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发展新驱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经济发展新驱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经济发展新驱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5.81 3.8折 68 全新

库存3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韩永辉|责编:邢有涛//于珊珊

出版社中国财富

ISBN9787504772664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1045384

上书时间2024-09-2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韩永辉,世界经济专业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珠江学者”。研究方向:产业政策、世界经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30余项。曾在《经济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曾先后获得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七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仅1篇)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多次。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决策咨询专家。担任TheWorldEconomy、《经济研究》等30余个国内外重要期刊匿名审稿人。担任广东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凤凰网财经智库等媒体的专家,持续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光明网发表时评。

目录
.\"
目录
第一章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
格局的背景3
第一节新冠肺炎疫情前宏观环境:全球经济增长疲软,中国经济
结构亟待转变3
第二节新冠肺炎疫情后宏观环境: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海内外
局势日趋复杂16

第二章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
格局的理论和内涵28
第一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
格局的相关理论29
第二节理论评述40

第三章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格局的历史案例分析44
第一节英国:技术革新助力内循环,自由贸易拓宽外循环45
第二节美国:以内循环促外循环,实现双轨互动发展56
第三节日本:以内循环振兴经济,破解外循环发展瓶颈69

第四章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
格局的发展现状82
第一节国内产业链发展现状分析83
第二节国内投资发展现状分析103
第三节国内消费现状分析117
第四节对外开放战略发展现状分析128
第五节对外贸易现状分析143
第六节国际投资现状分析148

第五章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
格局面临的问题分析158
第一节国内产业链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159
第二节国内投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172
第三节国内消费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178
第四节对外开放战略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分析184
第五节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187
第六节国际投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析190

第六章传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格局方法可能存在的
误区196
第一节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高关税沉重打击进出口贸易,国内
经济局势陷入大崩盘197
第二节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经济高度依赖国内市场205
第三节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日元升值处置不当,信贷政策
频频失误导致泡沫经济209
第四节东南亚经济危机:过于依赖外部市场,
内部实体经济虚弱216

第七章如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
新发展格局222
第一节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蓝图规划223
第二节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设计224

第八章总结与展望278
第一节主要结论279
第二节研究展望280

参考文献285

\"

内容摘要
.\"当下,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未来国际形势将持续置身于深刻变化之中,这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而言既意味着机遇,又意味着挑战。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深远意义。
该书内容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前沿,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著作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主旋律,紧密结合党中央精神,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两个视角切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案例分析,从产业链、投资、消费、对外开放战略、对外贸易等角度深入剖析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状、面临的难题和应对之策,尝试为政府决策部门、企业界、学界以及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思考路径和分析视角。
\"

主编推荐
"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人民勇于探索、践行、总结、革新的历程,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奋斗,中国的经济取得一系列长足的进步,中国经济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重要对象。在此过程中,中国始终将自身放在优选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加强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厘清自身所处的位置,把脉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此为基础选择适合的发展战略和方式,从而在激荡的世界格局中顺势而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在过往的数十年中,中国对外开放,通过经贸往来、人文交流等方式加强与世界各国家、靠前组织、跨国企业、民间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密切交往,不断提升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并逐步在世界事务中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中国对内改革,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发展为要务,落实推进一轮又一轮改革,练好“内功”,激活内在发展动能。
展望靠前形势变迁,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靠前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构想,作为主动应对国内靠前发展形势和趋势的重大战略,具有十分深刻的战略含义。一方面,靠前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多变,以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大国关系调整,世界经济弱势运行的趋势仍未改变,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优选社会交往一度出现大范围中断的情形;另一方面,面向“十四五”规划发展作出更充分的准备,更是要求为达到2035年甚至是2050年目标做好远景规划布局。
在新时代下,中国面临许多靠前的不确定性因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集中力量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培育发挥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增强国家发展的韧性,兼以升级靠前大循环为抓手,稳固在对外经济中的主动权,有序推进国内靠前双循环协同联动,力促实现“1+1>2”的倍增效应,进而培育新形势下中国参与靠前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继续走出走好走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使出靠前之魄力,坚定信心决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把握好国内靠前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求。
本书共分为八章,从宏观背景、现状、面临问题、案例分析和战略选择角度分析和研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靠前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议题。"

