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创新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创新论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7.59 4.8折 5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东 著作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230522

出版时间2012-09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1200339819

上书时间2024-11-2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上篇  21世纪创新型国家
――从近代世界历史500年看中国科学发展新目标
第一章  意大利城市共和国何以成为16世纪创新型国家
――国家制度、大学教育、人文主义哲学的综合创新
第1节  意大利自治城市共和国、罗马法、中世纪大学
――地中海周边世界近代资本主义起源的三足鼎立
第2  节  波隆那法科大学和萨莱诺医科大学
――最早起源于意大利的两所中世纪“母大学”
第3节  人文主义哲学创新是文艺复兴的时代潮头
第二章  荷兰何以成为17世纪创新型国家
――国家制度、大学教育与唯理论哲学的综合创新
第1节  17世纪尼德兰革命使荷兰走向第一个创新型国家
――四点主要创新
第2节  从中世纪大学走向近代大学的先驱
――荷兰莱顿大学成为17世纪创新型大学
第3节  17世纪三大哲学家洛克、笛卡尔、斯宾诺莎都在荷兰完成哲学创新
第三章  英国何以成为18世纪创新型国家
――国家制度、大学教育和经验论哲学的综合创新
第1节  17、18世纪英国成为近代首个创新型国家
――四个阶段、四大支柱
第2节  牛津、剑桥:首创近代创新型大学
――超越中世纪古典大学
第3节  从培根、霍布斯到洛克
――近代哲学创新是牛津、剑桥的带头学科
第四章  德国何以一度成为19世纪创新型国家
――国家制度、柏林大学、德国古典哲学的综合创新
第1节  19世纪初德国一度走向创新型国家的发端
――施泰因、哈登贝格发起的现代化改革
第2节  洪堡、费希特等人创立的柏林大学
――19世纪创新型大学
第3节  费希特、黑格尔、谢林领衔的柏林大学哲学创新
――19世纪创新型大学创立中的带头学科
第五章  美国何以成为20世纪创新型国家
――国家制度、大学教育、实用主义哲学的综合创新
第1节  不断革新的美国式发展道路
――20世纪的创新型国家
第2节  从哈佛到斯坦福
――20世纪美国创新型大学发展轨迹
第3节  实用主义的哲学创新与发展
――从哈佛大学发起的美国式哲学创新
第六章  近现代世界历史500年的三大规律
――创新领先律、综合创新律、百年周期律
第1节  创新领先律
第2节  综合创新律
第3节  百年周期律
第七章  21世纪创新型国家
――中国改革开放新起点、新目标
第1节  世纪之交20年的“两个空前”
――“空前加速”与“空前危机”
第2节  谁是21世纪创新型国家
――日、欧、印、美、中比较研究
第3节  危机时代呼唤中国创新
――危机创新时代主旋律与最强音
第4节  21世纪创新型国家
――改革开放30年的新起点、新目标
第5节  中国创新的“两个突破”
――国家主体论的苏联模式与资本主体论的西方模式
第6节  中国创新的深层实质
――国家、资本、劳动三者关系的重新建构
第7节  中国创新的本质特征
――从国家主体论、资本主体论到人民主体论

