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之道:30家国内一线创新公司的知识产权是如何运营的(第2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48.23
5.4折
¥
89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柯晓鹏 林炮勤
出版社企业管理
ISBN9787516427521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9元
货号31715537
上书时间2024-09-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柯晓鹏曾任东方知识产权俱乐部理事长、中国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沙龙理事长;现任阿里巴巴集团专利法务总监,负责集团全球专利相关事务。
具有22年产业知识产权实务经验,曾在数家不同领域的大型跨国科技公司知识产权岗位任职,包括电子制造产业的富士康、电信设备产业的中兴通讯、集成电路产业的恩智浦半导体、光电显示产业的维信诺等,其专业及工作范围涉及跨国科技公司各知识产权模块。
获中国杰出知识产权经理人、中国杰出知识产权团队带头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优秀知识产权讲师、姑苏知识产权领军人才等荣誉,联合主编《IP之道:30家国内一线创新公司的知识产权是如何运营的》,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林炮勤智圈知识产权创始人,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协会专家、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专注于产品创新战略,曾为美的、欧瑞博、YY等企业做企业创新培训。
“IP之道”系列图书策划人、主编及作者,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数十件。知乎账号“林炮勤”拥有3万多人关注量,抖音账号拥有7万粉丝。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 从零开始做知识产权
一、变革者的春天——也谈中国IPR的时代格局
(一)IP1.0时代:1985—2002年——大道之初·4
(二)IP2.0时代:2003—2014年——披荆斩棘·6
(三)IP3.0时代:2015年至今——变革之路·8
二、从零开始做知识产权
(一)知识产权从 0到 1的规划·10
(二)知识产权布局和应用策略·11
(三)如何赢得企业管理团队的支持与信任·15
(四)如何与兄弟部门建立默契的协作关系·15
(五)与知识产权代理所和律师事务所的外部资源协作·16
第二部分? 跨部门合作
一、通过专利培训打通企业专利工作的任督二脉
(一)专利培训中的互联网思维·20
(二)专利培训的策划和营销·21
二、IP价值与企业部门协同管理
(一)管理层·28
(二)研发部门·29
(三)法务部门·30
(四)市场部门·31
(五)人事行政部门·32
(六)财务部门·33
三、总经理办公室里的古德曼——企业知识产权跨部门管理实务
(一)供应链管理中的知识产权课·37
(二)渠道管理中的知识产权课·38
(三)产品陈列室里的知识产权大数据·39
(四)与市场部的商标管理合作·41
(五)IPO之路上的IP狙击·42
第三部分?? 知识产权分析
一、不按套路出牌的专利分析报告是如何铸成的
(一)研发环节·48
(二)市场·51
(三)决策层·53
二、专利分析中的“天时、地利、人和”
(一)天时:选择专利分析的时机·57
(二)地利:确定专利分析的内容·62
(三)人和:展示专利分析的结果·65
第四部分?? 知识产权布局
一、在美的,我们如何做专利布局
(一)如何洞悉竞争对手的专利情况·69
(二)专利布局的几种常见模式·72
(三)海外专利布局·77
二、以终为始的专利布局
(一)特安纶专利布局案例·81
(二)专利布局策略考虑要点·87
三、从富士康、腾讯、美的到创业的专利布局感悟
(一)从项目全局出发的专利组合方法·94
(二)从关联因素出发的专利组合方法·97
(三)项目全局和项目关联因素两种方法的交叉使用·99
第五部分?? 知识产权策略
一、公司进行新产品开发,IP能做些什么
(一)市场调研阶段的知识产权管理·108
(二)产品预研与开发阶段的知识产权管理·108
(三)中试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110
(四)采购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110
(五)生产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111
(六)产品推广与销售阶段的知识产权管理·112
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如何在技术“引消吸”基础上再
创新并进行知识产权管理
(一)再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工作整体策划·114
(二)再创新知识产权工作主要内容·115
三、不对称竞争下的知识产权战略
(一)不对称竞争下的知识产权战略选择·124
(二)不对称竞争下的知识产权战略的实现·130
(三)警惕战略执行陷阱·137
四、制造型企业专利申请策略
(一)专利挖掘·139
(二)专利申请·141
(三)专利延伸·144
(四)专利衍生·147
五、如何有效开展专利回避设计
(一)专利回避设计的基本要求·150
(二)专利回避设计的有效技法·150
第六部分?? 知识产权质量管控
一、立体型专利质量控制
(一)专利质量控制与企业知识产权发展阶段·158
(二)立体型专利质量的控制·159
二、中国专利进入美国质量管控三道坎
(一)从专利的文本翻译谈起·167
(二)清楚的说明书·170
(三)丰满的说明书·171
三、从审查员角度看如何做软件专利的申请与实务
(一)提前布局多种撰写形式,适应开放趋势·176
(二)如何撰写一份可快速授权且具保护强度的专利文件·177
(三)理性答复发明专利,避免误伤或不必要的限缩·179
第七部分?? 知识产权风险管控
一、产品出口到欧美,如何通过知识产权为企业保驾护航
(一)知识产权风险如何防患于未然·188
(二)专利信息分析如何为企业创新加油·191
(三)如何通过专利提案、申请、布局与运营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193
二、In-house应对风险咨询的几种正确姿势
(一)风险咨询中的what、who、why、when·197
(二)判断具体风险·199
(三)选择合理处理模式·202
(四)解决方案·203
三、如何对电商平台上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有效维权
(一)电商平台的类型·205
(二)电商平台的侵权责任·206
(三)维权应对策略·209
四、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如何从容应对商标侵权诉讼
(一)某商标侵权案处理过程·213
(二)对于商标侵权案的反思·218
