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教育心理学
  • 儿童教育心理学
  • 儿童教育心理学
  • 儿童教育心理学
  • 儿童教育心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儿童教育心理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7.69 3.7折 48 全新

库存5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出版社湖南文艺

ISBN9787572601590

出版时间2021-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1189560

上书时间2024-07-02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总序:下一个十年,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学?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把时间拉回到上一个十年。尽管在二○○八年汶川地震之后,越来越多的人高喊“心理学的春天来了!”,但多年以后,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一座大山横亘在心理学人面前:大众普遍对心理学缺乏认知,或对心理学存在太多的偏见。 
十年前,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心理学是什么,少数人虽然接触过心理学,但了解的往往是被妖魔化、病耻化的心理学。为此,我在很多大会上呼吁: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需要表达者! 
我们需要面向更多的人,在更多的场合去表达什么是心理学,让大众看见心理学,走进心理学。 
幸运的是,近年来中国正在经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新媒体的兴起,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在传统媒体时代,一起社会事件从发酵到尽人皆知,可能需要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让信息抵达受众的时间大大缩短,一起事件引爆全网可能只需要一天,甚至几个小时。 
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也为心理学的普及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让大众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去接触并了解心理学。许多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和知识也能够以碎片化的方式触达大众。比如“原生家庭”“延迟满足”等,这些以前只有在专业场合才会听到的概念,慢慢被大众所熟知和讨论。 
我特别感谢这些新事物的涌现,因为它们在大众和心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但与此同时,我也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越是与大众的痛苦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越是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过去几年,“童年决定论”“父母皆祸害”等观点不断出现。这些观点让心理学有被归于宿命论的倾向。我身边有些朋友,他们接触心理学,并用心理学为他们不幸的人生寻找注脚,甚至会基于一些碎片化、鸡汤化的心理学知识,快速地对号入座,给自己贴上一些标签,然后心安理得地逃避,抱怨他人,抱怨过去,找到问题却不解决问题,让生活止步不前。 
心理学并没有让这些朋友产生积极的改变,而是让他们从一种不幸的人生,不知不觉地滑向了另一种不幸的人生。 
这就给心理学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需要把什么样的心理学带给大众? 
带着这样的思考,壹心理决定与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一套适合大众阅读的心理学丛书。我们将重新翻译一些改变人类历史的心理学著作,尝试构建一条系统的、可靠的、高水准的心理学学习路径。 
这也是壹心理首次监制出品图书。我们邀请多位心理学专家成立了图书编审小组,从译文到专业术语,精译精审,力求做到专业和严谨。 
这次合作出版的套书来自对我本人影响巨大的一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我相信很多人曾读过他的作品《自卑与超越》。阿德勒不是一个只懂理论的心理学家,他用早年的生活演绎了什么是自卑,用成年后的生活演绎了如何超越自卑:一个身体存在缺陷的男孩,一步步成为他那个时代极负盛名的心理学家之一。 
我们一共翻译了阿德勒的四部作品:《自卑与超越》《洞察人性》《儿童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值得一提的是,《个体心理学》是首次在国内出版简体中文版,因为其英文版的出版时间距今十分久远(近一百年),语言相对晦涩,翻译难度大,壹心理的专家团队和三位译者前前后后对译稿进行了十几遍修改。为了让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我们对心理学的专业术语和较难理解的内容做了注释,并对译稿做了适当的删节。 
读完阿德勒的书籍,你也许会对心理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心理学不只能帮我们找到内心问题的成因,更重要的是能帮我们找到解决内心问题的方法。当我们用心理学知识追溯内心问题,发现一些早期创伤时,我们不必在早期创伤里反刍。阿德勒告诉我们,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我们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为经历赋予的意义。 所以,我们只须看见过往,而无须与过往纠缠。 
也许你经历过不幸,但你依然可以重新选择。你的人生不是由别人决定的,而是由你自己选择的。阿德勒的学说绝不是让你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受害者,而是鼓励你成为掌控自己人生的创造者。 
如果你正在遭遇人生挫折,想做出改变,不妨翻开这几本书,从中获取力量。同时,也请你记住,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都不要轻易选择容易走的那条路。 

