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增平辑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52.25
5.5折
¥
95
全新
仅1件
作者周秋光 编 著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05060
出版时间2014-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5元
货号1201034079
上书时间2024-11-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湘学研究丛书总序
前言
历史研究总论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
学史琐谈
加强对祖国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开展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
知识分子与中国历史发展
治史琐言
关于“史学危机”的思考
熟悉湖南近代史,进一步做好我省文史资料研究工作
中国近代史的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近代史研究反思
辛亥革命史研究
辛亥革命时期天地会的性质问题
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会党和农民
辛亥革命时期湖南保路运动
辛亥革命史丛谈
略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与清末立宪派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史研究述评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
黎元洪与武昌首义
会党与辛亥革命
杰出的民主革命宣传家陈天华
宋教仁:为民主宪政献身的杰出革命家
革命派、改良派的离合与清末民初政局
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大起义
孙中山早期思想研究述评
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邹容简论
邹容和陈天华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刘道一烈士的历史地位
清末留日中国学生反“取缔规则”斗争
辛亥革命在湖南
简述辛亥革命期间的湖南
孙黄交谊与辛亥革命
中国资产阶级研究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从娘肚子里带来的
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洋务派——早期官僚资产阶级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于何时?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略论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湖湘文化及人物研究
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评价左宗棠
试论熊希龄
怀念史学界前辈长者黎澍
近代湖湘文化试探
陶澍的历史业绩
相关研究专论
胡适历史唯心主义怎样污损和歪曲中国近百年史
广州群众“反河南租地”事件年代辨误
太平天国革命推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谈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洋务运动
民国初年宗社党摭谈
试论民国初期的议会政治
文廷式与戊戌变法
序言书评致词杂感
《中国近代史》前言
《黄兴年谱》读后
介绍《走向世界丛书》
功夫须下在平时教学上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前言
介绍《石叟牌词》
在孙中山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大学语文》序言
《中国近代史参考地图》序言
建立一支稳定合格的教师队伍
左宗棠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左宗棠学术讨论会闭幕词
《谭嗣同评传》序言
《丘逢甲传》序
《萍、浏、醴起义资料汇编》前言
黄兴学术讨论会开幕词
《卢汉传》序
《戊戌维新运动新探》序言
从历史的深度思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黄兴学术讨论会闭幕词
《中国近代史实正误》序言
《湘中人物传稿》序言
《人与神的捭阖》序
《简明中国军事史》序言
《黄兴研究》前言
《廖仲恺和何香凝》读后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序
《湖南近现代史》前言
《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纲》序
《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序言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的新拓展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新探索
《辛亥革命新论》序
《刘揆一与辛亥革命》序
《黄乃裳传》序言
附录:林增平先生生平大事年表
内容摘要
本书收录林增平先生除著作《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史》《中国近代史话》《辛亥革命》之外其他全部言论文学,时间上起50年代,下迄其逝世之前,包括其自传、研究专论、学术评论、书评序言、会议致词等凡87篇,50余万字,是迄今为止有关林增平先生学术涉猎最全面的搜集与整理,是了解研究林增平先生学术历程和特点的重要文献。
主编推荐
林增平(1923—1992年),江西萍乡人。1947年毕业于中正大学历史系。建国后,历任南昌大学讲师,湖南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历史系主任、院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校长,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湖南历史学会第三、四届理事长,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专于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史。著有《中国近代史》,主编《熊希龄集》,与章开沅合编《辛亥革命史》。《中国近代史》(60多万字,上、下册)于1958年出版后,一版、再版,及至上个世纪80年代,仍重印。其影响之巨大,自不待言。此书出版后,受到普遍的好评。认为该书体系完整,史料丰富、翔实,立论公允。随着书的付梓,林增平先生声誉鹊起,奠定了林增平先生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精彩内容
小岛晋治、丸山松幸合著的《中国近现代史》,也是起自鸦片战争,叙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当然,也有部分学者持不同意见,但主要是对近代、现代的含义理解不一致;或对近现代的界限有不同的看法。
在国外,美国研究中国历史的机构和人员为世界各国之冠。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国外出版中国近现代史书目》,收录1949—1978年国外刊行的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三千多种书目中,美国的占半数以上。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不少美国学者同我国史学界的见解大相径庭,主要是对以1840年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颇多异议。有代表性的是密执安大学历史系教授费维恺(Albert Feuerwerker),他在一篇题为《穿着马克思主义服装的中国史学》的文章中写道:“如果‘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史的关键,那么历史就有完全丧失其自主性,从而失去其意义的危险。”又称:“在中国近代史的结构中给外国入侵派上这么大的作用,这几乎是抛弃历史能够自动发展的信念”,“引起人们怀疑自己过去的价值”。这里,费维恺认为我们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并以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就是否认中国历史的自动发展,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外因论。而按他们的看法,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应从西欧开始进入近代社会的十六七世纪算起。必须指出,无论从事实还是从理论上来探讨,美国学者这种看法都难于成立。我们认定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是以大量的确凿无讹的史实,揭示了自从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起,帝国主义列强在持续地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即竭力扶植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并使之成为它们统治和假手掠夺中国的工具。于是,中国就逐渐丧失独立,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以至政治上层建筑都产生巨大的变化,从而导致中国社会经济彤态的质变。也就是说,以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为契机,随着外邵和内部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影响和演变,封建的中国就一步一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看法,系坚持外因是促使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产生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不能够指责为外因论。如果按照费维恺的意见,中国历史应当从属于西欧的分期界标,从十六七世纪即进入了近代时期;而且,还应当树立“历史能够自动发展的信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