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这样教(上新课名师备教手记)
  • 初中语文这样教(上新课名师备教手记)
  • 初中语文这样教(上新课名师备教手记)
  • 初中语文这样教(上新课名师备教手记)
  • 初中语文这样教(上新课名师备教手记)
  • 初中语文这样教(上新课名师备教手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初中语文这样教(上新课名师备教手记)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4.53 3.2折 45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君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70211876

出版时间2019-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30772497

上书时间2024-09-09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剑男,《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有名诗人。有诗歌入选多种选集及中学语文实验教材,著有《激愤人生》《散页与断章》《剑男诗选》。

 王君,有名语文特级教师。。倡导“青春之语文”的教学理念,在全国有广泛影响。著有《更美语文课》等。

 肖培东,有名语文特级教师。“国培计划”教育讲座专家,《语文学习》杂志“镜头”栏目主持人。著有《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等。

 凌宗伟,语文特级教师、全国很好校长、《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之一。著有《教育的积极力量》等。

目录
目录
“与”是遥远处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
——《湖心亭看雪》备课手记肖培东001
诵读可以让我们走多远?
——《岳阳楼记》备课故事王君011
像上“自读课”一样上《昆明的雨》凌宗伟022
用好教材,凭借学生
——《观沧海》备课与教学手记丁锋034
《秋天的怀念》备课与教学手记楚云045
爱,是心中的一束光
——《金色花》备课碎想陈海波055
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备课手记张晓毓069
《动物笑谈》备教手记余米曲079
微读文本,微设计
——我是怎样备《答谢中书书》的杨和平089
《我为什么而活着》备课手记张传书098
或许训练科学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石拱桥》教学和备课手记王晓惠112
《智取生辰纲》备教手记谢道炳123
在“变”与“不变”中透视人性的底色
——《范进中举》备教手记童志国134
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女娲造人》备课手记江美琳146
在家常课上出生入死
——崔颢《黄鹤楼》一课三教周忠玉157
《我的叔叔于勒》备教手记郭跃辉170
《孤独之旅》备教手记刘少鸾180
以怀疑的精神教读《怀疑与学问》凌宗伟194
我们是多么欠缺创造性思维啊
——《谈创造性思维》备课手记何郁205
《蝉》备教手记李晓莉21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备教手记郭跃辉228
《再塑生命的人》备教手记赵军红238
当略不略反受其乱
——《列夫?托尔斯泰》备课手记孙贞锴248
由“一篇”到“一本”,读出体式本味
——《美丽的颜色》备课手记丁卫军262
上穷碧落下黄泉,为谁辛苦为谁甜
——《永久的生命》教学手记袁海锋269
史传文浅文深教的路径探究
——《周亚夫军细柳》备教手记茆诗磊280
“行者”无疆:从“读者”到“教者”
——《论教养》备课手记张丽289
不容打折的“敬业与乐业”
——《敬业与乐业》备课与教学手记孙贞锴299
追求自我的朗读教学三境界
——《雨的四季》备课手记沈庆九310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设计教学
——《植树的牧羊人》备教手记季勇319

内容摘要
有效备课,才有精彩课堂。本书是王君、肖培东、凌宗伟等语文特级名师针对统编初中语文新课的备教手记。
一堂好课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备课到底备什么?阅读名师的亲笔备教手记,跟着名师的备课思维,走进一堂堂凝聚着他们对语文教育深刻思考的语文课。