世界和我爱着你! 
黄伟强写于壹心理银河系总部二○二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商品简介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阿德勒作品中仅有的一部家教类著作,是让万千父母和教师受益终身的养育经典。阿德勒认为,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孩子。本书指出儿童出于各种原因会有自卑感,需要父母和教师的支持与引导,从而养成自信、独立、勇敢、合作等健全的人格。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出发,解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如害羞、说谎、尿床、打架、口吃等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和教师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给予正向的关注,消除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帮助他们更有勇气面对人生的挑战,从而获得更大成就。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在现代心理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20世纪知名心理学家。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提出了“自卑与补偿”“创造性自我”“追求优越”等观点。他认为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个体心理学》《洞察人性》《儿童教育心理学》等。

目录
总序:下一个十年,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学? 第 1 章 写在前面的话 认识儿童 儿童的社会情感需求 第 2章 人格的统一性 儿童的人格统一性 行为模式 第 3章 追求优越及其教育意义 自卑与超越 身体的平衡感 学校教育 第4 章 正确引导儿童追求优越 积极正向的标准 懒惰的孩子 矫枉过正的恶果 第5 章 儿童的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的恶性循环 恶意嘲弄会加剧孩子的怯懦 自卑的表现形式 第6 章 避免儿童产生自卑情结 儿童对外在环境的评价 社交中儿童的心理状态 第7 章 社会情感及其发展的阻碍 儿童对社会情感的心理需求 社会情感会影响儿童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家庭环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第8 章 儿童在家庭中的位置:情境和补偿心理 儿童的自我定位 儿童行为与内心的背离 理想化的思维方式 第9 章 作为儿童准备性测试的新情境 儿童的对抗行为 对新环境是否适应 性别不平等带来的伤害 第10 章 儿童在学校中的表现 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 智力测试 适当的竞争 遗传会影响孩子成绩的好坏吗 学生留级与跳级现象 男女同校 关注儿童的心理 第11 章 外界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影响 儿童应该读什么样的书 第12 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青春期——成长关键期 正确的性教育 第13 章 教育的失误 了解孩子的压力 重建孩子的人格系统 第14 章 对父母的教育 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 更新教育理念 附录1 个体心理问卷 附录2 五个实例分析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案例四 案例五

内容摘要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阿德勒作品中仅有的一部家教类著作,是让万千父母和教师受益终身的养育经典。阿德勒认为,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孩子。本书指出儿童出于各种原因会有自卑感,需要父母和教师的支持与引导,从而养成自信、独立、勇敢、合作等健全的人格。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出发,解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如害羞、说谎、尿床、打架、口吃等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和教师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给予正向的关注,消除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帮助他们更有勇气面对人生的挑战,从而获得更大成就。

