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吸虫病防治指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血吸虫病防治指引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65.23 6.7折 9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罗立新、丁国建、王方红等主编

出版社湖南科技

ISBN9787571012502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8元

货号31375078

上书时间2024-06-3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罗立新,男,1989年毕业于南华大学临床医疗专业,神经内科三级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参编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等出版的专著6部,发表论文7篇。
丁国建,男,1992年毕业于衡阳医学院临床医疗专业,2002年取得中南大学外科学硕士学位,普外科三级主任医师。参编专著7部,发表论文7篇。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血吸虫的发现
第二节  血吸虫病的分布
第三节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历程

第二章  血吸虫病原生物学

第一节  血吸虫种类及生物学分类
第二节  血吸虫生活史与生态
第三节  血吸虫与宿主

第三章  血吸虫病诊断技术

第一节  病原学检查
第二节  免疫学检查
第三节  超声影像学检查
第四节  血吸虫病病情调查技术规范

第四章 抗血吸虫病药物

第五章  人群传染源控制

第一节  预防性化疗技术
第二节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三节  血吸虫病的个人防护
第四节  改水改厕

第六章  家畜传染源控制

第一节  家畜血吸虫病的诊断
第二节  家畜血吸虫病的治疗
第三节  家畜血吸虫病的预防管理

第七章  钉螺控制

第一节  钉螺调查
第二节  药物灭螺

第八章  部门综合治理

第一节  环境改造灭螺技术规范
第二节  结合农业的环境改造措施
第三节  结合水利的环境改造措施
第四节  结合林业的环境改造措施

第九章  实验室能力建设

第一节  机构职责及人员设置
第二节  血吸虫病诊断实验室建设的一般要求
第三节  血吸虫病诊断实验室的内部组织结构、岗位和职责

第十章  血吸虫病监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吸虫病监测目的和方法
第三节  血吸虫病监测内容和指标

第十一章  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管理

第一节  病例监测
第二节  信息管理
第三节  防治资料的收集与管理
第四节  防治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第十二章  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

第一节  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技术
第二节  血吸虫病疫点处置

第十三章  血吸虫病诊断与治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急性血吸虫病
第三节  慢性血吸虫病
第四节  普通型晚期血吸虫病
第五节  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
第六节  出血型晚期血吸虫病
第七节  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
第八节  肝性脑病型晚期血吸虫病
第九节  结肠增殖型晚期血吸虫病
第十节  侏儒型晚期血吸虫病
第十一节  混合型晚期血吸虫病
第十二节  异位血吸虫病

第十四章  输入性血吸虫病

第一节  输入性血吸虫病的防控
第二节  输入性血吸虫病的诊断与治疗

第十五章  社会因素

第一节  影响血吸虫病的社会因素
第二节  血吸虫病的卫生学与卫生经济学评价
第三节  血吸虫病的疾病负担
第四节  血吸虫病防治服务中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共分4篇。分别为血吸虫病基础、血吸虫病预防与控制、血吸虫病诊断与治疗、名家专题论坛,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介绍血吸虫病基本知识、防治与控制、诊断与治疗的规范或技术要点和重大问题的专家论坛。每章末还安排有一定数量的问题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予以解答。
本书出版发行的意义巨大:一方面,本书的出版将为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本书对血吸虫病基本知识、防治技术等内容的论述规范、系统、贴近临床,可为将来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指南奠定前期基础。

主编推荐
★ 凸显湖南经验:湖南省在70年血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目前占据了特殊地位,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作为全国专享省级血吸虫病专科临床和国家血吸虫病临床重点专科,在实施国家晚期血吸虫病临床救治项目过程中其方案值得参考和借鉴。

★ 指导基层防治:本书所阐述的“家畜传染源控制”“人群传染源控制”“钉螺控制”“血防机构能力建设”四大工程极具基层指导意义,为我国将来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指南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前期基础性铺垫。

