,至少说明我们今天对自己的文化遗产不重视,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漫延开去,实在是民族的悲哀。我在阅读徐兆寿的小说时,也为徐兆寿的写作所感动。因为他正是痛感鸠摩罗什的事迹不被众人所知晓,才决定为鸠摩罗什写一部小说。我当时称赞徐兆寿说,你的写作就是在继承鸠摩罗什的弘法传道的精神。现在我又读到了王志国的《西游前传》,同样也为王志国的写作所感动,王志国让另一位被岁月遮蔽了的昙无竭通过小说进入人们的视野,所以我觉得王志国同样也是在做一件弘法传道的工作。写一部以昙无竭为主人公的小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昙无竭的生平事迹在史籍中留下的记载不多。但王志国有自己的优势,他与昙无竭是相隔千年的老乡,王志国生活在东北辽西,当年昙无竭就是在这里出家当和尚的。在王志国的家乡,也就是在昙无竭的家乡,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昙无竭的传说和故事。王志国写这部小说时就充分利用了这些民间流传的传说和故事。这也带来这部小说的重要特点:具有浓郁的民间性和通俗性。其实历史往往就存贮在民间。历史以口述的方式在民间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民间口述的历史显然与书本记载的历史不完全相似,被书本所遮蔽或遗漏的历史也许就在民间被保存了下来。书本记载的历史基本上体现了正统和权威的意志,权威既指政治权威也指思想权威。而活在民间的历史则体现出普通民众的价值判断和历史取舍。这一点在小说中有明显的表现。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就会发现,昙无竭不仅属于佛教的,也是属于民间的。王志国的《西游前传》让昙无竭又回到了民间。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