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箭长空--505探空火箭发射成功60周年纪念文集(1958-1962)(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利箭长空--505探空火箭发射成功60周年纪念文集(1958-1962)(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3.48 5.1折 66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王征//万春熙//孙程|责编:李慧智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

ISBN9787564081904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6元

货号30991872

上书时间2024-10-2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是学校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牵头部门,在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下,负责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闻宣传和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党委宣传部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宣传和学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落实上级部门交办的理论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责全校新闻宣传工作的组织和实施,组织校级重点、重大工作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和日常新闻的发布工作,负责学校及基层新闻宣传工作能力建设和新闻宣传队伍建设,联系校外各类媒体,组织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树立学校良好形象;按照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相关要求,组织开展大学文化研究工作,协调相关部门策划、整理和挖掘学校优秀的文化建设成果,协调相关部门,组织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校园环境建设工作;并协调全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组织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协调学校中英文官方网站的运行和管理,负责学校新闻宣传平台建设工作。
主编:王征,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副主任,曾荣获全国教育电视先进工作者,曾获得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目,担任主编,编辑出版《阅读北理》校园文化丛书,曾长期从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曾两次荣获北京市高校优秀辅导员,入围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孙程,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副院长、共青团北京市门头沟区青年联合会委员、常委,曾长期从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共青团工作,曾荣获北京市优秀辅导员、首都‘先锋杯’优秀基层团干部,并以第一作者,在中国青年研究发表学生思政类文章4篇,完成共青团系统课题1项,任职党委组织部、党校期间,完成党建类课题1项,参与出版《学在延安》培训汇编1册。

目录
Ⅰ  纪实与考证
解密一段历史真相——对北理工60年前探空火箭研究史料的挖掘/万春熙  黄一鸣  于在镐  李兆民
“505”探空火箭的7次发射飞行试验/万春熙
“505”探空火箭研究中的8个科学技术攻关问题/万春熙
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工程系探空火箭测高组研究工作实录/于在镐
考证北京工业学院第一次发射探空火箭的准确日期/党委宣传部
Ⅱ  回忆录
追思吕育新——他是“505”探空火箭研究工作的重要组织者/万春熙
难忘的岁月——回忆我在“505”探空火箭研究中的经历/李兆民
探空火箭地面静止试验工作的建设与实践回顾/赵伯华
追忆“505”探空火箭研究中的几件事/蔡汉文
我在“505”经历了人生中难得的历练/牧森林
小药粒,大作用/马庆云
我为国防事业奋斗一生,也为战友完成遗愿/王新华
“505”推进剂药柱探伤工作的回顾——我参加了对于这个技术关键问题的研究解决/范琼英
我是“中国第一箭”——关于“中国第一箭”的点滴回忆/周本相
他是一位心系探空火箭研究事业的老专家——回忆徐令昌老师在病榻上的一次谈话/姚德源
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回忆亡妻刘素文参加“505”探空火箭回收系统研究工作点滴往事/姚德源
Ⅲ  访谈录
力量源于“团结、勤奋”,方法就是“求实、创新”/万春熙
我们从“505”汲取、继承和发扬了宝贵的经验——发射火箭前必须多次进行火箭发动机地面静止试验/李兆民
“505”火箭发动机研制中的那些事儿/赵伯华
艰难,但充满了希望/黄一呜
敢为人先的北工人/蔡汉文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许又文
我国第一颗探空火箭发射的前前后后——北京工业学院
1958~1960年的科研风云/马庆云  任玉立
英雄/贾展宁
“505”——硝烟中的回忆/李国光
把火箭“推”上天/王新华
从一个战场到另一个“战场”/方嘉洲
“505”探空火箭受到军委有关部门的支持/金振玉
科研大会战/周本相
把历史留住,激励后人/姚德源
Ⅳ  座谈活动
北理工召开纪念东方系列固体燃料二级探空火箭发射成功60周年座谈会
“北京理工大学(原北京工业学院)东方系列固体燃料二级探空火箭发射成功60周年”座谈会上的主题发言/万春熙

内容摘要
1958年9月9日,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成功研制并发射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东方系列固体燃料二级探空火箭(项目代号:505)。值此火箭发射成功60周年之际,为推进一流大学文化建设,抢救珍贵历史资料,纪念北理工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组织曾参与和了解“505”项目研制工作的离退休教师、校友编纂《利箭长空――“505”探空火箭发射成功60周年纪念文集》。
文集包括“回忆录”“访谈录”“发言稿”“纪实”等几个单元。其中部分内容为离退休教师和校友亲笔撰稿,部分教师校友由宇航学院学生采访,并整理成稿。参与编写人员包括“505”项目参研或知情的万春熙、马庆云、黄一鸣、方嘉洲、周本相、范琼英、戴永增、牧森林、贾展宁、李兆民、赵伯华、王新华、许又文等退休干部、教师共17人。参与组织、采访、整理文字的有宇航学院教师车辉泉老师,刘峰、郑秋实、裴培、赵子威等研究生、本科生共57人。
书中记录了“505”探空火箭的研制过程,对于新中国航天事业起步阶段的研究具有史料价值,对于参与、了解和关心“505”探空火箭的师生具有纪念意义,对于读者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意义。

精彩内容
 八一献礼催生了北京工业学院的探空火箭研究八一献礼之后,北京工业学院的领导和师生们趁
热打铁(热度或许过高了一点,与时代背景有关),首先是化工系和弹药系密切合作,立即启动了对探空火箭的研究设计工作。魏思文院长(即校长)大力支持、直接领导;按着保密惯例,起了个代号“505”;不知根据什么理由,制定了一个相当高的技
术指标:要求探空高度100公里!还要求十一献礼(但只有五十来天时间啊)!随后,火炮系和无线电系也
参加进来,“505”很快有了上百人的研究队伍。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多个专业技术领域的科研会战:化工系负责推进剂、火工品和回收降落伞等,弹药系负责火箭发动机、弹体结构、空气动力学和弹道,火炮系负责发射设施,无线电系负责测高系统。这应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可惜,那时候还没有这个中文词汇,人们完全没有这类概念)。
没有任何经验,第一步怎么走?领导决定(实践证
明这是一个极明智的决定):首先要搞一个稍小的火箭练手,必须尽快取得综合性飞行试验的初步经验,还要考验一下两级火箭之间的联结、分离技术等。于是,“505”团队以极
快的速度首先设计了一款射高10公里的二级固体燃料探空火箭(一级直径132毫米、二级直径114毫米、
全长4.75米、全重60千克);仅仅依靠校内的加工能力,就造出了样机,随后又完成了简易的地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