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聊(一种情绪的危险与恩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无聊(一种情绪的危险与恩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8.78 5.4折 35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加)彼得·图希|译者:肖丹

出版社电子工业

ISBN9787121232275

出版时间2014-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2925964

上书时间2024-07-07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无聊(一种情绪的危险与恩惠)》作者彼得·图希认为人们在日常经历的简单性无聊,比法国哲学家们提出的做作的厌世情绪重要得多。无聊的感觉让人苦恼,但它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图希成功地让无聊变得有趣。如何描述这种最不具魅力的情感,如何在研究它的同时而又不陷入沉闷呢?作者轻快地回顾了无聊的历史、意义和艺术表现,使读者根本无暇去无聊。

作者简介
彼得·图希,卡尔加里大学希腊和罗马研究院的教授。著有《忧郁,爱情和时间:古代文学中的自我边界》,现居于加拿大的卡尔加里。 

目录
1  让无聊适得其所
2  慢性无聊,它将长久地伴随你  
3  人类,动物和禁闭
4  浪费午间时间的疾病
5  无聊有历史吗?
6  回归无聊的漫漫长路  
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摘要
 《无聊(一种情绪的危险与恩惠)》是一本为“无聊”平反的书――无聊不应该是一种幼稚的情绪,更加不应该被人唾弃与厌恶。它是人生命中最常见的情绪之一,也又人类最具建设性的情绪,它的真实面目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能激发有聊与创新,这绝不是在说冷笑话。
彼得·图希对于“无聊”进行了饶有趣味的研究:什么是无聊?什么不是无聊?它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危害?他认为无聊暗藏在各类艺术、文学和影视作品之中,同时也潜伏在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和哲学之中。数世纪以来,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文化界,无聊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具有重大的价值。而蕴含在无聊背后的科学理论可以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精彩内容
 尽管,这段话说得极为夸张、肆意怠慢,但它的确抓住了这幅画的某些意味,也突出了画中对逃离厌倦情绪的渴望。即便是伍尔夫那些傲慢的用词,如“猪崽般的眼睛”“胖女人”“廉价的黄色衣柜”将矛头指向的是作者的势利,但“曰积月累的疲倦和不计其数的岁月”这句话的确让人不得不认同。无论那两个“厌倦”的受害者是谁,他们都会向往着逃离。这幅画提供了一些线索,暗示着他们的行动。
酒杯和香烟是那位旅馆老板的救赎。通过药物和给人安慰的酒精去遗忘,这成为了帮助人们避免无聊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对那位女士来说,看着那幅模糊的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一种逃离。有人怀疑那幅画展示的是一个外国景点,旅游也许可以缓解她那可怕的无聊——或许也是男人的无聊。背面墙上的半身雕塑像提供了另一途径逃离无聊:好色之徒戏弄地一瞥。
这三种治疗方法——药物麻痹、旅游、性——自古以来公认能引发无聊。无聊的产生可能是它们其中一个作祟,也可能是共同作用的结果。自我麻痹(老男人的办法)的确奏效,但其代价是什么?麻痹会渐渐失去自我感知,最终导致记忆退化:当你记不清一生中做了些什么时,你就不再是你自己了。这种代价就相当于死亡(其实是一种自杀)。对于情欲、异国、新事物(女人用的办法——最后两个可以归纳为“远走”)的追求是候补之选,但是,它们从未有效。一旦体验过新鲜事物(无论是情欲还是异国风情),都不可避免地又会陷入无聊。新鲜感与永恒不同,它无止境地消退着。
