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一事:33位笃行者的毕生坚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生一事:33位笃行者的毕生坚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6.51 5.1折 52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人民日报要闻六版编辑室|

出版社人民日报

ISBN9787511579263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32053676

上书时间2024-08-16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郑惠连:“我愿意做一辈子快乐的行医者”
黄克智:健康加勤奋,一生不虚度
严明友:“为了孩子们,我要继续教下去”
姚志诚:赤子之心报家国
李凡:青山为伴  此生无憾
赵铠:69年,致力于生物制品研究
马德静:故园里,最是书香润芳华
赵瑜:与农民为友,与麦田为伴
陈文学:把温暖带给更多人
周超凡:传承中医,要干就干一辈子
齐吉祥:我想让更多人感受文化的魅力
杨意红:“老农匠”的乡土情
曾繁仁:“做学问,要从国家需要出发”
于午铭:奋战在新能源开发一线
郑皆连:50年潜心研究修建拱桥
王泽霖:立足生产需要搞科研
李乡旺:扎根云岭  守护青山
张德二:探寻长期气候变化的规律
张庆连:50余年专注榆树良种选育
胡值朝:这里的每一棵树我都有感情
周昌栋:坚持五十载  架桥跨江河
管开云:一生热爱  守护花开
汪家平:守护文物古迹  留住历史记忆
孔祥瑞:从码头工人到“蓝领专家”
张鹤珊:一砖一瓦  一生守护
李杰:做厚积薄发的原始创新
周学东:46年坚守“护牙”一线
赵治海:钟情那一粒最好的谷子
杨红军:留在大山深处  坚守三尺讲台
张罗:潜心破解过敏难题
柳冠中:“设计就是探索新的生活方式”
江澄波:“做一艘载书送书的船”
杨佩娟:“把工作变成爱好,人才能进步”

内容摘要
 本书精选《人民日报》要闻版“讲述·一辈子一件事”栏目文章30余篇,如“69年,致力于生物制品研究”“传承中医,要干就干一辈子”“一生热爱守护花开”“坚持五十载架桥跨江河”“钟情那一
粒最好的谷子”等,涉及人物有:将一生精力献给科学和祖国的黄克智,扎根乡村从教70年的严明友等。

精彩内容
 做儿科医生,除了要有医术,还要懂得更多”郑惠连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眼睁睁看着许多身边人,尤其是孩子,因为缺医少药而失去生命……”回忆往事,郑惠连眉头紧锁
,自家的3个姊妹兄弟幼时也因病去世。
从那时起,学医的念头,成了郑惠连心中不停燃烧的火苗……抱着这个信念,1944年,郑惠连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毕业后,她来到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工作,开启了儿科医生生涯。
“祖国号召广大青年支援西南,你愿意去重庆支援建设儿科医院吗?”1955年,一道选择题摆在了郑惠连面前:留下,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安心工作生活;西迁
,可以支援西南医疗体系建设,保障更多孩子的健康。
郑惠连没有犹豫:“1956年初,记得是大年初三,我来到了重庆。”刚到重庆时,郑惠连很不适应——听不懂的方言,不好走的坡坎路,以及饮食
习惯不同……“从两路口走到观音岩,要爬200多级台阶。”脚上磨起血泡,就脱了鞋光着脚继续走。这些她都不在乎,一心只想着儿童医院建设的事儿。
彼时的儿童医院尚是一
张白纸,怎么建?作为筹备组里唯一的医生,郑惠连想,虽然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但不能照搬,也远远不够”。为此,她拜访了当地各大医院的儿科。做调研、
问流程、学规则,从病床尺寸、医疗器械,到医生处方笺、护士体温单……郑惠连关心的,不仅是有关医疗的事务,医院的整体建设,郑惠连也仔细询问,生怕漏了一点半点。
半年后,重庆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开诊,病人涌进医院。作为医院唯一的主治医师,郑惠连忙得团团转。
“做儿科医生,除了要有医术,还要懂得更多。”虽然忙,郑惠连还是抽出时间,针对儿科创立了辅餐制、预诊制,儿童医院的制度规范逐步建立……“我们面对的是儿童,必须要高度负责”一次走在路上,不远处的墙角,蹲着一个瘦弱的小姑娘。郑惠连看到了,心里直犯嘀咕:“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呀?”看到小姑娘的父亲在旁边,郑惠连忙赶过去,进行了自我介绍,也说了自己心中的疑虑……这时,小姑娘的父亲一
下子抓住郑惠连的胳膊:“看了好多医生,都不知道是啥病,能帮帮我吗?”通过仔细检查,确定小姑娘是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多亏了及时治疗,小女孩逐渐康复,如今已长大成人,过上普通人的生活。
这个小姑娘,只是郑惠连治疗过的众多孩子中的一
个。时间长了,郑惠连想:“孩子的病,怎么都看不完。”“要把更多功夫下在预防阶段。”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儿童保健”的概念进入郑惠连的视野。当时,儿童保健在全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可借监的经验。郑惠连带领团队,组建了儿童保健教研室,这一干,又是几十年。
为了尽快填补儿童保健领域的空白,郑惠连阅读了大量医学书籍和文献,并从临床中逐渐积累经验。原卫生部(现国家卫健委)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儿童保健学》第一版,便是郑惠连牵头组织编辑的。
每次为儿童检查,她都把手搓热了再触诊,学生们也学着郑教授,手里常常揣个暖水袋;有的父母缺乏儿童保健常识,郑惠连比父母都着急,可一转头,又会耐心地给他们讲注意事项……“我们面对的是儿童,必须要高度负责,不仅要技术过硬,态度更要好。”在别人看来,儿童保健工作十分烦琐,怎么喂养,如何做好营养均衡,如何养成好的性格……可在郑惠连眼里,这是让孩子一辈子都受益的事,无论多么琐碎,都很值得。
“我愿意做一辈子快乐的行医者”年近花甲之时,郑惠连又有了新任务。
20世纪80年代,郑惠连先后4次率领团队出国考察
。英语过硬的她,每天晚上为中国学员“补课”,翻译当天的学习课程再分享给大家。社区儿保、伤残儿童管理、世界妇幼工作动态……回国后,郑惠连更加明确了儿童保健的研究方向,也推出了更多在业界有影响力的成果。
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