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团经济——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式现代企业集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集团经济——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式现代企业集团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46.43 6.0折 78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绍凯

出版社企业管理

ISBN9787516428542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31818098

上书时间2024-07-01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绍凯和君咨询副总经理、资深合伙人和君集团战略与集团管控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兼任多个地方国资委外部董事,多家大型企业集团战投委员会专家委员、考核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常年战略与管控顾问。已为数百家中央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提供战略与管控咨询。担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重点高校EMBA总裁班及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客座讲师。
出版专著《大转型——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企业进化之道》《百年——如何建立一个伟大并长盛不衰的公司》《系统层面战略——重写战略管理》等

目录
第一章  (企业)集团经济的崛起
一、中国企业正批量进入巨型化时代
二、“企业集团竞争的国家化”与“国家竞争的企业集团化”
三、中国式集团经济的一个重要命题:国资国企改革
四、大型企业集团的垄断行为必然带来社会福祉的损害吗

第二章  何为“集团经济”
一、企业仅仅是个“微观经济质点”吗
二、我们该如何定义集团经济
三、新的基本假设
四、“效率与公平”问题的新挑战

第三章  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与集团经济的外部性
一、发展经济学中的中国样本
二、如何改革市场与政府的界面和关系
三、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地区竞争优势
四、让企业集团成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主导力量之一

第四章  集团经济模式与集团战略发展的底层逻辑
一、什么样的“硬核”规律在决定企业的存亡兴衰
二、从单体到集团,企业的扩张有边界吗
三、什么在驱动集团经济的运转
四、持续进化,穿越周期

第五章  集团组织管控体系是对集团经济的适配与反塑
一、中观视角下重新认识集团组织
二、母公司的定位与价值
三、集团管控模式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中国经济体制框架中的主要结构性矛盾聚焦于“中观维度”,即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传导环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下,应该立足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构建一种具有“中观经济”特征的新经济形态——(企业)集团经济。本书首先探讨了发展集团经济迫切的现实意义,然后阐述了集团经济的定义与内涵、基本假设等问题,接着重点讨论了集团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即集团经济与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融合互动关系,最后分别从集团战略和集团组织体系两个层面展开对集团经济内部性问题的分析和阐释。