下篇  中国创新的六大支柱
――综合创新大道论
第八章  中国科学创新之道
第1节  马克思的科学观
第2节  什么是科学创新
第3节  现代科学创新的两大阶段
第4节  科学创新实质与发展模式新探
――综合创新论
第5节  两大先锋学科群的综合创新
――现代科学创新走向
第6节  两大航程的综合创新
――现代科学创新的新特点
第7节  国家重视,重点突破
――中国科学创新之道的当务之急
第九章  中国技术创新之道
第1节  当代技术创新新特点
第2节  当代技术创新新目标
――必须根本超越资本垄断造成的“技术异化”
第3节  当代技术创新新路径
第4节  中国技术创新之新道路
第十章  中国制度创新之道
――综合创新的制度保障是根本
第1节  现代西方制度创新理论轨迹
第2节  马克思制度创新论的重新发现
第3节  要么自我毁灭,要么制度创新
――命运攸关的人类抉择
第4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
第5节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创新之路
――建立权力运行的人民监督机制
第6节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选择、新道路
第十一章  中国文化创新之道
――综合创新的精神支柱
第1节  文化模式与文化战略
――国内外流行的六种观点辨析
第2节  走全球化与民族化统一的综合创新大道
第3节  中华文明综合创新与现代复兴的十大目标
第十二章  中国教育创新之道
――综合创新的人才保证
第1节  以创新型教育、创新型人才为创新型国家奠基
――“钱学森之问”的新解答
第2节  创新教育,减轻负担,解放孩子
――中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3节  从研究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到21世纪创新型大学
――北京大学的五次历史定位与科学发展新目标
第十三章  中国哲学创新之道
――综合创新的深层实质
第1节  解读模式创新
第2节  文本体系创新
第3节  文献资料创新
第4节  中西马综合创新
第5节  哲学问题创新
第6节  哲学体系创新
第7节  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代新形态
第8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
――五个契合点
第9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实现
――七个层次结合论
第10节  综合创新的根本是哲学创新
第十四章  从单项创新走向综合创新之道
第1节  人化:潜在的综合创新
第2节  古代农业化:自在的综合创新
第3节  近代工业化:自发的综合创新
第4节  创造中国式的国家创新体系
第5节  综合创造的创新机制
第6节  四元综合、人民本位的创新主体
第7节  多元综合、人民主体的创新体系
第十五章  “中国创新”的科学内涵与历史定位
――中国大历史、世界大历史的“长时段”、新判断
第1节  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的本质特征
第2节  从中国大历史看改革开放30年
第3节  从世界大历史看改革开放30年
第4节  澄清五种流行观念
第十六章  人民主体,造福人民――中国创新的深层本质
第1节  人民主体,造福人民――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第2节  人民主体,造福人民――中国现代化创新之道
第3节  人民主体,造福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层实质
第4节  人民主体,造福人民――中国创新的价值目标

内容摘要
《中国创新论》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教授推出的一部学术力作与创新之作,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近期新学术成果。
《中国创新论》分上下两篇,集中阐明了中国创新的目标与道路。
上篇提出了中国创新目标。通过宏观鸟瞰近代世界历史500年大国兴衰轨迹,该书提出中国改革开放新阶段、新目标,是开创人民主体、造福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路、新模式,成为21世纪创新型国家。
下篇提出,中国创新必由之路是综合创新。为了实现这个宏大目标,必须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大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21世纪创新型国家的制度创新为主要支撑,建构“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哲学创新”的四轮驱动、综合创新机制。