内容摘要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的外观设计、声学技术和品牌影响力,这些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命脉,如何有效利用知识产权为企业保驾护航是企业要完成的新课题。
本书深度解析30家国内一线创新公司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从零开始做知识产权、跨部门合作,到知识产权分析、布局、策略,再到知识产权质量管控、风险管控、无效诉讼、综合管理,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企业知识产权运营中的战略、策略以及实战经验,旨在为企业有效落实知识产权制度、提升知识产权运营效率提供参考和指导。
精彩内容
第一部分从零开始做知识产权一、变革者的春天——也谈中国IPR的时代格局
作者简介:柯晓鹏,阿里巴巴集团专利法务总监,曾任职于富康科技集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恩智浦半导体有限公司、维信诺集团,曾任东方知识产权俱乐部理事长、中国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沙龙理事长。
人间四月,芳菲正盛,春暖中华。
四月历来是中国知识产权圈的旺季,因为以中国为主要发起人之一设立的世界知识产权日定在每年的4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历来在这一天发布重磅报告《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年度白皮书,政府或民间举办的各类大小IP(IntellectualProperty,知识产权)会议通常也在这个黄金时段遍地开花。仅本人所知,四月份在一、二线城市召开的百人以上规模的IP研讨会至少有十几场,众多中国IP界的精英正忙着穿梭在大江南北,不是在会场里端坐,就是在奔赴会场的飞机高铁上沉思。
“创新”从顶层口号落实到社会现实,中国经济转型的顶层设计师和领导者们在各种场合为创新和IP摇旗呐喊已是新常态,在格调或高或低的无数行业会议上,精英们和新锐们也纷纷为创新和IP代言。对涉及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各环节的政策扶持和资本运作亦是如火如荼。作为在中国知识产权从业者(以下统称IPR)圈里沉浮二十载的“老兵”,我的个人感受是,伴随着扑面而来的创新热潮,笼罩在中国知识产权穹顶的雾霾正在逐渐消散,广大中国IPR迎来繁花似锦的职业春天。
每个人都是时局的棋子,每段职业生涯都是在时代背景里被梦想和现实不停纠葛撕扯的人生。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创新时代的风口中,且让我们回顾和前瞻一番,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的操盘手们,中国IPR经受住历练,正在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时代格局。
(一)IP1.0时代:1985—2002年——大道之初198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颁行,开启了中国IP1.0时代。
同年,在美国,30岁的青年企业家乔布斯因在与董事会的权力斗争中败北而离开一手创立的苹果公司,转攻动画制作,继续他的创新创意之旅。在欧洲,柏林墙依然矗立,西欧十七国发起名为“尤里卡”的技术合作项目,旨在提高欧洲企业对阵美日同行的国际竞争力。在中国,改革开放方兴未艾,苏南各行业的乡镇企业步入“野蛮生长”的黄金时代,而中国科技公司中最耀眼的未来之星之一——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通讯)则刚刚在深圳组建。
在以法律移植为主要立法逻辑的中国IP1.0时代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拟制和修改起步于国际形势的外在要求,而非基于中国创新的内生动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各项知识产权在很大程度上是纸面上的权利,与实体经济的运行只是偶然地、零星地发生关系,就连侵权表现最显著的盗版光碟亦堂而皇之地充斥着大街小巷。那些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IPR圈的第一批践行者们,无疑是这个行业的先驱,他们当中很多人是“半路出家”投身于这个行业,在中国IP大道初行的艰难岁月里摸着石头过河,主要工作在公务员或事务所系统里,在体制或半体制的生态环境中,进行以IP权利申请登记为主的基本业务。
在中国IP1.0时代的中后期,少数具备前瞻眼光的中国科技企业开始尝试设立in-houseIP(企业知识产权人员)岗位。今天在全球IP竞技场呼风唤雨的华为、中兴们,彼时亦不过只有寥寥数人的IP团队在从事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基本业务;而布局、分析、诉讼等彼时看起来“高大上”的IP业务,主要集中在外企或台企在大陆设立的分舵。比如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大陆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以下简称富士康)从1998年开始在深圳、苏州大规模组建IP分舵,设立了后来被誉为“中国IPR黄埔军校”的富士康智慧财产团队,多年后其创始人周延鹏先生的门徒已然遍布中国IP圈,团队先后离职人员也组成了数百人的“富智荟”,活跃在IP“江湖”的各个角落。至于IP许可、运营,似乎只是少数外资巨头例如飞利浦、IBM、高通等才能涉足的“高冷”领域,其一线阵地也大多被派驻中国的外籍同行所把持。
在中国IP1.0时代,来自中国权利人的知识产权权利登记并不活跃,在国内的维权行动更是屈指可数,各类知识产权排行榜上也甚少有中国权利人的身影。从国际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大部分中国企业尚未冲出国门,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无法切身感受IP作为市场竞争达摩克利斯之剑的残酷。需要指出的是,在巨头环伺的科技产业,众多国外权利人已然在中国企业未来必经的成长征途上布下重重IP权利屏障,虽然IP直面竞争暂未硝烟弥漫,但十面埋伏的格局已悄然成形。例如,1999年Hisense商标已经被德国博西抢注,令海信日后在欧洲市场拓展掣肘难行。又如,曾一度辉煌的中国DVD军团,在与3C、6C等国外专利权利人联盟的谈判中,因IP实力严重失衡,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专利许可费,日后导致一个产业的迅速没落。这些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IP事件的发生,刺痛了勤于学习和思考的中国IPR。如何利用IP为企业开拓市场保驾护航,成为中国IPR必须面对的严酷考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