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史学人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的史学人生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7.87 4.6折 3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瞿林东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2527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39元

货号3791391

上书时间2024-10-2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作者瞿林东学习、研究历史和史学,至今已有五十六个年头了。几十年来,只要是思考专业问题,想得最多的,莫过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感悟、回忆老师一辈学者的器识和风范;二是结合教学和研究的需要,研读一些史书,包括古人的和今人的,品评它们的旨趣;三是探索史学演进的轨迹,以及它跟社会与人生的关系。《我的史学人生》一书中所包含的这三个方面的情怀和追求,或许可以概括作者的史学人生。

作者简介
瞿林东,1937年12月生,安徽肥东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有: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部召集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著有《唐代史学论稿》《杜佑评传》《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中国史学通论》《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中国史学史教程》等书。撰有《历史学的理论成就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探索中国史学的理论研究话语体系》等论文、评论三百余篇。

目录
题记
上编  领略师辈风范
  伟哉,七十岁开始做学问
  通识和器局——纪念白寿彝先生百年诞辰
  白寿彝教授谈读书
  历史:知识、修养、义务和道德——一个民俗学家的史学观
  不会忘却的纪念——写在赵光贤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恭贺何兹全先生百岁华诞
  史学家的河山之恋——回忆史念海先生兼说白寿彝先生和史念海先生的学术友谊
  谈史念海先生的治学与为人——从几封信札说起
中编  品评史书旨趣
  永久的青春——谈谈中国古代史学名著的魅力
  以匡正风俗为己任——读《隋书·李谔传》书后
  谈谈记述南北朝史事的“八书”“二史”
  “贞观之治”与《贞观政要》——说说书与天下的辩证法
  德行·勇气·责任心——读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
  文明的颂歌——《中华文明史》隋唐五代卷卷首语
  俯仰无愧怍  天地自然宽——读《楚图南著译选集》
  白寿彝教授和《中国通史》
  古代政治人物的肖像画——评《读史集》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登堂入室的门径——《史籍举要》重版前记
  史学怎样寻找自己——重读金毓黻著《中国史学史》
下编  探究史学底蕴
  中国古代史家的通识与智慧
  谈谈中国古代史学中的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
  从认识史学到认识历史——中国古代史学观的理性发展
  杂谈正史和野史
  事实·褒贬·文采——宋代史家吴缜作史三原则说的理论意义
  古代史家怎样对待史书体裁
  从史学中汲取更多智慧
  中国史学: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后记

内容摘要
 历史是无情的,也是无私的。历史无情,是因为任何人都不能阻挡历史潮流的前进;历史无私,是因为它总是一如既往地给一代代人留下宝贵的遗产和丰富的智慧。古往今来,许多有识之士,都懂得这些遗产和智慧对于人们从事现实的与未来的创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识是通向智慧的路径,中国古代史学家多倡导
通识,反映了他们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和重视历史智慧的凝练,以及这些经验与智慧在现实历史运动中的价值。不论是从学理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这都是中国史学史研究者发掘、梳理和阐释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重要任务。
由瞿林东所著的《我的史学人生》一书便是中国史学通识文集。

精彩内容
 白寿彝教授谈读书一封关于读书会的信去年十二月上旬的一天,我接到白寿彝教授的一
封信。这是一封打印的信,全文是:xxx同志:多年来,我总想有个经常性的机会,大家谈谈读书心得,交换对于新书刊的意见。我想,这对于开阔眼界,交流学术见解,推动学术工作,都有好处。现在想把这个想法试行一下。拟于一九八二年一月上旬,邀请少数同志谈谈对八一年新出史学书刊的意见。
对一本书也好,一本刊物也好,一篇文章也好,希望您准备一下,最好先把题目告诉我。具体聚会日期和地点,另行通知。
此致敬礼
白寿彝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七日读了这信,深受教育。寿彝先生年事已高,研究任务和社会工作都十分繁重,为何还要分出宝贵的时间亲自来抓读书会?当然,重视读书,讲究读书方法,这确是寿彝先生一贯的治学主张。但是,恐怕这还不是他主张把有关读书会的想法“试行一下”的直接原因。这个直接原因是:他认为,现在不少史学工作者,或从事教学,或从事研究,大多缺乏认真读书、
深入钻研问题的工夫。他说:“现在学术界有的同志,抓住几条材料拼凑成文,没有下工夫读书,我看这不是治学的大路子。”寿彝先生当了多年系主任,近几年来又兼管北师大史学研究所的领导工作,他始终认为,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他抓读书会,看起来似是琐碎事情,实则是端正学风的大事。对于史学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来讲,亦可谓“治本”措施之一。
“要关心当代人的著作”当代人要读当代书,这好像是不成问题的事情。
其实,也不尽然。我们一些研究历史的同志,特别是一些研究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同志,虽说都是当代人,却未必都对当代书发生兴趣。要说这是一个优点,大概谈不上;若说是一个缺点,也真有人意识不到,或者意识到了但不愿承认它。一月上旬,我参
加了寿彝先生邀集的读书会,他在读书会开始的时候说:“我们历史界有个习惯,不大关心当代人的著作。这就等于把自己封锁在小楼里了:不能广泛地吸取今人的成果,思想很狭隘,水平提不高。现在还是出了一些好书,漠然视之,是不对的。”他的这些话,不仅指出了一些史学工作者治学的缺陷,而且也说明了这缺陷的危害。
治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忽视今人的著作,不去汲取今人的研究成果,闭目塞听,自以为是,是难于在学术上有大作为的。有些搞中国史的人,常常慨叹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原始材料,穷年累月,无暇他顾,所以对当代人的著作也就不免有些冷漠。而冷漠的结果,是孤陋寡闻,常走弯路。记得《吕氏春秋`察今》篇有几句话是:“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这里讲的“近”与“远”、“今”与“古”、“所见”与“所
不见”的关系,主要是指人们对社会和历史的认识方法。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对于读书来说,也还是有启发的。如果不关心今人对史事的研究,不努力从今人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那么,即便“皓首穷史”,也未必能有所成就。
寿彝先生关于读书会的信,特意强调“交换对于新书刊的意见”,尤其是“对八一年新出史学书刊的意见”,认为“这对于开阔眼界,交流学术见解,推动学术工作,都有好处”。他的这些话,他提倡这样的读书会,正是他循循然希望我们中青年史学工作者在治学的道路上,不要走这种弯路,吃这种亏。
(P44-4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