我最近对漫无目的的“远走高飞”这一无聊的治疗手段深有体会。你曾厌倦过假期吗?曾盼望着回家吗?8月底,我收到一张令人惊奇的明信片,一边印着与世隔绝的沙滩景色,另一边用寥寥数笔写着:“过了一个‘完美’假期,一直下雨,没带孩子去过沙滩,所以完成了一大堆工作。”我给一个勤于工作的同事看了,他名叫斯坦,是一名学者,从不休假,喜欢鼓吹“工作就是唯一的假日”。他扫了一眼,叹息藿说:“我明白你朋友的感受,假日原本就是如此无聊!”当你实在无法避免无聊的时候,也许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当无聊挥之不去或与某些在情感上十分重要的事情相关时,它就会减弱。如果发现一个老师、
一条马路或是一个晚餐聚会很无聊,你完全可以不再与之有瓜葛。但若突然发现你的整个人生或心中伴侣很无聊,那就没那么简单了。
这样的无聊令人费解,它的出现常常无迹可寻,令人始料未及,而叉几乎无药可救。有时称这样的无聊(我之前描述的)为“存在式”(existential)或“精神式”(spiritual)无聊,因为它似乎能影响到人的存在。作家和评论家一般认为,“存在式无聊”(existentialboredom)比“简单性无聊”更重要,因为他们受前者之苦居多。
肖恩’德斯蒙德·希利(SeanDesmondHeal)r)在他的《无聊,自我及文化》(Boredom,selfandculture)中表明,存在式无聊[他称之为极度无聊(chyperboredom)]引起了“个人意义的丢失”(theloss0fasenseofpersonalmeaning)。它会在精神上影响到一个人,使受害者心若止水,无欲无求
;它让人相信人生只是一场空而已;它甚至会令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价值灰心丧气进而引发绝食。这里所
说的是一种哲学层次的疾病。在很多方面,这是不同肤色的基督教徒所表现出的宗教焦虑的世俗变体。许多虔诚的基督徒常常会反躬自问:神的计划是什么?我要去哪里才能完成神的计划?在计划下如何生活?神想让我做什么?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答案若是模棱两可就会导致消极、绝望和抑郁,从而陷入“存在式无聊”。一个路德教会的成员对这种感觉做出如此解释:我们路德会教友直接与神相交,而并非与一些官僚化或祭司式的中间人相交。但那也代表着,我们路德会教友有职责以神之名积德行善。行善并非小事,有时候你简直不知道善是何物。这令人忧。忡忡,灰意懒。我们职责在身,并不希望圣母如天外救星一般出现。这很简单,但并不容易。我们命中注定要惴惴不安,忧深思远。 如果你不信奉上帝,这种感觉更会加剧。对于“我要去哪里才能完成神的计划”这样的问题,答案只能是残酷的“哪里都不能!”这个时候,你最好从英格玛.伯格曼(IngmarBergman)导演的电影里去寻找启发。
如果我提出以下问题,或许会冒犯到思想家、修道士和无神论者。恰如其分地总结“存在式无聊”、
哲学甚至宗教层次的疾病,其特点就是抑郁沮丧。抑郁沮丧也许只是轻微反应,但因抑郁而产生的长年累月的悲伤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存在式无聊”亦会如此。如果说“存在式无聊”和轻微的或慢性的抑郁有所区别,是否就在于“存在式无聊”已经是智能化的?我不想过分强调“存在式无聊”和抑郁之间的相似性。大卫·伦迪欠准确的评价——无聊是一个综
合的概念,融合了失望、放纵、沮丧、厌恶、冷漠、
无情及受压制等多种失常情绪——已给出最令人信服的答案。
帕特里夏·迈耶·史派克(PatriciaMeyez’Spacks)对18世纪和19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无聊做出了令人大开眼界的文学批评探讨。在名为《无聊:精神的文学史》(Boredom:TheLiteraryHistoryofaStateofMind)的著作中,她就人们对“存在式无聊”的一般理解及其在当今世界的表现做出如下总结:在20世纪,从小说(及诗歌)中产生的无聊环比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共识。
现代主义断定。存在一个孤立存在于世俗的、支离破碎的世界的主题,其特点是之中存在着已遗失的或岌岌可危的传统(无聊的典型情境)。无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参考,来界定是否人们有意义的工作和闲暇的快乐在文化和精神上遭受了剥夺。20世纪……P19-22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