精彩内容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高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力度,针对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提高保障能力,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稳定性。在新能源产业,重视光伏、氢能、风能的科技创新,加快补齐各项短板;在新材料产业,把握新材料未来市场需求,加紧攻克核心技术;在生物医药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高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紧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完善产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瓶颈;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找出产业的薄弱环节,谋划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产业链发展布局,力促提升产业技术发展质量。
1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补齐各项短板(1)创新推进光伏应用产品开发,攻克高精尖技术难关,重点布局运行维护和组件回收业务。依托中西部地理位置、绿色建筑发展优势、中国电子产品制造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以及国内外对离网离网是指发电系统和国家电网不相连。产品的需求,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政策机遇,加快对光伏建材和离网应用相关产品的开发。深入研究在没有并网或并网电力不稳定地区布局光伏产业的可行性,拓宽光伏产品如光伏移动能源、光伏家电能源的应用领域,不断提升产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以环保为导向,以政策为抓手,加大对中国国内光伏产业,特别是光伏产业在建筑和消费方面的宣传力度,倡导全民使用绿色能源、奉行绿色生活理念,通过节能考核、补助等方式,加强光伏在各省市的市政、工商业、建筑节能改造中的应用推广。此外,还须提前重点布局运行维护和组件回收业务。大力引进和培养运行维护和组件回收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国家级实验室的合作,共同研发相关技术,并提供补贴等积极的政策支持,推动光伏运行维护和组件回收业务的开展。
(2)加大推进加氢站研发建设力度,探索氢能发展运作新模式。设立加氢站专项资金,推动氢能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大对加氢站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压缩机、加气机、阀门管件、细小管路、减压阀阀组、流量控制和流量监测计等核心零部件。积极引导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龙头企业与国内的氢枫能源、上海舜华等企业进行合作,加快实现设备本土化生产,突破加氢站核心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的窘境。同时,借鉴国外加氢站的运作模式,创新新能源发展模式,探索推行“小型加氢站无人值守,由机器在站内制氢,再由用户自助加氢”的运作模式,但要注意加氢站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定时对加氢站进行检修、维护,为消费者提供安心、舒适的加氢服务。此外,探索推进国内氢能特色产业园建设,构建制氢加氢、氢燃料电池及动力总集成、氢能源车整车制造、氢能研究及产品检测等产业集群,推动氢能源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探索构建氢能公交客车整车生产平台、氢能源和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平台、制氢加氢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平台、氢能商用车示范推广运营平台。
(3)充分发挥风能对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推进风能产业补齐短板及转型进程。将风能发电的工作重点放在“补短板、强弱项”上,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大力培育国内一流的发电机、齿轮箱、轴承、轮毂、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厂商,发挥装备配套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产能、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鼓励企业加快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加快对配套软件、特种原材料、长叶片、10兆瓦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风电整机、海底电缆等风电装备的研发,推动风电装备向大功率、智能化、循环化方向转型提升。此外,继续拓展国内风电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发挥风电企业作为系统集成商的作用,为客户提供包括风电场设计、整机集成、电站运行维护、微网运行等产品和服务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2把握新材料未来市场需求,加紧攻克核心技术(1)把握新材料未来市场需求走向,加强政策与资金支持,加快5G关键核心材料的研发。在硬件方面,积极研发5G行业新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应用技术,集中力量攻克集成电路技术高地,缓解中国“缺高质量芯、少高质量芯”的困境,针对碳化硅晶体生长、衬底制作、外延生长等领域制定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的相关研发计划。同时,随着5G基站建设的加速推进,需进一步扩大用于PCB(PrintedCircuitBoard,印制电路板)基材覆铜板生产的电子玻纤纱产量。而随着5G电子终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导电、散热、数据传输、电磁屏蔽、滤波和新型显示等新材料的产量也须同步上升。此外,加强政策与资金支持,构建5G产业与新材料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持续发展机制,增强5G新材料企业的创新意识,引导、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核心材料研发,提高中国5G新材料的核心技术水平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2)加快锂电池新材料研发技术创新,探索推进重点技术标准研制。研究促进锂电池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技术的路线图,以储能技术及延长电池使用寿命为重点领域,以燃料电池为目标提升能量密度,通过不断升级迭代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池管理系统等部件,强化锂电池的能量供应能力。完善锂电池报废后的回收标准,对能够达到高水平回收率标准的电池制造厂商予以技术补贴,清除无法达到回收率标准的低效产能企业,对仅能达到较低回收率标准的电池制造厂商予以发展期限限制,若无法在期限内提高回收率水平则进行清退,以此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同时,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和商业模式,培育国内龙头骨干企业,引导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加快推动锂电池储能项目的应用落地。此外,协调有关单位和标准化组织机构,组建锂电池储能标准化委员会和工作组,探索推进锂电池新材料行业重点技术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培育建设一批锂电池储能综合检测平台和认证机构,强化服务功能,推动中国锂电池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针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求,加大对相关新材料领域的科技攻关,引导建材新兴产业与军民建设相融合,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商业效益,加速新材料特种产品由军用转民用的进程,丰富新材料特种产品的应用场景。