精彩内容
第一章概述第三节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历程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有2100年的历史,在血吸虫病肆虐的古代,医家积极探索治疗方法,极力减轻病人病痛。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20世纪初期,医务工作者开始认识该病,防治先驱们通过现场调查,初步了解到中国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并认识到该病危害的严重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迅速着手开展大规模防治,依靠人民群众和防治工作者,与血吸虫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历经“消灭钉螺为主”“人畜同步化疗为主”“控制传染源为主”防治策略时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古代医学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及其流行医史学家范行准经过考证认为,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蛊”多数属于血吸虫病的症状。“蛊”字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16、前15世纪的殷墟甲骨文。湖北江陵出土的西汉古尸(遂少言)和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尸(辛追夫人)体内均发现有日本血吸虫虫卵。可见当时在长江流域(现湖北省及湖南省)血吸虫病已广泛流行。学者根据“类似血吸虫病”的记载推测,到魏晋南北朝时血吸虫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病,到明清时期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全面流行。
由于缺乏科学的认识,古代疫区民众多采取迷信、巫术等消极的方法和措施来应对血吸虫病。但古代医学界对“类似血吸虫病”的病原病理进行了大量的讨论,采取各种措施救助病人,并试图从根本上预防此病的发生。晋朝葛洪,隋唐时期巢元方及以后的朱震亨、余听鸿等医家,先后提出了多种不同的防治方法。这些方法为当时减轻病人的痛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今后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二、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发现与调查1905年,Catto在新加坡解剖一例因霍乱而死亡的福建华侨尸体时,发现了异乎寻常的虫卵和成虫,经鉴定为血吸虫病的新物种——卡氏血吸虫。后来Faust推断该病人来自中国福州、厦门或汕头。Stiles认为卡氏血吸虫和桂田教授1904年报道的日本血吸虫为同一物种。1905年,美籍医师Logan在常德县(现为常德市鼎城区)周家店镇一位青年渔民粪便中发现了日本血吸虫虫卵,这是经现代医学确诊的、国内最早报道的血吸虫病病人。Logan报道后,我国血吸虫病引起了不少中外学者的关注。研究人员陆续在长江流域证实有血吸虫病病人存在,包括安徽(1907)、浙江(1908)、湖北(1910)、上海(1910)、广东(1911)、江苏(1913)等省(直辖市、自治区)。
血吸虫病经发现后并未立即引起当时政府的重视。血吸虫病灾害调查首先是由民间力量组织开展的,大规模调查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初。1922年,外籍教授Faust和Meleney采用通信调查方式,对我国13个省份进行了血吸虫病疫情调查,最后查出9个省有血吸虫病疫情。他们根据调查材料发表了重要论文《关于血吸虫病研究》,该文全面介绍了关于我国血吸虫病灾害,同时直接促进了我国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及官方机构对血吸虫病的重视。
1923年我国官方开始创建血吸虫病防治统计资料。1929年,卫生防疫机构正式掀开防治工作的序幕,原卫生部下属的卫生实验所陈方之、李赋京等人组织开展江苏、浙江两省的血吸虫病灾害调查。同时,结合他人调查结果,总结出了当时我国血吸虫病灾害的主要分布情况。原卫生部下属医疗机构也对血吸虫病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以探寻治疗血吸虫病的最佳方法。苏浙疫情调查之后,卫生机关开始开展具体的防治活动。1933年,原卫生署与卫生实验所合作,在浙江省开化县成立了第一个官方防治血吸虫病工作队,其后浙江千坛坂、嘉兴相继成立了血吸虫病工作队。1935年卫生实验所为探明当时全国各种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蔓延情况,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包括血吸虫病在内的大规模调查。各地的卫生机构也加强了对血吸虫病灾害的调查,如福建省立卫生实验所与江西省政府卫生处于1937年分别对本省的福清县和德兴县进行了血吸虫病疫情调查;湖南湘雅医学院的杨济时等人在湖南也开展了调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由于战事紧张,大量医务人员投入战时防疫,大部分血吸虫病疫区先后沦陷,长江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基本停止。卫生防疫机关仍未忽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如1940年12月原卫生署颁布的《卫生工作实施纲领》中指出:除注重9种法定传染病外,还应注重包括血吸虫病等10种疾病在内的调查和防治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血吸虫病再度引起政府重视,很多官方机构着手防治工作。如卫生实验院详细调查了浙江省开化县的血吸虫病疫情,并将调查结果发表在《大公报》上,报道中特意强调了其灾害的严重性。湖北省政府在该时期对本省的血吸虫病疫情进行了调查。很多省份都在调查后出台了省一级的血吸虫病防治计划,如湖北省1948年出台了《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计划》。