精彩内容
    1860~1900年间,仅吸收外国移民,就多达1400万人,多元文化的大熔炉使美国文明迅速崛起,与欧洲文明并驾齐驱,共同引领了大西洋时代,并且进一步迎来了太平洋时代的曙光。
    正是在“独立战争”、“南北战争”这两次革命的基础上,美国发展为20世纪的创新型国家。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与德国,率先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家垄断、高度集中的金融资本。
    19世纪末,出现国家机构同垄断组织相结合的很初征兆。托拉斯、国会和联邦行政当局之间的关系,据客观的观察者证明,具有几乎公开营私舞弊的性质。立法者的道德威信极其低下。林?斯蒂芬斯在《揭开污秽盖子的人》一书中指出,这是一个自然的、民主逐渐转变为金融寡头政治的过程。
    1875年出现美国银行家联合会;1877年出现同样的报纸发行人的联合组织;1895年出现全国工业家联合会;1907年出现全国机器生产与销售联合会;1912年出现城市银行家联合会;1913年出现汽车工业家联合会;1912年出现很有实力的美国商会。为迎合银行界的愿望,国家于1913年建立了联邦储备系统。垄断组织开始对政府政策的建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帝国主义时期银行资本的集中及其同工业资本的融和,使金融寡头势力能够通过多层公司的互相联系,来操纵国家全部经济和政治生活。并且,联邦当局还为垄断组织提供规定以外的优惠。20世纪初年,国家开始购买许多公司的股份,这就进一步大大加强了金融资本的势力。
    在20世纪初期,1913年3月4日,威尔逊总统就职演说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开源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主张:
    “这种变化何止意味着一个政党的胜利。一个政党的胜利是不足称道的,除非国家要利用这个政党达到一个重大而明确的目标。谁都不会误解国家现在想利用民主党所要达到的目的。它要利用民主党来阐明国家的规划和立场中的某种变化。我们对某些陈旧的事物虽已逐渐习以为常,而且这些事物已开始不知不觉地进入我们的思想习惯和生活习惯,但是,当我们后来以新的、觉醒的眼光批判地看待这些事物时,它们改变了面貌,卸下了伪装,显得陌生而又邪恶。另一方面,当我们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些新生事物,并愿意了解它们的实质时,它们便开始呈现出我们久已相信和熟悉的事物特征,即我们自己坚信不移的那些东西。我们以一种新的眼光来洞察自己的生活,从而我们的精神也为之一振。”    “现在我要谈的是另外一个严肃的想法。我们的眼中已容不得掉以轻心地办事。我们决心要以我们当初自豪地建立起来的、并且始终牢记在心中的准则,重新调整国民生活的每一个过程。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一项正本清源的工作。”
    1917年3月5日,威尔逊发表连任就职演说,更为清晰、更为鲜明地提出国家创新主张:“从我上次站在这个地方以来,已经过去4年了。在这4年里,我们提出了许多极其重要而且影响深远的意见并采取了行动。也许,在我国历目前,还没有哪一个时期在经济和工业生活方面进行了如此丰硕的重要改革,在政治活动的精神和目标方面发生了内容如此丰富的重大变化。我们极其审慎地努力整治家园,纠正工业生活中的重大谬误和弊端,解放国民才能,促使其发挥作用,并且提高和开阔了我们的政治视野,使我们着眼于人民的基本利益。”
    20世纪30年代,当代资本主义面临世界性的普遍危机,靠前的大萧条。为了反对这一危机,美国率先推出所谓“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国家与资本的结合,国家垄断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重新建构,现代国家的重新建构。1933年3月4日,罗斯福总统首任就职演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这个历史性任务:“复兴不仅仅要求改变伦理观念。这个国家要求行动起来,现在就行动起来。”
    我们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是安排人们工作。如果明智地、勇敢地面对这个问题,这就不是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很后,为了防止重新出现旧秩序的种种弊端,必须严格监督所有的银行、信贷和投资:必须制止利用他人的钱财进行投机,必须提供充足而健全的货币。
    我们有几条进攻路线。我会立即敦促新一届国会召开特别会议,对实施这些路线的详细措施进行审议,我还将要求有关各州立即援助。
    国家复兴的这些具体方法,其基本指导思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它首先考虑的是坚持合众国各个部分、各种因素的相互依靠――即认识到这是美国拓荒精神的传统和永远重要的体现。这是通向复兴的道路。这是直接的道路。这是持久复兴的很坚强的保证。
    1941年1月20日,在罗斯福第三任就职演说中,他提出在刚刚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面前、美国国家必须超越“靠前主义参战派”与“孤立主义避战派”的两派争论,振作美国精神与美国民心,承担美国使命与美国责任:
    “从1789年起,每逢总统就职典礼的全国性日子,人民都要赋予为合众国作出奉献以新的意义。    在华盛顿就职时,人民的任务是创立和熔铸成为一个国家。
    在林肯就职时,人民的任务是维护这个国家,使它避免从内部发生分裂。
    今天,人民的任务是挽救这个国家及其制度,使它避免因外部因素而瓦解。
    对我们来说,由于事态的急剧发展,现在已经到了稍停片刻和作一番审查的时候一重新想一想我们在历目前占据了什么地位,重新看一看我们现在和可能扮演什么角色。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将因迟钝而冒真正的危险。”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首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在1949年1月20日就职演说中,也开门见山地宣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
    “我国历目前的各个时期都面临过特殊的挑战。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和过去面临的任何挑战一样严重。今天不仅标志着一届新政府的起点,而且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对我们来说,对整个世界来说,这个时期将是个多事之秋,也许还将是决定性的岁月。
    也许命运注定我们要去体验,或者在更大程度上是去促成人类漫长历史中的一个重大转折。本世纪上半叶的特点是,人权遭到少有的粗暴践踏,以及经历了历目前两场很可怕的战争。我们这个时代很迫切的需要是学会和睦相处。”P90-9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