精彩内容
第四章集团经济模式与集团战略发展的底层逻辑二、从单体到集团,企业的扩张有边界吗1.从亚马逊看企业扩张边界亚马逊从1995年的一个线上小书城起步,发展至今,企业帝国版图覆盖了除南极洲之外的六大洲,市值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级规模,富可敌国。
亚马逊所控制的商业帝国俨然已经成了一个准国家性质的“经济体”。亚马逊的政治影响力不仅仅来源于其庞大的商业规模,更在于其强大的经济权力!
杰夫?贝佐斯对于亚马逊的定位是打造成一个能够给所有人、一切事物提供后勤支持的基础设施:“每件商品通过亚马逊流通的时候,亚马逊都可以‘收税’。比如说,一个商品在亚马逊的仓库里等待出售,商家得给亚马逊交‘租金’。如果商家想在亚马逊的网页上有更好的点击率,他们要付钱买广告位。商品卖出去了,亚马逊还得拿走一定比例的销售额。每件商品、每个流程,亚马逊都有可能获取一部分收入。有的人可能觉得对于商家来说,上亚马逊并不是唯一选择。若亚马逊的合作条款不合理,还可以选择别的平台。但实际情况是,亚马逊有各种手段可以施加压力。比如说,如果合作的商家拒绝接受新的条款,亚马逊可以把商家的物流延迟,让消费者拿到产品的速度变慢,或者改动代码,让用户在搜索该商家的产品时,搜到竞争对手的类似产品。”可见,亚马逊早已突破经营一种业务或搭建一个平台的格局,而是在治理一个经济生态系统,或者说是一个叫作亚马逊的经济体。在“亚马逊经济体”中,不仅仅有基本的商业活动和管理活动,还充斥着大量的经济行为乃至政治行为。为了维持对“亚马逊经济体”的统治,杰夫?贝佐斯娴熟地运用着各种统治式的手段,推动其经济边疆的不断扩张。
虽然亚马逊对其经济体内部的统治是严格冷酷、恩威并重的,但却获得了民众和政府的高度信任,由此为自身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
2018年,乔治城大学做过一个民意调查,请普通人来评价20家政府、商业、学术机构的信任程度。调查结果发现,人们对亚马逊的信任程度几乎超出了其他机构,包括美国国会、FBI,甚至是美国的大学。
亚马逊不仅受到公众的信任,而且和政府合作紧密,这都给亚马逊提供了政治影响力。杰夫?贝佐斯的商业帝国对于美国社会的隐形影响力也许已经超出了不少美国的政府机构——这将进一步反过来支撑其经济权力的提升和放大……如果把“500强榜单”作为一个样本库,虽然每年都有新晋或落榜的企业,但总体来说,无论从营收、资产还是利润,亚马逊的规模都在持续增长。如果从企业的个体实践来看,亚马逊的案例也并不孤单——无论国内的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小米、海尔,还是国外的谷歌、Meta(Facebook)、苹果。
我们不禁要问:企业的扩张有边界吗?
2.理论骨感,现实丰满在理论界,西方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对“企业边界扩张”的研究几乎从企业诞生时就开始了,最早可追溯至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的分工学说:企业存在的经济学意义是通过分工协作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效率提升了,就是在内涵上扩大。新古典经济学派奠基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进一步从技术角度定义企业边界,将企业视为一组技术上的生产函数。循此逻辑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与学说,解释了企业横向进行规模扩张的动因(规模经济)。
在横向规模扩张阶段,企业可能伴随一定程度的多区域、多产品、多品牌特征,甚至组织结构上开始呈现事业部或分、子公司的划分,但考虑到其资源资产、管理体系和知识经验等的同一性,在组织性质上还保持着单体企业的特征,或者处于从单体企业向典型集团型企业演变的过渡态。
再后来,1937年,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罗纳德?哈里科斯发表了那篇石破天惊的论文《企业的性质》,开创性地提出以“交易费用”作为“抓手”来研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企业存在的意义,以及决定企业边界的因素。随着奥利弗?E?威廉姆森、张五常、杨小凯等经济学家的深化和改进,相关理论日趋完备,并较好解释了企业集团沿产业链进行纵向扩张的动力和边界问题。
在现实的战略决策中,企业集团决心向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扩张(投资、并购、联盟)的过程中,“交易费用”自然是其决策的重要依据,但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通过将产业链上、下游相关环节“内部化”,以实现企业自身在战略性业务或产品上的规模优势,以及据此形成的市场竞争力。
这一阶段,企业的集团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但总体呈现的结构特征为1家核心企业通过产权或长期契约链接N家产业链相关企业所形成的联合体;此时往往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总部,而主要依靠核心企业实施“长姐代母”式管控。
随着企业在某一类业务或产品领域巩固了一定优势之后,多元化的扩张冲动随之而来;“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的理论解释了这一阶段企业边界扩张的经济学动因。
20世纪80年代,泰西、保扎尔、威灵,以及钱德勒等学者提出“范围经济”的概念,解释了企业集团多元化扩张的行为逻辑。范围经济理论研究企业生产或经营的范围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多元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性。
这时,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模式和结构演变也进一步深化化。从组织架构上,开始追求范围经济优势的企业集团通常开始蜕变出一个相对脱离具体业务经营的专司战略投资、资源配置、协同赋能和跨层级管控的管理总部。
若从某个静态时点来看,一家企业集团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故战略决策的要点在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之间的平衡,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然而,如果以动态的视角来看,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也会发生变化,那么企业集团的战略决策需要更加关注自身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阶段性侧重和跨周期互促与转化。