同时,通过政策激励新材料企业拓宽产业战略布局,走“以传统升级新兴”的发展道路,从复合材料、玻璃、陶瓷等传统领域向信息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特种功能材料、人工晶体与陶瓷材料、矿物功能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拓展,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新的增长点。此外,抓住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风口,结合2020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将新材料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重点方向的历史机遇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于2020年9月11日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全力推动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的技术研发,夯实未来新格局下的产业基础。
3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高地(1)加大对生物医药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重点专项领域的创新突破。对生物医药关键领域的重点研发项目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加大高校的研发投入,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注重生物医药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设立创新药开发的专项基金,扶持和鼓励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高尖端项目,打破进口药的垄断。在化学药方面,重点开展针对新靶点、新机制创新药以及新的释药系统的研发;在生物药方面,重点开展新型抗体药、抗体偶联药、基因治疗药的研发;在中药领域,重点开发基于经典名方、疗效特色明显的中药复方;在医疗器械方面,推进人工智能和医疗的有效结合等。
(2)优化双创生态系统,探索生物医药监测机制先行先试。加大药物研发投入,优化双创生态系统。利用资本手段将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继续做大做强,设立投资生物医药领域的成果转化子基金。通过开展供需对接、参与重大展会活动的方式,提升生物健康创新产品知名度。加大投入推动药物研发相关的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药物研发的融合,从而加速药物研发的过程。同时,探索国家事权的相关改革事项在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先行先试,走出一条全国统一审评管理模式的新路子。加强各先行省份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力度,加大投入、提升能力,助推创新研发和贸易便利化,强化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建设和质量管理,着力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机构国家层面重点实验室在全国各地的布局,推进检测结果国际认可。探索第三方专业机构在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验检测领域的多元化合作机制,促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健康发展。
(3)加大对高成长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提升产业链水平。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畅通产业循环的关键“节点”,加大以企业为主体的政策扶持,鼓励支持企业创新。完善税收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生物医药产业的优惠税率、研发费用的抵免和扣除等多方面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对阶段性成果给予税收优惠,降低企业成果转化风险,鼓励企业加大对产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生物医药产业,构建重大工程项目平台,向社会公开发布生物医药产业项目资金需求,促使项目资金需求与供给有效对接,建立多元化项目资金来源渠道,完善资金用途的披露监管机制,增强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聚集功能,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加强融合,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创新金融服务手段,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建立多梯度、多层次的融资方式,完善企业知识产权、股权、不动产、信用担保等融资途径,提高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对高成长企业的投融资额度。
4加紧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高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力度,针对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提高保障能力,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稳定性。在新能源产业,重视光伏、氢能、风能的科技创新,加快补齐各项短板;在新材料产业,把握新材料未来市场需求,加紧攻克核心技术;在生物医药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高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紧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高点,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完善产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瓶颈;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找出产业的薄弱环节,谋划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产业链发展布局,力促提升产业技术发展质量。
1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补齐各项短板(1)创新推进光伏应用产品开发,攻克高精尖技术难关,重点布局运行维护和组件回收业务。依托中西部地理位置、绿色建筑发展优势、中国电子产品制造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以及国内外对离网离网是指发电系统和国家电网不相连。产品的需求,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政策机遇,加快对光伏建材和离网应用相关产品的开发。深入研究在没有并网或并网电力不稳定地区布局光伏产业的可行性,拓宽光伏产品如光伏移动能源、光伏家电能源的应用领域,不断提升产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以环保为导向,以政策为抓手,加大对中国国内光伏产业,特别是光伏产业在建筑和消费方面的宣传力度,倡导全民使用绿色能源、奉行绿色生活理念,通过节能考核、补助等方式,加强光伏在各省市的市政、工商业、建筑节能改造中的应用推广。此外,还须提前重点布局运行维护和组件回收业务。大力引进和培养运行维护和组件回收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国家级实验室的合作,共同研发相关技术,并提供补贴等积极的政策支持,推动光伏运行维护和组件回收业务的开展。
