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浪漫派(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
22.14
3.7折
¥
5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陈恕林
出版社上海社科院
ISBN9787552010947
出版时间2016-06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3534135
上书时间2024-06-3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陈恕林,男,1953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1954-195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选修德国语言文学。自1959年10月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德语文学研究、翻译,重点研究德国浪漫派。
主要论著有:《德国浪漫派及其评价问题》《E.T.A.霍夫曼及其评价问题》《海涅与德国浪漫派》《魏玛古典文学与德国浪漫派》《从德国浪漫派看“积极”与“消极”浪漫主义划分问题》和《启蒙运动与德国浪漫派》。作品多次入选《中华文库》系统工程。其中,《启蒙运动与德国浪漫派》于2004年获香港世界华人交流协会和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颁发的“国际优秀论文奖”。
主要译著有:霍夫曼长篇小说《雄猫穆尔的生活观》、中篇小说《斯居戴里小姐》;霍普特曼剧本《织工们》《马车夫亨舍尔》、中篇小说《索阿纳的异教徒》《道口看守员蒂尔》;霍赫胡特剧本《代理人:一出基督教悲剧》;卡尔·迈长篇小说《银湖宝藏》;德国民间故事选《厄伦史皮格尔的故事》;托马斯·布热齐纳恐怖俱乐部系列丛书《魔鬼电车·碧眼男人·隐形怪物》;等等。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篇 德国浪漫派的渊源与流变
第一章 德国浪漫派的渊源
第二章 一些作家的流派归属问题
第三章 早期浪漫派(1790 — 1802)
一、早期浪漫派的产生
二、《雅典娜神殿》
三、早期浪漫派的特点
四、历史功绩
五、耶拿浪漫派的解体
第四章 中期浪漫派( 1803 — 1815)
一、时代背景
二、中期浪漫派的特点
三、海德堡浪漫派(1805 — 1808)
四、德累斯顿:中期浪漫派的另一个活动地盘
(1806 — 1809)
五、柏林(中期)浪漫派(1809/1810 — 1815)
六、维也纳浪漫派(1808 — 1815)
第五章 晚期浪漫派(1815 — 1850)
一、历史背景
二、天主教浪漫派之一:弗·施莱格尔和维也纳后期浪漫派(1818—1829)
三、天主教浪漫派之二:格雷斯、艾兴多夫和布伦塔诺(1776—1842)
四、施瓦本浪漫派(1807 — 1850)
五、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过渡
第二篇 独特的文艺理论
第一章 德国浪漫派文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从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转向中世纪和中世纪以来的现代文学
二、鼓吹文艺同宗教的融合
三、偏爱晦涩文字,向往神秘主义
第二章 美学革命和文学纲领
一、浪漫派的美学革命
二、浪漫派的文学纲领
第三章 断片:德国浪漫派文艺理论的独特形式
一、断片:浪漫派的重要理论形式
二、浪漫派偏爱断片的缘由
三、断片的传统与样板
四、艺术风格与特色
第四章 反讽:浪漫派美学的核心概念
一、浪漫派反讽的来龙去脉
二、弗·施莱格尔式的浪漫派反讽
三、浪漫派反讽的接受
第五章 文艺批评作为一种批评艺术
一、弗·施莱格尔文艺批评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弗·施莱格尔的文艺批评理念
第六章 长篇小说:浪漫文学之核心
一、长篇小说在传统的标准美学中的地位
二、浪漫派的长篇小说理念
三、歌德的《威廉·迈斯特》和德国浪漫派
四、《卢琴德》:弗·施莱格尔小说理论的实验基地
第七章 志异小说和中篇小说
一、志异小说
二、志异小说大家:克莱斯特
三、中篇小说
第三篇 热点难点问题
第一章 启蒙运动与德国浪漫派
一、“对立论”的来龙去脉
二、“对立论”难以自圆其说
三、浪漫派:启蒙运动精神的继承发扬者
四、基本看法
第二章 弗·施莱格尔的莱辛评论
第三章 法国大革命与德国早期浪漫派
第四章 魏玛古典文学与德国浪漫派
一、时代名称问题
二、席勒与早期浪漫派
三、歌德与早期浪漫派
四、美学上的对比
第五章 海涅与德国浪漫派