主编推荐
  

精彩内容
“与”是遥远处伸出的一只温暖的手——《湖心亭看雪》备课手记◎肖培东2016年12月1日,我去浙江长兴县煤山中学,给初二学生教学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
教这一课,我是极惶恐的。
张岱喜雪,《陶庵梦忆》中有多篇直接、间接涉及雪,雪之影处处缠绵。复旦大学龚静先生评价说,这雪“非感兹念兹恐不会如此频繁”。张岱的诗文多赋予冰雪高洁的灵魂,他论诗也主张“冰雪之气”“人无癖不可与交”,于雪,张岱可谓深情。
《湖心亭看雪》自是扑面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来仿佛深深吸入一口冰凉的新鲜空气,沁人心脾。寥寥数语,又是何等空灵之笔,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悠远脱俗。每次读这篇小品文,都被张岱这清新清灵的白描笔法下的雪意打动。不动声色的“纯客观”描述,传达出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以及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里蕴蓄着的幽独清远的神韵。读着读着,自然就融进了画面,身处喧嚣心却早已宁静澄澈,只有那茫茫飞雪洒落眼前,披满全身。然后,就是张岱的凄清,就是张岱的遗世独立,就是张岱恣意又执意追求的高傲的孤独。这种情绪,会漫至心底,只恨自己在这个尘世中清爽不足,污浊有余。
站在张岱的风雪外,我拿什么去“教”?
我一遍一遍地去读,陪伴我的音乐旋律是《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没错,我特意选的。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尝试着,去读一点张岱的心。
我最初读的是“孤独”。隆冬深夜,张岱去湖心亭看雪,茫茫天地,余舟一芥,遗世而独立。而文人又多是孤独的。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前路漫漫,上下求索而无伴,凄凉孤单却倔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熙熙攘攘的世俗,归隐田园,与酒为伴,与菊为友。柳宗元“独钓寒江雪”,茫茫天地,沧海一粟,这“孤舟蓑笠翁”是他孤独的剪影。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不见古人,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他孤独的宣言。杜甫“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忧国忧民,暮年多病缠身,孤苦漂泊于蜀山湘水之间。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文化群小的陷害之中,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诗词“女神”李清照,纤纤女子而经乱世,前生烂漫,后生孤苦,雨打梧桐的点点回音,是她孤独凄苦的心语。更有雨巷中踽踽独行的戴望舒,用笔不停呐喊,“荷戟独彷徨”的鲁迅……孤独与文人结缘,深味孤独方能写出文章里的惊世骇俗,我想张岱也是这样的。你看,更定时分,“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他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而此时湖心亭周遭,“人鸟声俱绝”。天光湖色一片皑皑,世界是如此寂静。雪夜的西湖,旷远,空灵,透彻;雪夜的张岱,孤独,落寞,悲伤。夜,冰雪茫茫,这张岱,形孤影只,是淡淡的一道痕迹,隐隐的悲凉的一点,或者轻飘的芥草一叶,何其微渺,何等孤凄!
其实,我每次读到“孤独”,总会想到“寂寞”。尼采说:“我最大的痛苦是孤独,这种孤独归因于个人无法与世界达成共识。”张爱玲说:“浮华褪尽,人比烟花寂寞。”蒋勋说:“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周国平说:“无聊、寂寞、孤独是三种不同的心境。”何为孤独,何为寂寞,智者阐述了许多,可很多时候我还是分不清楚。那夜西湖飞雪中,张岱是孤独的,还是寂寞的?我只知道,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雪,那个飘飘独立的身影,嵌在白茫茫的山水间,也停留在每一个阅读者被俗世犁得沟沟壑壑的心田。
孤独必有伤。“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的翩翩公子张岱,风流浪漫,他的孤独从何而来?什么让他如此伤感,竟要在夜雪飘飞时独往看雪?他,究竟要排遣怎样的郁闷怎样的悲凉?这样就溯到文章的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当时明朝已亡,清朝初立,张岱却以明朝年号纪年,他想表明怎样的心迹?雪夜游西湖,以及文中的“金陵人”,张岱孤独中那份故国之思就淡然而现。作为明代遗民,张岱有着沉痛的亡国之恨,有着挥之不去的家国之思。尽管这种哀愁在文中是潜隐的,但我们还是能从文章开头的明代纪年和行文的字里行间,读出他的精神苦闷。这样,就好理解了,独往湖心亭看雪,淡淡的故园之思,隐隐的故国之悲,张岱,你的飞雪之夜,你的孤舟独行,读来怎不令人感叹唏嘘!