由于受当时政治体制、社会经济、科研水平等因素影响,加之战争动荡,血吸虫病流行猖獗。“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蔬鬼唱歌”,正是对解放前期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真实描述。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血吸虫病防治(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很快就将其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着手开展大规模的防治工作。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发出了《关于组织人员深入农村开展血吸虫病调查》的重要指示,同年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强调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1951年在全国防疫专业会议上制订了全国血吸虫病防治方案。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召开全国血吸虫病防治专业会议,要求各流行区必须重视血吸虫病问题,加强对该病的调查与防治。195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1955年冬成立了中共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周恩来总理签发了《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决定》。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1955年前后我国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血防工作发展的方针、政策,新中国初期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展顺利。
培训专业人员,组建专业机构;积极开展试点工作,总结防治经验;明确疫区范围,积极抢救病人;开展有效防治,遏制疫情态势,为此时期的工作中心。通过积极筹建,1955年前后全国及各流行区先后成立了血防专业机构,组建了血防专业队伍。采取领导、专家和基层血防干部三结合的方式,在认真总结发明创造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1956年首次出版了《血吸虫病防治手册》,奠定了全国开展大规模防治工作的技术基础。通过大规模普查,在较短的时间内摸清了我国血吸虫病疫情。通过组织医务人员积极救治,数以十万计的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的生命得到挽救,数以百万计的早期血吸虫病病人恢复了劳动能力。大规模的查治病、灭螺、宣传教育等综合性干预措施的有效落实,有效遏制了我国广大疫区的血吸虫病疫情。江西省余江县结合农田水利发展规划消灭钉螺,于1958年开创了以县为单位消除血吸虫病的先例,毛泽东主席为此写下光辉诗篇——《七律二首·送瘟神》,并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
(二)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前期防治经验的启发和WHO倡导的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的引导,结合我国当时实际,该阶段我国采取了以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防治工作主要目标为消灭血吸虫病。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群众灭螺运动。此时期的灭螺措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环境改造灭螺,包括围垦、堵汊、沟渠改造、土埋和水改旱等;另一类为药物灭螺,灭螺药包括早年使用的硫酸铜、亚砷酸钙及后来使用的氯硝柳胺、五氯酚钠、溴乙酰胺、烟酰苯胺等。
在以消灭钉螺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指导下,一些水网、丘陵地区及部分山区和湖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85年年底,原有的371个流行县(市、区)中已有271个达到了消灭和基本消灭标准,广东、上海达到消灭标准。全国病人数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60万人下降至100万人左右,有螺面积从143亿平方米下降至32亿平方米,病牛数由150万头下降至20万头左右。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
由于农村政策变化,以及水利、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因素,以消灭钉螺为主的防治策略在水位难以控制的江湖洲滩地区和人烟稀少、环境复杂的大山区不再适用,该阶段我国疫情呈徘徊态势,局部地区疫情严重回升,如原已达基本消灭标准的湖南汨罗、湖北黄冈部分县由于螺情回升而致疫情反复。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以化疗为主的疾病控制策略。自20世纪80年代起,高效、低毒的治疗药物吡喹酮广泛使用,实验室检测技术不断提高,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的诊断方法广泛推行,促进了我国防治策略的调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采取以人畜同步化疗结合易感地带灭螺为中心的综合防治策略,血防总目标为疾病控制。针对短期内难以实现消灭血吸虫病目标的湖区和大山区,我国学者提出,防治目标应分为疫情控制、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3个阶段,制订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在上述血防目标和策略的指导下,我国设立了一系列疾病控制试点,试点结果表明人畜同步化疗结合易感地带药物灭螺可有效控制疫情。与1989年相比,1995年全国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大幅下降;血吸虫感染人数由163万人下降至86.1万人,下降了47.2%;病牛数由20万头下降至11万头,下降了49.9%。
