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全译本无障碍阅读名家名译版)(精)
  • 母亲(全译本无障碍阅读名家名译版)(精)
  • 母亲(全译本无障碍阅读名家名译版)(精)
  • 母亲(全译本无障碍阅读名家名译版)(精)
  • 母亲(全译本无障碍阅读名家名译版)(精)
  • 母亲(全译本无障碍阅读名家名译版)(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母亲(全译本无障碍阅读名家名译版)(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0.71 2.3折 46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马克西姆·高尔基|译者:姚锦镕

出版社旅游教育

ISBN9787563738342

出版时间2018-09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46元

货号30319499

上书时间2024-06-3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苏)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生于1868年3月16日,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伟大的代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政治活动家、诗人。他是苏联下诺夫哥罗德人,俄罗斯族。1892年用笔名高尔基·马克西姆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和童话诗《少女与死神》,从此专心从事写作。1895年到1908年是高尔基思想和创作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其间创作了《伊则吉尔的老婆子》《鹰之歌》《海燕》等作品。1909年到1936年作为高尔基思想和创作的第三个阶段,写了许多重要作品:《夏天》《马特维·克日米亚金的一生》《俄罗斯童话》以及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1936年6月18日逝世。
姚锦镕长期在浙江大学从事英俄语教学、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工作。主要译作有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狄更斯的《远大前程》《雾都孤儿》《巴纳比·拉奇》,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王子与贫儿》,蒙哥马利的《绿山墙的安妮》等。

目录
第一部001
第二部195

内容摘要
《母亲》小说的主人公母亲本是一个胆小、柔弱、温顺的传统妇女,但是在从事革命事业的儿子巴维尔和他的同志安德烈的影响下,她变成了一个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勇敢不屈、正义凛然的大无畏精神。

精彩内容

城郊工人区的上空,烟雾弥漫,油气刺鼻。每天,工厂的汽笛颤抖着吼叫起来,工人们听到这声声呼唤,疲惫的筋骨还没有从睡梦中完全恢复过来,个个便像受惊的蟑螂,从简陋低矮的灰色房子里出来,阴沉着脸,到了街上。晨曦朦胧,寒气扑面,他们沿着沙泥的道路,朝着工厂中那一座座高大的鸟笼般的石头房子走去。工厂正瞪着几十只油腻腻的四方形眼睛,把泥泞的道路照得通亮,摆出一副冷漠而自信的脸孔等着他们到来。脚下的泥泞发出扑哧扑哧声,时不时响起嘶哑而梦呓般的说话声,空气被粗野狠毒的叫骂声撕碎了,扑面而来的是另一种声响——机器笨重的轰隆声和蒸汽的怒吼声。黑黢黢的烟囱,活像一根粗壮的棍棒高高地耸立在城郊的上空,显得阴森而威严。傍晚,太阳西下的时候,它血红的余光落在家家窗玻璃上,有气无力地闪烁着。工厂从它石头的胸腔里把人们吐出来,像是扔出废渣。他们又来到街上,面孔被煤烟熏得乌黑,嘴里露出饥饿的牙齿,空气顿时散发出阵阵机油味。这时候,他们说起话来显得有点儿兴奋,甚至是喜悦——一天的劳役终于终结,好回家吃饭和歇息了。工厂吞噬了人们整整一天时光,机器也从人们的骨髓里榨取了自己所需要的力量。一整天的光阴就这样从生命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又向自己的坟墓走近了一步。但是,他们眼见就能在烟雾腾腾的小酒铺里享受片刻喘息和欢乐,无不欢天喜地。每逢节假日,他们睡到上午十点钟左右,而那些老成持重、有家室的人便换上最好的衣衫赶着去做弥撒,顺便把对宗教漠不关心的年轻人痛骂一顿。从教堂回来后,吃过馅饼,又躺下睡觉——直睡到傍晚。成年累月积下的劳累害得他们丧失了食欲,为此,他们大量饮酒,让烈性的伏特加刺激他们的肠胃。入夜后,他们懒洋洋地在街上游荡。即使天不下雨,也有人穿上套鞋,天气晴朗时也随身带上雨伞。见面时,他们的话题离不开工厂和机器,总要把工头和机器痛骂一顿——他们的所思所想始终与自己干的活儿有关。在这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日子里,麻木而疲惫的脑子很难迸发出思想火花。回到家里就跟老婆吵闹,常常拳脚相加。年轻人则下酒馆,或者在各家聚会,他们拉起手风琴,唱着下流的小曲儿,说些黄色的笑话,跳跳舞,喝喝酒。劳累过度的人往往容易喝醉,酒醉之后,便无名火起,寻找发泄的机会。一旦有了机会,他们便抓住不放,哪怕为了点儿鸡毛蒜皮的事,也像恶兽般撕打起来,打得头破血流,或成了残废,甚至有丧命的。在人们日常交往中,常见的则是潜伏心头的积怨,它和那难以恢复的肉体的疲劳感同样根深蒂固。人们天生就从父亲身上承袭了这种精神上的痼疾,它像黑影似的相伴相随他们一生,直到进入坟墓方休。一生中,正是这种痼疾害得他们做出种种令人生厌而又毫无意义的残暴事来。休息日,年轻人迟迟才回家,有的人撕破了衣衫,浑身脏兮兮的,脸上伤痕累累,幸灾乐祸地夸耀自己痛打伙伴的种种勾当;有的则满腔委屈,怨气冲天,眼泪汪汪;有的烂醉如泥,可怜巴巴;有的垂头丧气,令人生厌。有时,也有些小伙子被他们的父母拖回家。这些醉得不省人事的孩子是父母在路旁围墙根下或者哪家酒馆里找到的。父辈们立刻破口大骂,抡起拳头揍这些被伏特加灌得有气无力、身子软绵绵的儿子,然后拖他们回去,操心而无奈地把他们安顿到床上睡觉。因为第二天早晨,当汽笛的怒号像混浊的洪流从空中奔腾而来时,还得叫醒他们去上工。尽管他们毫不留情地打骂自己的儿子,但是在老年人看来,小伙子们的酗酒和打骂合情合理,因为父辈们年轻的时候,不是同样酗酒和打架,同样受他的父母的殴打吗?这就是生活,向来如此——它水波不兴、缓慢地像一条混浊的河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知流向何方。他们的全部生活被那年深日久、牢不可破的习惯束缚,每天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也被它支配着。所以说,谁也不想改变这种生活。有时候,也有些外地人来到这城郊的工人区。开始时只是因为他们是陌生人而引起大家的注意,后来,听他们讲起他们从前工作的地方,稍稍引起大家表面上的兴趣。过了一些日子,人们失去了新奇感,变得习以为常,对他们再也不感兴趣了。从他们的言谈中清楚看出,工人的生活到处都一样。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有时候,陌生人说一些工人区的人前所未闻的事,大家也不和他争辩,只是半信半疑地听着。他们所说的那些话,在一些人心里惹起无端的愤怒,在另一些人心里引起模模糊糊的焦躁,还有一些人心里有一种对于朦胧事件淡淡的期望,这激起他们的不安。他们为着要驱散那种不是他们所需却令他们不安的情感,喝的酒反而更多了。工人区的人看出这些陌生人身上的奇特的东西,再也忘不了了,便对这些与自己迥然有别的人,怀着一种本能的警惕。他们生怕这种人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某种东西,破坏他们虽然沉重却还平静,虽然死气沉沉,却还习惯的生活。人们对压在他们生活上那始终如一的力量已习以为常了,他们并不期望什么较好的变化,认为一切变化只能加重压迫。工人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