主编推荐

◆ 享誉百年的心理学经典,与弗洛伊德、荣格齐名的20世纪知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作品中仅有的一部家教类著作 
◆ 万千父母和教师都在读的儿童教育经典,破解儿童各成长阶段的心理行为密码 
◆ 阿德勒认为,世界上没有问题儿童,只有缺少正确引导的孩子 
◆ 2500万心理学爱好者平台壹心理监制,丛书译者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并特邀心理学专家团审读,保障图书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 超强推荐阵容:岳晓东、朱建军、曾奇峰、张沛超等心理大咖联袂推荐;知名主持人陈鲁豫诚挚推荐 
◆ 译文简洁流畅,契合年轻人阅读习惯;封面设计,简洁大方的创意插画兼具心理寓意,是心理学爱好者的动心之选 
◆ 精选国外专业出版社版本——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Taylor & Francis Group),并得到其高级出版人凯特·哈维斯的诚挚推荐 
◆ 想学习阿德勒心理学,请认准壹心理监制的这套!不可错过的心理学入门好书!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儿童的心理生活特别奇妙,无论对它的哪一方面进行研究,都会让人深深着迷。其中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先了解其整体的生活画卷。儿童的所有行为都会展现他们的整体人格,如果对隐藏其中的背景信息没有了解,就很难理解这些行为,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人格统一性的发展是把人的行动和表现协调成一个单一模式的过程。这种发展始于童年时期。社会生活的要求迫使一个孩子以统一的方式进行回应,这种回应不仅构成了他的性格,也使他的所有行为个性化,从而区别于其他孩子。 很多心理学学派忽视了人格的统一性,即使没有完全忽视,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这些心理学理论和精神病学的实践中,人们常常会单独挑选出一个特殊的姿势或者表情来进行讨论,仿佛它们是独立存在的。有时,人们会把这些姿势或者表情称为一种情结,认为它们能够与个体的其他活动分离开来。这就像是从一段完整的旋律中挑出一个音符,并在不考虑其他音符的情况下,试图理解这个音符的意义。这种做法显然并不恰当,却又广泛存在。 个体心理学认为自己有义务站出来反对这些不恰当的做法。如果这种广泛存在的错误做法用于儿童教育,会产生更恶劣的后果。这在关于儿童惩罚的理论中更加突出。在一般情况下,当儿童做了会导致惩罚的事情时会发生什么?通常人们会通过脑海中的整体印象来评价儿童,并对其进行惩罚,但这种惩罚往往弊大于利。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孩子总是犯同一种错误,老师或家长就可能会对他形成偏见,认为他屡教不改。但是,如果他大部分时间都表现得很好,人们就会因为对他的整体好感而对他犯下的错误从宽处理。在这两种情况中,人们都没有认清问题的本质,即没有基于儿童的人格统一性对其所犯的错误进行理解。这和脱离整段旋律来理解某个音符的意义类似。 如果我们问一个孩子他为什么懒惰,我们基本不可能从他口中得到我们想知道的根本原因;同样,我们也不能指望他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会撒谎。苏格拉底以洞悉人性著称,几千年来,他的名言时刻在我们耳边回响:“认识自己是多么困难!”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回答这么复杂的问题呢?即使是心理学家,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也是勉为其难。只有找到理解一个孩子整个人格的方法,我们才能理解他的具体行为所表现出的意义。这个方法并不是描述他的所作所为,而是要理解他在面临任务时的态度。 下面这个案例将会阐释了解儿童整体生活背景的重要性。 案例的主人公是个十三岁的男孩,五年前他有了一个小妹妹。在妹妹出生前,周围的人都很喜欢他,会满足他的所有愿望。他的母亲很宠爱他,对他百依百顺。他的父亲是军官,经常不在家,所以他自然而然跟母亲更亲近一些。母亲是个聪明善良的人,哪怕他既爱依赖人,又固执不已,也会尽量满足他所有心血来潮的需求。不过,尽管如此,母亲还是因为他的无礼行为和威胁性的动作而生气了。因此,家里开始出现紧张的氛围,主要表现在他不停地对母亲颐指气使,将她使唤来使唤去,甚至还时常捉弄她。简而言之,他总是随时随地以各种无礼的方式来惹人注意。 虽然男孩的行为很讨厌,但是鉴于他没有其他恶劣的表现,母亲对他还是采取宽容的态度,依然帮他整理衣物,辅导功课。由此,他确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母亲都会为他解决。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受过良好教育。在八岁以前,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但是,就在他八岁那一年,他身上发生了重大改变,让父母不再能够容忍。他开始自暴自弃,漫不经心、懒散拖沓地度日。只要母亲稍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扯她的头发、捏她的耳朵或者掰她的手指,让她不得安宁。他拒绝改正自己的行为,随着妹妹逐渐长大,他越来越固守自己的行为模式。妹妹很快就成了他戏弄的对象。虽然他没有过分到做出伤害妹妹的举动,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明显表现出他对妹妹的嫉妒。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