(2)加大推进加氢站研发建设力度,探索氢能发展运作新模式。设立加氢站专项资金,推动氢能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大对加氢站核心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压缩机、加气机、阀门管件、细小管路、减压阀阀组、流量控制和流量监测计等核心零部件。积极引导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龙头企业与国内的氢枫能源、上海舜华等企业进行合作,加快实现设备本土化生产,突破加氢站核心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的窘境。同时,借鉴国外加氢站的运作模式,创新新能源发展模式,探索推行“小型加氢站无人值守,由机器在站内制氢,再由用户自助加氢”的运作模式,但要注意加氢站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定时对加氢站进行检修、维护,为消费者提供安心、舒适的加氢服务。此外,探索推进国内氢能特色产业园建设,构建制氢加氢、氢燃料电池及动力总集成、氢能源车整车制造、氢能研究及产品检测等产业集群,推动氢能源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探索构建氢能公交客车整车生产平台、氢能源和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平台、制氢加氢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平台、氢能商用车示范推广运营平台。
(3)充分发挥风能对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推进风能产业补齐短板及转型进程。将风能发电的工作重点放在“补短板、强弱项”上,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大力培育国内一流的发电机、齿轮箱、轴承、轮毂、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制造厂商,发挥装备配套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产能、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鼓励企业加快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加快对配套软件、特种原材料、长叶片、10兆瓦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风电整机、海底电缆等风电装备的研发,推动风电装备向大功率、智能化、循环化方向转型提升。此外,继续拓展国内风电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发挥风电企业作为系统集成商的作用,为客户提供包括风电场设计、整机集成、电站运行维护、微网运行等产品和服务在内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2把握新材料未来市场需求,加紧攻克核心技术(1)把握新材料未来市场需求走向,加强政策与资金支持,加快5G关键核心材料的研发。在硬件方面,积极研发5G行业新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应用技术,集中力量攻克集成电路技术高地,缓解中国“缺高质量芯、少高质量芯”的困境,针对碳化硅晶体生长、衬底制作、外延生长等领域制定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的相关研发计划。同时,随着5G基站建设的加速推进,需进一步扩大用于PCB(PrintedCircuitBoard,印制电路板)基材覆铜板生产的电子玻纤纱产量。而随着5G电子终端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导电、散热、数据传输、电磁屏蔽、滤波和新型显示等新材料的产量也须同步上升。此外,加强政策与资金支持,构建5G产业与新材料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持续发展机制,增强5G新材料企业的创新意识,引导、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核心材料研发,提高中国5G新材料的核心技术水平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2)加快锂电池新材料研发技术创新,探索推进重点技术标准研制。研究促进锂电池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技术的路线图,以储能技术及延长电池使用寿命为重点领域,以燃料电池为目标提升能量密度,通过不断升级迭代电池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池管理系统等部件,强化锂电池的能量供应能力。完善锂电池报废后的回收标准,对能够达到高水平回收率标准的电池制造厂商予以技术补贴,清除无法达到回收率标准的低效产能企业,对仅能达到较低回收率标准的电池制造厂商予以发展期限限制,若无法在期限内提高回收率水平则进行清退,以此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同时,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和商业模式,培育国内龙头骨干企业,引导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加快推动锂电池储能项目的应用落地。此外,协调有关单位和标准化组织机构,组建锂电池储能标准化委员会和工作组,探索推进锂电池新材料行业重点技术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培育建设一批锂电池储能综合检测平台和认证机构,强化服务功能,推动中国锂电池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针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求,加大对相关新材料领域的科技攻关,引导建材新兴产业与军民建设相融合,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商业效益,加速新材料特种产品由军用转民用的进程,丰富新材料特种产品的应用场景。同时,通过政策激励新材料企业拓宽产业战略布局,走“以传统升级新兴”的发展道路,从复合材料、玻璃、陶瓷等传统领域向信息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特种功能材料、人工晶体与陶瓷材料、矿物功能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拓展,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新的增长点。此外,抓住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风口,结合2020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将新材料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重点方向的历史机遇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于2020年9月11日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全力推动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的技术研发,夯实未来新格局下的产业基础。
3发展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高地(1)加大对生物医药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重点专项领域的创新突破。对生物医药关键领域的重点研发项目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加大高校的研发投入,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注重生物医药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设立创新药开发的专项基金,扶持和鼓励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高尖端项目,打破进口药的垄断。在化学药方面,重点开展针对新靶点、新机制创新药以及新的释药系统的研发;在生物药方面,重点开展新型抗体药、抗体偶联药、基因治疗药的研发;在中药领域,重点开发基于经典名方、疗效特色明显的中药复方;在医疗器械方面,推进人工智能和医疗的有效结合等。
  • 经济发展新驱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经济发展新驱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