诸多流派的理论和观点由此形成,例如资源基础论学派、核心能力学派、动态竞争学派等,力图解释日趋丰富的商业实践和企业行为。
然而有趣的是,正当经济学家们兴致勃勃地论证哪里才是企业扩张的最优边界时,企业家们却并不是这么想的。
甚至说,对于拥有雄心的企业家而言,似乎不太乐意讨论所谓的“企业边界”问题。我们看到当今企业巨头的规模虽已经“巨可敌国”,但它们依然努力地希望保持持续的增长;虽然它们有时在遭遇内、外部危机时会被迫采取阶段性收缩,但从其主观意志上却从未言败,或从未甘愿接受其可能遇到了扩张边界的“事实”。换言之,所谓“企业抵达了其扩张的边界”的理论推演在现实中常常被无视,企业集团的宿命往往是要么持续扩张,要么“死”,似乎极少会出现企业集团扩张到某个静态的边界后便维持一种持续的均衡态(事实上,所谓“均衡态”可能并不存在,抑或极不稳定,不断涌入的竞争对手和颠覆性的外部力量会逼迫企业不进则退);相反,选择维持某一安全规模过“小日子”的企业往往被诟病为不思进取或缺乏勇往直前的企业家精神。
我观察到,在真实场景下的企业决策过程中,是鲜见其真正运用前述理论进行指导并做出所谓“最优”决策的。一方面是因为复杂环境使得企业家只能做到“有限理性”,另一方面是企业家在决策时还常常依赖无法言明的直觉和感性。
与自然科学通常以理论指导实践不同,人文社会科学常常是实践牵引理论。与自然科学往往追求“唯一解”不同,经济学、管理学由于“人”这一最大的变量,往往会并行存在“多元解”,由于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甚至不同“解”之间还会存在矛盾和互斥。
然而,有一个趋势是较为明确的:对于本书所重点研究的集团型企业而言,其发展已逐渐超出仅仅作为一个“资源配置的效率系统”的范畴,已超越如单细胞生物般对市场压力的应激性反应阶段,开始进化为一个内部构造越来越复杂,且具有强烈主观意识及某种坚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目标系统”。对于这类企业,所谓的“边界”问题几乎不会成为它们的发展选项。增长,更确切地说是“进化式的增长”才是它们乐于探讨的永恒话题。
在强大不竭的扩张欲望下,关于企业边界的探讨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其营收、资产、利润等经济指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市场竞争层面,其疆域和竞争手段已经扩展至产业和社会。尤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力量,它们甚至力图在自己的“帝国”内建立“游戏规则”,从亚马逊、谷歌、苹果等公司的发展实践中可见一斑。
3.“平台经济”崛起正当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们还在孜孜不倦地完善传统经济学理论“大厦”的时候(更准确地说,已演变为经济学理论的“丛林”),随着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又一股脑地扎入了万物互联时代。
如果说早期电子商务阶段的经济规律还大体延续了大工业时代的总体特征,那么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最近兴起的元宇宙大幕的徐徐拉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企业功能与形态正在发生革命性的新变化。
其中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平台经济”的崛起。这对于人类经济和商业活动的颠覆式影响无异于一次新的“大航海时代”,旧式企业帝国的疆界被瓦解,它们被迫衰亡或痛苦转型,同时具有互联网基因和平台优势的新式企业帝国正不断迅速崛起。
运用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学理论框架较难完美解释“亚马逊们”的特征与实践,因为这些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具有全新的运行逻辑和经济特征,即所谓的“平台经济”。目前关于平台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还并不成熟,尚未形成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主干理论,甚至各派经济学者的观点还存在重大分歧。
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我认为:平台(Platform)是一种由互联网相关技术支撑、由数据和算法与算力驱动、打通虚拟与现实世界并最终以促成双方或多方用户完成更高效匹配交易的全新市场。
“平台”既拥有比传统市场更高的交易效率、更低的边际交易成本、更强的规模经济(近乎为零的边际链接成本)和范围经济(近乎无半径的沟通链路)特征,同时又随着基于数据的算法和算力的几何级数提升,将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交易行为的预判和协调,传统市场里所谓“看不见的手”愈发变得可视与可控,这也为平台控制者实施所谓的“新计划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可能性。
平台经济学(PlatformEconomics)是以广泛存在的平台为研究对象,以契约理论、网络外部性理论、双边市场理论、博弈论等为理论基础,以发现平台产业的自身规律和推动平台产业健康、健全发展为主要目标。
徐晋、张祥建等学者认为:平台经济学就是研究平台之间的竞争与垄断情况,强调市场结构的作用,通过交易成本和合约理论,分析不同类型平台的发展模式与竞争机制,一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的新经济学科。
从演化趋势来看,平台经济正在从传统零售业企业转型驱动的早期电子商务阶段,跃迁为由互联网公司操控的基于数字经济和智能算法为特征的全新商业模式,未来将进化为由数字技术支撑的、全体产消者共建的、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元宇宙”虚拟世界。截至目前,人们还无法完全预测“元宇宙”究竟会演化为何等模样,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一全新的人类进化纪元正在徐徐拉开巨幕。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