冬夜看雪,文人雅士很孤独,粗读几遍,我就简单地以为就是这样了。其实,很多《湖心亭看雪》的课也是这样的。
可是,竟然越读越多了。
比如读到“美丽”,读到“才气”!生在富贵人家,享受命运优待的张岱,捉世间万物于笔下,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才情。《湖心亭看雪》的那一段雪景白描,实在奇绝。“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上下一白”的全景描写后,张岱变换视角,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悠然呈现: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还有两三粒舟中人。镜头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简约又诗意,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一连串的“一”字带给我们的是水天一色、苍茫辽阔的空远意境,也让我们感受到宇宙无限、个体微渺的深沉感叹,在自然的伟力面前,人类的渺小一展无遗,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而这“痕”“点”“芥”“粒”等量词,我们竟然丝毫撼动不得。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湖心亭看雪》只这短短几句雪景,就已经散发出张岱绝世的才华。
读到的还是“痴”,是“高雅”,是“纯净”,是“初心”。“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张岱冬夜赏雪,于清冷孤寂中体现钟情山水、淡泊高洁之情志,文人墨客之高雅志趣却被人称为“痴”。这“痴”从何来?又作何解?读到的还是“知己”,是“等待”,是“相遇”,是“期盼”。空旷山水,何人为伴?湖心亭奇遇的金陵客人是否就是张岱知音?三大杯后的告别,又能留住什么样的记忆?文章戛然而止,简练至极,却又意蕴隽永,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张岱恍然似未觉,又似有意去回避询问,或者这洁白、纯净的世界正把他胸中的块垒驱逐,他已与这纯净的世界融为一体。他是雪,也是冰。西湖是张岱的精神家园,他似乎听到了西湖的召唤,感受到了灵魂的皈依。读到的是人生哲理,是生命感慨,甚至是对那个遥远的未来的那个我们的呼唤。那里有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稊米”的深沉感慨,有对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痴迷、热爱的心,有天人合一、生命永恒的向往和憧憬,有坚守本心、追寻美丽的执着和梦想……读着,读着,总有几个张岱的影子在我眼前晃动,或叹息,或微笑,或悠然前行,或独坐小舟。开始读的是悲苦,是痛楚,是逃离,是纠结,是嗟叹,怎么后来读的又是坚持,是信仰,是倔强,是温暖,是高深莫测,是得意洒脱,是不屑中的高傲,是无奈中的超脱,是自我世界的沉醉。儒家的独善其身,道家的清静无为,入世的艰难,脱俗的怅惘,苦与乐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等等,仿佛某个春天,岸边被冻结的冰一点一点慢慢破碎爆裂的声音,欲说还休,欲罢不能,都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张岱,鲜衣怒马的管家公子,遗世独立的翩翩才子,这一趟雪夜西湖观雪的精神之旅,究竟要把你、把我们带往何处去?!
关于读书,我越来越觉得最好的阅读者是时间,是经历,是心境。张岱洋溢在文中的空灵冰雪之文气,不经意流露的高雅情趣以及隐于字里行间的各种感慨,都不是强行拨开文字就可以遇到,也不是大家一指点就立马能悟透的。短短百字,无限其中。古时文人雅士性灵之作,后人争相破解密码,多长的文字也装载不了。一节课,又能容纳多少内涵与深厚?湖容易眺望,亭可以小坐,唯独那心,谁也说不准在何时遇到。阅读需要过程,参悟更需要等待,等你在这浊世上磕磕绊绊,等你在书海里死去活来,等你在人间折折叠叠,点点滴滴的光阴才会凝成路,带你走进那夜的风雪中,才会告诉你张岱是谁,他的文字又有什么。我们只有越来越丰富的认知,越来越晓达的理解,越来越走心的靠近,而最后的融合或者升华,是在哪一天,我们真的不知道,也无需知道。还是简简单单地走进湖心亭的夜雪中,只在这混沌天地间留一次用心的阅读和思考,这样,我觉得就真好。
文章,必然会越读越厚,也必须要越读越薄。这样,才会有教学的发生。
这幅简约的山水画,我最后又回到了“孤独”上!不为别的,因为学生最容易抓住的就是“独”,就是“痴”。基于学生的视角去解读,立足学生的学情去发展,这,是教学应有的姿态。
只是这孤独,有了更多的内涵,可最终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懂得”。
