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良--毕竟是书生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9.89
2.6折
¥
38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周一良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1101415
出版时间2016-05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38元
货号3533812
上书时间2024-11-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是周一良先生的散文随笔集,追忆了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包括童年趣事、求学琐事,也记录了和妻子邓懿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夫妻生活,同时还回忆了与师长陈寅恪、胡适和好友吴于廑、杨联陞等人的交往与情谊,是一部感人至深、发人深思的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周一良(1913—2001),字太初,安徽东至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8岁入塾,习经、史、子书,后习日文、英文。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1936年经陈寅恪推荐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39年入美国哈佛大学习13本语言文学和梵文。1944年获哈佛博士学位。1944--1946年任哈佛大学日语教员。1946年回国并任教于燕京大学。1947年任教于清华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南北朝史、13本史、亚洲史,在敦煌学、佛学、中外关系史等方面也有较深的研究,著有《魏晋南北朝史论集》《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唐代密宗》《日本——从史前到现代》等。
目录
毕竟是书生
毕竟是书生
扶桑四周
我的“《我的前半生》”
纪念陈寅恪先生
我所了解的陈寅恪先生
从《陈寅恪诗集》看陈寅恪先生
回忆两件事纪念吴晗同志
纪念杨联陞教授
平生读史叹无边
——纪念老友吴于廑
钻石婚杂忆
从专修科到正途出身的历史系
燕京岁月
史语所:非常愉快的一年
结婚生子
哈佛生活
奉养岳母
风风雨雨
邓懿调离中文专修班
郊叟曝言
追忆胡适之先生
哈佛大学中国留学生的“三杰”
纪念丁声树先生
纪念邓先生
悼念王岷源同志
学术自述
我和魏晋南北朝史
内容摘要
《周一良--毕竟是书生》是出身世家却一生甘为书生、因《世界通史》闻名于世实则醉心于中国史研究的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的传记,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毕竟是书生、钻石婚杂忆和郊叟曝言,以极
为平实的语言,回忆了他在二十世纪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书中还记录了周一良先生与陈寅恪、吴晗、吴于廑、杨联陞等众位师友的交往和情谊,是一部极为难得的时代记忆。
精彩内容
一、家世我于1913年1月19日(旧历壬子年12月13日1出生
于山东青岛,我名中的“良”字是大家族的排行字,“一”字是我父亲取自《说文解字》“一”字下的解说:“唯初太极,道立于一。”因而曾字太初,后废
不用。虽在天津长大,而籍贯却一直按照以家庭来源地为据的传统方式,填为安徽。到外国填履历一般要
出生地,因此有时不免纠缠不清。我原籍的县清代称建德,因浙江有县同名,民国后改为秋浦,又改至德。近年与东流县合并,称东至。
