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4.91 3.8折 39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包祖晓

出版社华夏

ISBN9787508092539

出版时间2017-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9元

货号30099027

上书时间2024-09-1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包祖晓著的《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对生命旅程中的“存在性”困境及解决误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论证,从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了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背后的“存在性”原因;深入论述了禅学对生命“存在性”困境的认识、现代心理疗愈系统中的禅学智慧以及修禅疗愈生命的原理;从接纳、停顿、专注、旁观、爱等方面对修禅的基本要素及方法作了详尽的介绍,对运用禅学智慧疗愈心理障碍进行了系统总结,并附“运用禅学智慧疗愈生命”的典型案例。

作者简介
包祖晓,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现任浙江省台州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长期从事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擅长运用禅学理念和方法治疗各类神经症及心身疾病,著有《精神疾病诊治心悟》《抑郁症诊治心悟》《焦虑症诊治心悟》(待出版)。在国内核心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和浙江省科技成果各1项、国家科技二等奖1项、 科技一等奖1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三等奖1项、台州市科技三等奖1项及国家发明专利1项。先后主持或参加各级科研项目共12项。

目录
第一章  生命旅程中的“存在性”困境
  生命旅程的实相
  生命旅程中主要的“存在性”困境
第二章  解决生命“存在性”困境的误区
  我们是“娱乐至死的生物”吗
  解决“存在性”痛苦的错误方式
第三章  “存在性”痛苦与疾病
  谁是健康/正常人呢
  “存在性”痛苦与心理障碍
  “存在性”痛苦与躯体疾病
第四章  禅学对生命“存在性”困境的认识
  人生本苦
  “存在性”困境是逃避不了的
  “我”并不存在
  “我”是一种“存在性”体验
第五章  现代心理疗愈系统中的禅学智慧
  行为主义治疗中的禅学智慧
  精神分析/分析心理学中的禅学智慧
  存在主义治疗中的禅学智慧
  其它疗愈系统中的禅学智慧
第六章  修禅疗愈生命的原理
第七章  禅修的基本要素及训练方法
  接纳
  停顿
  专注
  旁观
  爱
  小结:牧牛的过程
第八章  禅学智慧适合疗愈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的诊治现状具有局限性
  禅学智慧在疗愈心理障碍中的意义
  禅学智慧在疗愈心理障碍中的实务
第九章  运用禅学智慧疗愈生命的案例选析
  人际交往困难的赵先生
  容易紧张的朱女士
  为睡眠困扰的叶女士
  反复腹部不适的陈先生
  情绪低落的唐女士
主要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包祖晓著的《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内容雅俗共赏,不仅是写给正在遭受各种痛苦折磨并准备去“疗愈”的人看的(尤其适合患有各种心理障碍以及慢性躯体疾病的人),还可供健康保健人员、临床医护人员、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者阅读和使用。
对于找不到“存在感”和“意义感”的普通人群、高压力人群,阅读本书具有醍醐灌顶的作用,能帮助他们早日认清生命的实相,带着敬畏感过上幸福的生活。

精彩内容
 在现代通俗的健康定义中有两条标准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也就是说,健康的前提条件包含“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以及“能良好地适应相应的社会”,否则,就有可能成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适应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了。
如果从功能社会/社会必要性的角度看,这无疑是正确的。健康/正常人首先得能够按照那个特定社会的要求去工作,不仅如此,他还得能够参与社会的再生产,即能够组建供养一个家庭。但是,如果从个人存在的价值/存在性角度看,上述的观点就未必正确,也就是说,“健康的人不一定没有焦虑”、“健康的人不一定社会适应良好”。正如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所提出:“健康或常态就是有一个最适合个人成长和幸福的环境。”这是因为,“适应”一词在我们的社会里通常被当作是一味顺从、丧失个人自身“存在性”的代名词。从存在主义角度看,如果一个个体能充分地面对个人自身的“存在”,即使他可能因此变得比以前更不能适应社会,即使他很可能会产生比以前更多的有意识的焦虑(正常的关于“存在性”焦虑),他也是个健康/正常人。
因此,从个人“存在性”角度看,一个所谓“没有焦虑”、“社会适应良好”的正常人远没有一个所
谓人类价值意义上的精神疾病/心理障碍患者来得健康。前者以放弃“自我”的“存在”来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所有真正的个体性与自由全部丧失。而精神疾病/心理障碍患者则可被看作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尽管他挽救个人“自我”的努力并未成功,也未有效地表达出“自我”,却借
助精神疾病/心理障碍的症状和遁入虚拟的生活寻求
拯救。
难怪弗里德里希·尼采尖锐地指出:“疯狂罕见
于个人,但对于团体、党派、民族和时代来说则是常态。”阿瑟·米勒在《尊重她的痛苦——但也有爱》中论述道。
人类永恒的挣扎是:以某种方式感知到自己与邪恶共谋,成为一种不能忍受的恐惧。用全然无知的受害者眼光,或者用全然邪恶的暴力发动者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则让人安心得多。不论付出任何代价,都不要
干扰我们的无知。但是,所有国度中,最无知的地方在哪里呢?不就是疯人院吗……无知的完美境界,其实就是疯狂。
作为精神/心理卫生科医生,作者每当在媒体上看到杀人犯、经济犯罪、贪官、性丑闻及所谓的“精英”们犯罪时就会感到超级郁闷。他们事发前风风光光,被视为完全正常,相比之下,自己天天接触的那些被认为“不健康/不正常”的来访者倒显得挺美好:上瘾者很讲面子,痴呆者很单纯,抑郁者让人动容,精神分裂者有一颗敏感的心,躁狂者让人着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