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缘人偶记
  • 边缘人偶记
  • 边缘人偶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边缘人偶记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6.72 4.4折 3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国琦

出版社四川人民

ISBN9787220101830

出版时间2017-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3882462

上书时间2024-07-0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个人的人生经历往往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时代背景,《边缘人偶记》的每一部分都展现了作者徐国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与命运抗争的情况。
既是作者一生的精彩记录,也是与作者同时代人的人生写照。
他以顽强的精神战胜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厄运,实现了人生既定目标,最重要的是,在一个最广阔的天地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脚踩东西文化,手写国际文章。
著名历史学者讲述极具国际视野的书斋人生。
一个人的中国史及国际史。

作者简介
徐国琦,安徽枞阳人。南开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1991年赴美留学,1999年获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国际史”三部曲:《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和国际化》(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年英文版,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中文版):《奥林匹克之梦:中国与体育,1895—2008》(英文,哈佛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西线战场陌生客: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哈佛大学出版社21111年英文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中文版《一战中的华工》);目前正致力于“共享历史”三部曲的写作及研究:《中国人与美国人:一部共享的历史》(哈佛大学出版社2014年英文版,广西师大出版社拟出版中文版):《亚洲与大战:一段共有的历史》(该书系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约稿,已完稿,英文版应于2016年底出版):《关于中国:一个共享的历史》(仍在研究中)。

目录

自序
第一记  读书记
  不读书
  上大学
  到南开
  出国去
  博士论文
第二记  写书记
  第一本英文专著
  奥林匹克之梦
  “苦”与“力”
  中国人与美国人
  一本完全意外的书
第三记  教书记
  哈佛的“执教”生涯
  在美国正式执掌教鞭
  移师香港大学
第四记  师友记
  一代宗师入江昭
  国际政治学大家亨廷顿
  书生·侠客·出版商张建德
  诗人王玉华
第五记  人物记
  美国汉学界巨人费正清
  霍布斯鲍姆的时代及其宿命
  许地山与香港大学
第六记  边缘记
  我是谁?
  世界公民?
  永远的边缘人!
鸣谢

内容摘要
 《边缘人偶记》是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西方研究中国国际化历史的著名学者徐国琦先生的一本传记。作者从个人的不凡经历入手,通过个人读书、写书、教书等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文及人生风景线,揭示出1960年代迄今这个非凡时代中中国与世界的巨大变迁。并通过其个人人生和学术经历以及对世界和中国的独到观察
和研究,来展示中国与国际社会复杂多变的国际化历史历程。
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作者以个人的经历、阅历、人生感悟为经,揭示周围世界之纬。经天纬地,用个性化的笔触,展示一位受中西文化深层熏陶下的国际学人的文化人生、炎凉世态、及在浮华世界下的“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之心无旁骛的平静书斋生活,和处处溢于言表的甘于寂寞的边缘人心态的心路历程。相信读者阅读这本小书后,不仅能激起奋发向上的意志,并能读出异样的中国与世界。

精彩内容
 在美国正式执掌教鞭前面提到,我到哈佛读书时,哈佛历史系平均拿博士学位的时间至少10年,我于1991年春报到上课,到1999年春天毕业,才“八年抗战”而已。我还长时间在哈佛的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做研究生级别的研究员,并且有自己的办公室。我自1994年开始为哈佛几位大师级教授做助教,可谓财源滚滚,加之以学生身份享受哈佛世界一流图书馆及讲座,我当时真的是乐不思蜀,毫无必须马上毕业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我从这些真正的大师身上取得不少真经,学到不少教学方法和技巧,这对日后我在美国以教书谋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帮助。只是因为怕自己的孩子觉得爸爸在哈佛念了两个世纪的书才毕业,觉得很不光彩,我才赶在1999年毕业,总不能等到21世纪开头才毕业吧。所以我终于在跨入21世纪前的1999年告别了哈佛的学生生
涯。
要毕业,就要找工作。为老马做了好几年助教,我不仅把他当成我“mentor”,更当成我的朋友,当成能真诚指点迷津的“诤友”,所以我当然找老马问前程。老马说,你有三个选择:做学问,赚钱,还是要呼风唤雨做官。做学问,老实待在美国;要赚钱,到香港教书,因为香港的薪水高;要想吆三喝四,回中国,在那里有做官的可能。老马之识途,由此可见
一斑。得到老马的“三句箴言”后,我坚定了在美国教书的信心,决定在美国“教书育人”。
1999年我找工作时,整个美国就业市场环境不好,历史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多人找不到事做,若有学校要人,也经常是两三百个人竞争一个位置。入江昭教授在其学术自传《我与历史有个约会》中,也提到他的一位优秀的芝加哥大学博士生毕业后很长时间未能找到教授工作,不得已开了整整一年出租车维持生计。身为外国学生,我还面临签证问题,连开出租车的机会都不可能有。在美国找大学历史方面的教职有几个步骤,其一是看哪儿聘人,然后送求职信和简历,说明自己是这一职位最合适的人,以及为什么对这个工作有兴趣。美国历史学会每年1月初开年会,如果用人单位对你感兴趣,通常会邀请候选人到这个年会上进行“年会面试”,一次可能面试七八个人。然后再选两到三个人进入校园面试,即到学校去面试。在学校面试一般是要试讲的,求职者会有一次试讲并同学校和系里的负责人见面。
记得我“八年抗战”终于获得哈佛博士学位后,为了找工作,我同时申请了美国史及中国史方面的教职。因为我在哈佛的正式专业为美国史,博士资格考试的四个专业又分别包括美国史(梅教授主考),美国史/国际史(入江昭主考),中国近代史(柯伟林主考)和中国古代史(包弼德主考)。我的博士论文的三位指导老师中有两位为美国史专家,即入江昭先生及梅教授。第三位是哈佛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柯伟林教授。博士论文是关于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兼顾中美关系历史,因此我毕业找工作时就打算在这两个行当都碰碰运气。当时由于美国史专业职位僧多粥少,要人学校少且大多处于偏僻地方,竞争尤其激烈。
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时常听说一个美国史的教职,会有多至几百人竞争。我工作后参加了我所在学院的美国史教职的遴选委员会,也发现我们一个美国史教职的助理教授位置,竟然吸引了300多份求职信,其中不少是极其优秀的学者。现在想来,我在1999年申请美国史位置的求职申请大多泥牛入海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
幸运的是,一些大学对我受过美国史及中国史两个学科双重训练的背景似乎很感兴趣,另外我好像还会教书,因此垂青于我,很快给我寄来了聘书。我比较各校的条件后,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两个学校。一是当时加拿大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声誉极佳的皇后大学(Queen'sUniversity)。其在1999年加拿大著名杂志Maclean's上的排名好像是第一,超过了多伦多大学。皇后大学聘任教师可谓严格。记得我去面试时,全系20多位教授围成一圈,每个人都带着提前商量和准备好的问题,将我围坐在中间进行面试。因有两位教授在国外不能出席,我的面试还要录音,以备他们查考。由于我的表现不错,加上给我工作的其他几个学校一直催我早日定夺,Queen'sUniversity便以最快速度做出决定,正式聘任我为tenure-track助理教授,并愿意提供50万加元为学校图书馆购置我想要的图书。我感兴趣的另一所学校是位于密歇根州的著名文理学院KalamazooCollege。该校是以永久性讲座头衔聘我的,而且我是该讲座的第一个座主。
P138-14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