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味即道:中华饮食与文化探源
  • 味即道:中华饮食与文化探源
  • 味即道:中华饮食与文化探源
  • 味即道:中华饮食与文化探源
  • 味即道:中华饮食与文化探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味即道:中华饮食与文化探源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7.83 4.1折 68 全新

库存9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高成鸢|责编:廉勇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807684107

出版时间2023-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1837855

上书时间2024-07-12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高成鸢1936年生,山东威海人。天津图书馆研究馆员,天津文史馆资深馆员。
上世纪90年代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尚齿”传统研究,论证此为华夏文化的精神本源,被评价“有开拓之功”;继而探寻华夏文化的物质本源,埋头二十年追溯从肉食到“粒食”的歧路,研究中餐饭-菜和食-味、煮蒸原理等。曾获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终身成就奖”,兼任中国烹饪协会、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文化顾问。
著有《食?味?道:华人的饮食歧路与文化异彩》《我们的国家:饮食与文化》《华夏幽境辟蹊:中华文化史源头课题论集》等。在《中国哲学史》《文史哲》等学刊发表《“水火”范畴与中华文明论纲》等论文百余篇。

目录
前 言
第一部  食物逆境与中餐的由来
第一章 “得天独薄”的肉食时期
第一节 人之初与食之初
  上帝 vs 祖先:吃与文化
  为什么管洋人叫“禽兽”?
  “粒食者”,华人的正式自称
  牧牛阳关道,种粟独木桥
第二节 兽肉匮乏,渔压倒猎
   始祖伏羲:黄土高原→黄河泽国
  靠水吃水:“渔猎”与“舟车”
  猎神伏羲不识弓箭?
  “捕兽机”:分布全球,中国独无
第三节 史上被忽视的吃鸟阶段
  子曰:“鸟……”汉语中为何鸟在兽先
  捕鱼得鸟:从捕鱼篓到“天罗地网”
  “网开一面”与“鸿荒之世”
  八卦三画爻:稀泥上的鸟爪印
  神秘的“弋”:带线的箭射什么鸟?
第四节 龙、凤来自华夏先祖的肉食
  肉食短缺与“饕餮”神话
  “鱼龙(水蛇)混杂”:水怪臆造缘于食物
  凤=鹏=朋:无非大量鸟肉
  出身于鱼的龙为何飞上天?
  龙凤呈祥:部落联姻与中餐的二元格局
第二章 “曲径通幽”的粒食歧路
第一节 “坐吃山空”:生态毁坏与饥饿绝境
  洋人纳闷儿:饿死的伯夷何不打猎吃肉?
  “茹”草:为何从人退回到畜生?
  大熊猫、中国人,难兄难弟
  神农而非神医,尝草岂为觅药?
  “炎”帝焚山一把火, “尧”帝“烧”窑万年炉
  西方:近代仅一国闹过大饥荒
第二节 细小的草籽萌生伟大的文化
  “麦”=“来”:天赐瑞物,不期而来
  神农为何弃优取劣
  “纯农定居”: 行通绝路是歧路
  食物最细小,人口最庞大
  禾:谷穗下垂之象,文化恋根之由
第三节 畸形定居:繁生←→灾荒的恶性循环
  种族生存的“鱼子战略”
  文化定型的关键:对粪便转憎为爱
  饥“馑”:逃荒者尸体“填沟壑”
  “菜色”与“鬼火”
  猪、鸡:何以饿到极端反有肉吃?
  奇妙的循环:粮→“粪”→猪、
鸡→农家肥→粮
第三章 “饭”“菜”分野与“味”的启蒙
第一节 “生米做成熟饭”曾历经艰难
  远古只有石碓,秦汉引进石磨

内容摘要
民以食为天。几千年来,国人饮食旧习缘何而成?山珍海味在前,为何仍钟情于白米饭?为何爱自找麻烦嘬鸡爪鸭头?味是鼻子嗅的还是舌头尝的?菜为何又是蔬菜,又是荤食菜肴?周公一饭三吐哺,为何不吞下去?不懂咂汤便享受不到真味?口感、味道有何不同?中西餐为何有水火之别……中餐演进过程的漫长曲折,华人美食现象的光怪陆离,都是怎么形成的?作者针对食之“天问”达上百个,每问皆给出了自圆其说的解答。
本书跨文化、跨领域、跨体裁,将奇趣随笔与学术考据相结合,全新展示了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缤纷现象、历史脉络、独特内涵。

主编推荐
追溯中餐演进道理,透视饭菜烹调原理;辨明华人赏味机理,旁及民族文化心理

精彩内容
两个相反的苏东坡:饮食文化的两个层次河豚是有剧毒的,北宋时代江苏人才开始试着吃。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说:“吴人嗜河豚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大美食家苏东坡当算是吃河豚的先驱。同时代的笔记说,他“盛称河豚之美”;有人问“其味如何”,他回答说“值那一死”。那段记载的结论说:“由东坡之言,则可谓知味。”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
还是这个苏东坡,有时又像是“味盲”一个。宋朝又有笔记说,什么恶劣的吃食他都能痛快咽下。陆游记载说,东坡跟苏辙相遇于外地,两人在路旁的小饭摊儿上买汤面充饥,味道糟糕透了。苏辙放下筷子叹气,东坡却很快吞光,大笑着对苏辙说,你还想拿嘴嚼吗?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粗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看来他是囫囵吞下的。
苏东坡吃河豚是为了欣赏美味,跟营养毫无关系;苏东坡吞汤面是为了充饥,味道可以全不考虑。两种场合,判若两人。河豚经常危及性命,按照“营养保健”的价值标准,应当绝对否定,但吃河豚却属于“知味”的最高表现。比粗劣的汤面更糟的吃食,哪怕草根树皮,也会给快饿死的人提供一点儿宝贵的热量。“两个苏东坡”的典型故事,生动地表明,人的饮食行为有着高、低两个层次,哪个高哪个低,不言自明。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