可是,你能讲这“孤独”吗?我问我自己。
毕竟,在这样空灵脱俗的文字前面,我始终是浅薄的。
那么,学生呢?初二学生,这历经沧桑后才有的深沉的人生感慨,这样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能读出多少呢?对文本的解读是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或年级特点的。张斗和先生认为:“文本解读是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理解并形成对文本的价值取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理解、解释、建构,是物我同化、相融互生的,是自我灵魂的写照,是主体生命意义的投射。阅读主体凭借自己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披文入情,不仅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品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破解文本的文字‘密码’,准确理解文本和感悟文本,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碰撞,并最终形成对文本的理解。”文本解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教师既不能把自己的认知和体验强迫学生接受,也不能不顾作者的价值取向,而把学生的阅读理解当作是对文本的准确解析。文本解读既要求深刻,又要有学生立场。语文教学不仅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关注学生,还要注意整个教学的推进必须从学生中来,最终要回归到学生。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要从学生视角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文本架构学生与教材的桥梁,以学定教,以教导学,真正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在学生的世界里感知另一个“世界”。
我们成年人读张岱,尚且要用我们的人生际遇和阅读经历去缝缝补补,十三四岁的初二学生又能触摸到几分张岱呢?《湖心亭看雪》不足200字,却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意蕴。生于繁华,终于沦落,饱经国破家亡、升降浮沉的张岱,他那种有意追求的凄清、恬淡、孤独的审美境界,孤高耿介、高洁自守的文化人格,中国传统文人普遍的文化心理,以及空灵冰雪之文气,哪里会是初二学生能读能品的呢?教师当以学生的阅读体验来备课,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和规律,以学生的视角走进文本,再展开对文本的探究,在探究中推进适合学生的深度解读,完成阅读深度意义的建构。
《湖心亭看雪》一文再次入选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相配的教师教学用书说:“只有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和精神内涵,才不负作者‘梦忆’的初衷。”站在初中生的学习立场上看,对解读各异、争论不下的“思想意义和精神内涵”的理解,我个人以为是难以实现的。一节课,还是简单些吧。熟读文章,体会文本简洁的语言和白描的写法,品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意境,深深浅浅地读读西湖的飞雪,读读寂寞的湖心亭,感受一下那颗孤独痴迷的心。其余的,就交给未来,交给学生可能也会兜兜转转、跌跌撞撞的真诚的成长旅程吧。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我自嘲式地安慰自己,提醒自己。“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面对,单独一个人去跋涉的。”席慕蓉说的是生命历程,我觉得阅读也是这样。我们无法教尽所有,也不必教尽所有,由浅入深,让学生能欢喜去阅读张岱的文字,想着去接近张岱,可能就是最好的教学。
怎么教呢?从哪里切入?不用上网搜索,我已经有很多的教学入口。比如从“看雪”入,为什么不是赏雪,什么时候看雪,怎么样的雪景等;比如从“独”入,为什么要独自看雪,为什么要在更定时分看雪,明明有舟子相伴,为什么说是“独”看雪;比如从“痴”入,“痴”在何处,怎么理解张岱的“痴”;比如从“金陵客”入,探讨张岱与他们是否知己;比如联系柳宗元或者苏轼诗文,对比阅读探究古人之心……众多名师的设计,使得《湖心亭看雪》的课堂教学已有多种版本的演绎,怎么上都觉得自己有跟风之嫌。
那就简单一点吧!这篇小品文,只有160字,极其简练。语言又接近口语,浅显易懂,明白晓畅,就交给学生多读读吧。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