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阅读中国诗歌·作品导读
  • 如何阅读中国诗歌·作品导读
  • 如何阅读中国诗歌·作品导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如何阅读中国诗歌·作品导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1.47 6.6折 78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美)蔡宗齐|责编:钟韵|总主编:(美)蔡宗齐//袁行霈|译者:鲁竹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5482

出版时间2023-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31783483

上书时间2024-07-12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蔡宗齐,美国汉学界著名学者。中山大学英文系本科及英美文学硕士,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比较文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中国古典文学博士,曾师从戴镏龄、 高友工。现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中国文学及比较文学教授,《中国文学与文化》(JournalofChineseLiteratureandCulture)、《棱镜:理论和现代中国文学》(Prism:TheoryandModernChineseLiterature)及香港岭南大学《岭南学报》主编。

目录
目录
绪论: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 / 蔡宗齐 1
先秦
第1章 四言诗:《诗经》/ 倪豪士(William H. Nienhauser Jr.)/ 15
第2章 骚体诗:楚辞 / 吴伏生 / 39
汉代
第3章 赋:汉大赋 / 康达维(David R. Knechtges)/ 63
第4章 汉乐府 / 苏瑞隆(Jui-lung Su)/ 80
第5章 古诗十九首 / 蔡宗齐 / 99
魏晋南北朝
第6章 五言诗:山水田园诗 / 田菱(Wendy Swartz)/ 121
第7章 五言诗:新主题 / 田晓菲 / 143
唐代
第8章 近体诗:五言律诗 / 蔡宗齐 / 165
第9章 近体诗:七言律诗 / 罗秉恕(Robert Ashmore)/ 192
第10章 近体诗:绝句 / 易彻理(Charles Egan)/ 212
第11章 古体诗:继承与变化 / 方葆珍(Paula Varsano)/ 241
第12章 唐代七言歌行 / 葛晓音 / 260
五代与宋
第13章 词:小令 / 钟梅嘉(Maija Bell Samei)/ 291
第14章 慢词 / 连心达 / 307
第15章 词:长调咏物词 / 林顺夫(Shuen-fu Lin)/ 327
第16章 宋代诗歌 / 艾朗诺(Ronald Egan)/ 346
元明清
第17章 元代散曲 / 连心达 / 367
第18章 明清诗歌 / 方秀洁(Grace S. Fong)/ 392
第19章 清代七绝 / 蒋寅 / 416
第20章 中国诗歌的节奏、韵律与意境 / 蔡宗齐 / 440
入声字表 / 465
本书作者简介 / 470

内容摘要
蔡宗齐、葛晓音、蒋寅、倪豪士、田晓菲、艾朗诺、易彻理等17位海内外古典文学专家共同打造的诗歌导读集。引入当代文本阅读与理论分析的方法,解读近200首从先秦至明清的中国经典诗歌,剖析诗歌作为情感表达的艺术结晶,如何在千百年间渗透在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之中。全书以文体为纲,分门别类解析中国诗歌体裁的发展历史;以审美为目,抉发探研影响中国诗歌嬗变的语言传统与审美方式。不仅提供看待传统诗歌的新视野,也让人获得美学愉悦与智识洞见,由此带领读者从中国诗歌的创世时代一路探索,走进中国文化的诗意天地。

精彩内容
诗歌的主要体裁和体式的演变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反映了民间口头传统与文人传统之间的持续互动,或用现代文学批评的说法,是口头性和书面性(oralityandliteracy)之间的持续互动。我们可以说出至少四种主要的口头性文学形式:汉代以前的诗骚、汉代的乐府、晚唐至北宋初年的词,以及元曲。很明显,这四种口头性文学的共同标志是,每一种新诗体都诞生于民间口头传统,随后获得文人诗人的青睐,并最终占据了文坛的中心位置。在每一种诗体初兴之际,文人诗人们都满腔热情地收集、保存和润饰民间歌谣,并在宫廷中或文人雅集时表演。与此同时,文人也不遗余力地在自己的创作中模仿这些歌谣,包括它们朴实无华的语言以及基于音乐的韵律。他们经常改编基于音乐的韵律或重构现有的语义节奏以贴合曲调,彼此竞胜,争妍斗奇。正是在这种深入全面与民间口头传统的交汇中,中国诗歌的五种主要体裁诞生了。
通常而言,中国诗歌体裁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人对口头传统进行模仿、吸收,并最终将其转化为纯文学传统。这种从口头性到书面性的稳步发展,其特点是口头表演的逐渐消失,民间主题的寓言化挪用,放弃简单的语言而采用优雅的措辞,以及过度使用典故等。如果我们追溯从汉乐府到晚唐律诗,或者从早期小令到后期咏物慢词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从口头性到书面性的内部共性(intra-generic)之轨迹。有趣的是,对文本性(措辞)和互文性(典故)的执着追求,往往标志着彻底的“文人化”体裁最后的辉煌,也预示着一种新的民间口头文学体裁的迅速崛起。宋词和元曲的兴盛正集中体现了这种从书面性回归口头性的转变。
我们可以把口头性和书面性视为中国诗歌创造力的对立而又互补的两极。二者之间这种持续的相互作用就像阴阳动态一样,口头性是可以一次又一次挖掘的创造力源泉,而书面性则将口头性的丰富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口头性和书面性的消长变化不是一种守旧的循环,而是动态的向前运动。鉴于口头性在革新中国诗歌传统中的关键作用,20世纪初,一些激进的文化改革鼓吹者转向民间口头文学—从《诗经》中的《风》到少数民族现存的口头传统—为他们的诗学革命寻找灵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265页)从初唐末期到盛唐,七言歌行朝着汰洗浮华、渐趋平实的方向发展,由繁复丽密转向精练疏宕。初唐歌行依靠大量意义相近的虚字句头勾连句意的特征到盛唐几乎消失。尽管顶针、排比、回文、复沓等重叠反复用字的句式仍时见于诗,但使用频率大大降低。基本句式已由偶句为主转向散句和偶句交替。随着句式趋向散句化,篇制也自然芟繁就简,长短合度。由尽情铺排、发挥无余转为节制收敛、含蓄凝练,像初唐七言歌行那样宏大的篇制在盛唐就较为少见了。所以盛唐歌行乐府虽不乏鲜明的音节,但已不再以悠扬宛转的声情见长,而以气势劲健跌宕取胜。形式的这种变化也与盛唐歌行的内容变化有关。抒写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及英雄失路的不平之气,成为盛唐歌行的重要主题。奔放的激情和豪壮的气概不宜以委婉柔和的声调表现,必然追求更适合于新的情感基调的天然合拍之音节。
(266页)与此同时,盛唐七言歌行和七言古诗的异同也逐渐显露。一方面,盛唐歌行的表现转为抒情的主体化,脱离了乐府以代言体为主的视角,渐与七古趋近。而且在表现功能和题材方面与七古有所混淆。另一方面,歌行仍保持着乐府一唱三叹的基本特征。只是歌行主要不依靠字法和句式的重叠反复,而转为情感或层意的复沓。而七古则以主线纵向贯穿全篇,即使有多次转折,也不追求层层渲染、反复咏叹的效果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