建德县周氏家族,据说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周繇之后裔。我曾祖父周馥(1837一1921)字玉山,由李鸿章的幕府起家。他青年时流亡他乡,祖父怕他不得归,改名为“复”。后因李鸿章手书褒奖单误写为“馥”字,遂因而未改,大约是因为已经呈报皇帝、“上达天听”了吧。《安徽文史资料》总第15辑载陈钧成撰《周馥轶事》称:“玉山老人在[安庆]八卦门正街摆测字摊,兼为人代写书信、呈文、对联等。后又迁马王坡涌兴德杂货店门口。李鸿章亦居马王坡。老人有老表在李府伙房挑水,因而认识伙房采买。其人识字不多,就近乞老人代记。李偶阅账簿,见
字迹端正清秀,大加赞赏。延为幕宾,办理文犊。”李伯元《南亭笔记》也说:“周每与人谈,辄道其生
平事实,谓少时曾在某省垂帘卖卜。”他的自订年谱大约讳言其事,只在咸丰十二年(1861)二十五岁那年记载:“十月,余至安庆。十一月,人李相国营。相国初不识余,因见余文字,招往办文案。”周馥做到署两江总督.又调任两广总督。《清史稿》有传。著作收入《周悫慎公全集》。它是以溥仪小朝廷给的所
谓“谥法”取名的。据陈寅恪先生《寒柳堂记梦》所
说,清末中枢大臣和封疆大吏中,分所谓清流和浊流
。京官如奕勖、袁世凯、徐世昌等,外官如周馥、杨士骧等,都属浊流。可惜陈先生这部著作散佚不全,看不到他对当时流行的这两类人物具体区别的说明。
所举清流有陈宝琛、张之洞等.可能指在文化学术上有造诣修养的大官:而浊流则是以吏事见长的干练的大官。周馥治河有一套办法,留有著作。甲午中日战争时,他任“总理前敌营务处”,负责供应前线兵器粮饷。据他自订年谱云:“军械粮饷,转运取买,萃于一身。艰困百折,掣肘万分。然自始至终,余未尝缺乏军需一事,故战事虽败,而将官无可推诿、卸过于余也。”大约他是按规定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所以言下不无自负,虽然并无补于战争的失败。他受李鸿章重用,自然也由于办事得力。辛亥革命后,遗老群集于青岛,周馥也在其中。我父亲当时父母双亡,和祖父住在一起,这就是我出生在青岛的缘由。在我记忆中,只记得曾祖父是瘦高个儿的白发老人。因为我是在天津时他跟前最大的曾孙,每逢年节聚会,他总叫我站到他面前双膝之间。他写过一个条幅,末尾说:“生日放歌一首,唯暹孙(指我父亲)尚知此意。他日一良能解文意,可为解说宝藏之。”诗中有句云:“天有时而倾,地有时而缺,大道千古万古永不灭。
”显然是遗老对清室灭亡的哀叹。我父亲从未给我解说过,而“宝藏”也就到1966年史无前例时为止了。
我的祖父周学海(1856—1906),字澄之,光绪十
八年(1892)壬辰进士。他曾拜李慈铭为师,见《越缦堂日记》光绪十年及十三年,说:“周氏兄弟友爱恂
恂,其兄澄之尤谨笃,近日所难得也。”他长期在扬州做候补道,但兴趣似不在仕宦.而把精力用于研究医学以及撰著和校刻医书上。《清史稿·艺术传》有他的附传,说他著书“引申旧说,参以实验,多心得之言。博览群籍,实事求是.不取依托附会”.“时为人疗治,常病不异人,遇疑难,较有奇效。刻古医书十二种,所据多宋元旧椠藏家秘笈,校勘精审,世称善本云”。近年扬州根据木版重新印刷了周学海校印的《周氏医学丛书》。
曾祖父去世时我还很小,祖父更是根本不及见。
若说家庭影响,主要来自父亲。我父亲周叔弢(189l—1984),原名暹字,是实业家、藏书家,去世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父亲律己甚严。如他五兄弟当中,四个有侧室,甚至不止一人,他却对嫖赌鸦片丝毫不沾。对子女要求因而也比较严格,同时思想又比较开
明,能随时代前进。他对我的教导,有两件事至今我印象很深。我十六七岁时,天津的时髦女子开始流行烫头发。两个来自上海的堂姐置办了火剪自己烫着玩,也给我烫了一脑袋卷毛儿。当时父亲在唐山工作,大约每月回津一次。他不知怎么得知此事。在给我的信中并未提及烫发,却插进了八个字:“人能笃实,自有辉光。”这两句话使我深受教育,至今不忘。以后一生悃幅无华,比较朴素,与这样的家教分不开。
我的九个弟妹,也都没有富家子女恶习,显然是父亲良好家教的结果。
另一件事是在我到燕京大学读书之后。我选了容庚教授的“《说文解字》研究”一课。原来对这门课期望甚殷,而容先生的教学方式却不涉及许书内容。
每堂课由他在黑板上陆续写出楷体字,轮流唤学生上去写出篆书。实际上成为练习篆字,而不是研究《说文》。我心里很不满足,回津时向父亲谈及,不免慷慨激昂,表示要向老师提意见。父亲告诫我对老师要
谦虚。老师的教法必自有其道理,不宜鲁莽从事。这件事教导了我谦虚谨慎,注意涵养.以后立身处世似
乎没有违反这种精神。P4-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