一、海涅背弃浪漫派的原因
二、海涅与浪漫派的关系
三、海涅对浪漫派的批判
第六章 从德国浪漫派看“积极”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划分问题
第七章 德国浪漫派与欧洲浪漫主义
一、概述
二、欧洲浪漫主义的特征
三、德国浪漫派的个性特征
四、德国浪漫文学在西方国家的接受
五、结语
第四篇 人物研究
第一章 浪漫派理论家弗·施莱格尔
一、家庭出身
二、青少年时期
三、动荡的生活,丰硕的成就
第二章 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
一、文学史论争中的诺瓦利斯
二、诺瓦利斯诗歌代表作:《夜颂》
三、诺瓦利斯长篇小说:《海因里希·冯·奥夫特丁根》
第三章 怪诞小说艺术大师霍夫曼
一、霍夫曼生平,从音乐家到小说家
二、霍夫曼小说创作巡礼
三、霍夫曼小说创作三原则
四、霍夫曼小说艺术在后世作家中的反响
附录:其余德国浪漫派作家简介
阿尼姆,贝蒂娜·冯
阿尼姆,路德维希·阿希姆·冯
布伦塔诺,克莱门斯
沙米索,阿德尔伯特·冯
艾兴多夫,约塞夫·冯
富凯
格林兄弟
格雷斯
克尔纳
米勒,亚当
施莱格尔,奥古斯特·威廉
施莱格尔,多罗苔娅
谢林,卡罗利妮
乌兰德
瓦肯罗德
内容摘要
18世纪末发端于德国,随后在欧洲各地出现的浪漫主义,是一次波及范围大,影响深远,其“余波”至今尚未停息的文化思潮。其波及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诸领域,席卷了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探讨的德国浪漫派,是这个思潮的源头,特指18世纪90年代至1850年前后由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等掀起,随后又有布伦塔诺、阿尼姆、克莱斯特、霍夫曼、艾兴多夫等大批作家参与的一场文学运动。
德国浪漫派对后世有着难以估量之影响,它不仅是现代派当中诸多流派之源,更在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陈恕林著的《论德国浪漫派》是自19世纪中叶“西学东渐”以来,我国学者系统研究德国浪漫派的*一部专著。不仅对德国浪漫派的形成历史研究得十分透彻,而且将德国浪漫派放入启蒙运动、德国古典文学,以及同时代的斯拉夫语世界的文学、英语世界的文学(包括北美文学)、罗曼语世界的文学、北欧文学等与它有关的文学广阔视野里一起考察。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对历史上关于德国浪漫派的论争有着独到见地。方便读者一本书把握德国浪漫派,更有助于推动我国学术界对德国浪漫派的深入研究。
精彩内容
第一章德国浪漫派的渊源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整个欧洲,它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德国浪漫主义运动是在法国事件直接影响下出现的文艺思潮,它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政治上要求摆脱封建统治、争取个性解放,思想上反对平庸的理性主义,文艺上反抗古典主义条条框框束
缚的斗争。
浪漫派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文化文艺思潮孕育下产生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虔诚派、启蒙运动、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运动。
虔诚派(Pietismus),也叫虔敬派或虔敬主义,是德国耶稣教内部的一个教派,盛行于17世纪至18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施彭纳(Ph.J.Spener,1635—1705)和弗兰克(A.H.Francke,1663—1727)。虔诚派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教会的僵化教条的正统观念,它与教会正统的拘泥于文本的本本主义不同,其强调“内心的虔诚”,把感情视为教徒与上帝之间关系的基础,力图通过虔诚与博爱去克服正统观念。它的主张起初遭到国教正统派的反对,但不久就得到国王的支持,并为各阶层民众所接受。借助以创建人命名的“哈勒·弗兰克基金会”的作用,虔诚派的影响扩展到欧洲其他耶稣教国家以至北美。其深远影响主要
