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脉象解说篇
第一难
第二难
第三难
第四难
第五难
第六难
第七难
第八难
第九难
第十难
第十一难
第十二难
第十三难
第十四难
第十五难
第十六难
第十七难
第十八难
第十九难
第二十难
第二十一难
第二十二难
第二章 经络解说篇
第二十三难
第二十四难
第二十五难
第二十六难
第二十七难
第二十八难
第二十九难
第三章 肮脏解说篇
第三十难
第三十一难
第三十二难
第三十三难
第三十四难
第三十五难
第三十六难
第三十七难
第三十八难
第三十九难
第四十难
第四十一难
第四十二难
第四十三难
第四十四难
第四十五难
第四十六难
第四十七难
第四章 病证
第四十八难
第四十九难
第五十难
第五十一难
第五十二难
第五十三难
第五十四难
第五十五难
第五十六难
第五十七难
第五十八难
第五十九难
第六十难
第六十一难
第五章 穴位解说篇
第六十二难
第六十三难
第六十四难
第六十五难
第六十六难
第六十七难
第六十八难
第六章 针法解说篇
第六十九难
第七十难
第七十一难
第七十二难
第七十三难
第七十四难
第七十五难
第七十六难
第七十七难
第七十八难
第七十九难
第八十难
内容摘要
《难经》原名为《黄帝八十一难经》,书名前冠上“黄帝”的尊号,只是作者借用黄帝的名称而已,并非由黄帝所撰。本书以阐明《黄帝内经》中艰深而不容易理解的内容为主,并且以问答的形式记载下来,因此称为《难经》。
《难经》究竟何时或是由何人所编纂,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结论。根据大多数专家的考证,《难经》成书在《黄帝内经》之后,应该是东汉张仲景之前的医学家根据当时的医学资料编纂而成。
《难经》全书包括八十一节问答,针对《黄帝内经》中的脉学、经络、藏象、疾病、穴位、针法等内容作了较深入的阐述与分析。由于《难经》对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它的地位足以与《黄帝内经》并驾齐驱。历代以来,每位学医者都必然学习《难经》。
然而,我们须留意到书中的某些内容有些牵强附会,这是古人在著述时偶尔会犯的毛病,即由于古人太过于强调医学理论的重要性,以至于造成与临床实际病证脱节的缘故。
比如,第十九难认为“一般来说,男子的脉象,寸部偏盛。女子的脉象,尺部偏盛。男子的尺脉通常比较偏弱,女子的尺脉通常比较偏盛,这是男女脉象的一般规律。”这样的看法接近是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推测而来。并不符合人体疾病的实际情况。在临床病证中,男子与女子之所以会出现脉象的差异,通常是受到更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饮食的营养与居处的环境等,而不只是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
精彩内容
靠前章 脉象解说篇
《难经》特别重视脉学的阐述,从靠前难至第二十一难,《难经》用了近1/4篇幅的文章来论述脉学方面的经验,这些知识都是初学者学习脉学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本书将其内容分为主要的三大重点:
(1)《难经》根据前人的经验,首创独取寸口脉来诊断疾病的方式,这种诊断方式一直延续至今。《难经》将寸口脉细分为寸、关、尺三部,并且详细说明切脉时浮、中、沉三种指力的运用,以及三部九候的诊脉原则,强调寸口脉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具有密切的关系。此外,《难经》还详细阐述“脉贵有根”的理论和“脉以胃气为本”的原理。
(2)《难经》认为人体生病后虽然会出现不同的脉象,但是可以总结为浮脉、沉脉、长脉、短脉、滑脉、涩脉六种基本脉象,也就是所谓的“六纲脉”。《难经》认为其中的浮脉、长脉、滑脉的属性为阳,属于阳脉;沉脉、短脉、涩脉的属性为阴,属于阴脉。
此外,《难经》还特别说明覆溢脉、伏匿脉和重叠脉。大脉与小脉,迟脉与数脉,代脉、损脉、至脉、死脉等脉象与病证之间的关系,当患者出现上述脉象时,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读者可以从这些内容了解当时的诊脉技术。
(3)《难经》认为在临床诊断时,必须结合患者所出现的脉象与症状、肤色、声音、气味等因素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