是通过冯·青岑多夫(N.L.VonZinzendorf,,1700—1760)创建的亨胡特兄弟会教派实现的。虔诚派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语言对赫尔德、维兰德、舒巴特、歌德、席勒等许多德国作家,包括一些浪漫派作家,产生了持久的和深刻的影响。歌德早年一度同虔诚派团体过从甚密。诗人在《诗与真》第八篇里总结了虔诚派对他本人和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德国早期浪漫派人士施莱尔马赫和诺瓦利斯,从小就受到亨胡特兄弟会教派的熏陶,诺瓦利斯通过其父亲接受了该教派的思想,其父为虔诚派信仰复兴运动(Erweckungsbewegung)的参加者。
启蒙运动(Auflarung),它与德国浪漫派的关系,一向是热门话题,备受世人关注,旧的文学史和传统的观点总是认为两者是对立的,把后者说成是对前者的反动。但是新近的文艺学研究成果却向传统的观
点提出了挑战,认为两者之间虽然存在矛盾,但后者批判地继承了前者的传统,前者为后者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参见本书第三篇第一章《启蒙运动与德国浪漫派》)。
感伤主义(Empfindsamkeit),又称“主情主义”,是18世纪后期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一种文艺思潮,起源于英国,因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伤感旅行》而得名。这一派作家反对冷酷的理性主义和僵化的古典主义,提倡直抒胸臆和内心感受,把个人感情生活的描写视为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他们重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强调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的刻画。显然,这些主张与浪漫派精神一脉相承。
狂飙突进运动(SturmundDrang),简称狂飙运动,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发生的一场规模巨大的运动,因弗·马·克林格的同名剧作《狂飙突进》而得名,这场运动具有浓厚的反封建色彩。歌德称它为一场“文学革命”。青年歌德、席勒、克林格和伦茨等是这场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赫尔德为其精神领袖,他影响了包括歌德、席勒在内的一大批作家,他的著作奠定了“狂飙突进运动“的世界观和美学基础
。狂飙突进运动强调发挥个人作用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了两个体现时代精神的口号和主张:歌颂自然、崇拜天才。
在狂飙运动作家看来,“自然”是与僵化相对立的概念。“歌颂自然”意味着政治上反对专制统治,结束封建割据局面;思想上反对僵化的理性主义独裁
,冲破一切思想牢笼;艺术上反对法国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以求创作自由。人作为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理应充分享受自由,获得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德国,卢梭也备受推崇,他被尊为先知,在理性主义时代,他的著作如同上帝的启示。因为他的核心概念——自然、心灵、爱情和自由,使人们对世界有了崭新的认识。他提出的“回归自然”,意味着回到不受约束的自然生活方式中去。这个口号对摧残人性的封建专制主义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当时在德国产生了广泛的共鸣。
狂飙运动时期,人们对“具有独创性的天才作家”(Orginalgenie)是顶礼膜拜的,把他们视为理想人物。这类人物具备两种品格:其一,富有独创性,不去抄袭、模仿他人作品,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约束,我行我素,蔑视他人批评;其二,富有直观、直觉能力,他们有非凡的灵感,无须经过深思、推理等意识的理性活动,就可以认识客观事物,甚至错综复杂的事物。显然,这种“直观论”带有某种神秘的唯心主义色彩,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格格不入的。
综上所述,17、18世纪的一些文化文艺思潮,如
虔诚派、启蒙运动、感伤主义,特别是狂飙突进运动,都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程度上对浪漫派的产生
和发展发生过影响,它们构成了浪漫派产生的源泉。
有人把虔诚派、感伤主义和狂飙突进运动笼统地称为前浪漫派或前浪漫主义(Vorromantik),其实,这是个模糊概念,并未被普遍接受,因为它缺乏统一的纲领,没有明确的代表人物和时限。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