1992年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在我国开始实施,项目覆盖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云南和四川8省219个县(市、区),2001年全部项目活动结束。此时期沿用了人畜同步化疗结合易感地带灭螺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并强化了健康教育和疾病监测工作。在这一阶段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大幅度下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流行范围逐年压缩,项目省共有47个县(市、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82个县(市、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浙江省于1995年达到消灭标准。二是流行强度明显减轻,至1998年,中、高度流行区的行政村数量大幅度下降,其下降率分别达28.99%、37.11%。三是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病人数、病牛数大幅度下降,推算病人数由164万人下降至82万人,下降了50%。四是螺情得到了一定控制,钉螺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四)21世纪初期以来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结束后,由于防治工作投入明显减少,导致防治力度下降,加之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平垸行洪、退田还湖”规划实施,以及全球气候变暖,人员流动加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21世纪初期我国血吸虫病疫情有所回升,病人总数、急性血吸虫感染人数和钉螺面积呈上升趋势。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湖沼型流行区及四川、云南等的山丘型流行区出现了疫情回升,并有进一步向城市蔓延之势,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1998—2004年全国血吸虫病病人数维持在80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湖区5省,耕牛感染率徘徊在4%~5%,钉螺扩散严重,人畜感染危险增加,以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不再适应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需求。
严峻的血防形势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转发了《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结合实际,我国提出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2005年国务院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开始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试点。试点工作表明,此策略不论是在山区还是在湖区均能在较短时期内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同时能获得较为持续而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06年全国血防会议确定了我国血防工作采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因地制宜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家畜圈养、改水改厕等综合治理措施。同年颁布的《血吸虫病防治条例》也为传染源控制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为推动我国血吸虫病工作进程,湖北省与原卫生部、农业部,湖南省与原卫生部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启动了省部联合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机制,强力推行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随着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措施的有效实施,我国血吸虫病疫情稳步下降,防治成效显著。2008年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均达到疫情控制及以上标准,2015年湖南、江西、安徽等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至此全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均达到传播控制及以上标准;2016年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直辖市、自治区)通过了达到消除标准的复核。至2018年年底,全国450个流行县(市、区)中,有263个(占58.44%)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124个(占27.56%)达到传播阻断标准。
四、展望几十年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全国正在向血吸虫病阻断和消除迈进。2014年我国提出2025年全国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我国要继续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继续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全国所有流行县达到消除血吸虫病标准。《“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确定了“到2020年年底,全国除安徽和江西个别流行县(市、区)外均达到传播阻断及以上标准”的防治目标。
目前大多数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流行因素还未彻底改变,要如期实现防治目标,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流行区钉螺分布范围广,环境复杂,同时存在局部地区钉螺扩散。2018年我国钉螺面积近37.00亿平方米,7321个行政村查出有钉螺分布,新发现钉螺面积61.28hm2。二是仍存在一定数量的血吸虫病传染源。近年查病查出有粪检阳性病人、家畜,同时因检测方法敏感性不高等原因所致,存在未发现的传染源,同时大量血吸虫终宿主老鼠、野兔、麋鹿等野生动物长期在有螺地带活动,感染血吸虫的野生动物存在的可能大。三是目前有螺地带活动的家畜、渔船民数量大,感染血吸虫风险高,一旦成为血吸虫病传染源,其粪便中的血吸虫虫卵污染有螺地带的概率高。四是人流物流加快导致血吸虫病传染源的流动性增加,同时也导致进入疫区的人口增加。因此我国下阶段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应进一步强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一是要突出传染源防控工作,包括加强家畜管理、禁止有螺地带家畜放养,加强渔船民粪便管理工作,推进粪便无害化工程,防止血吸虫虫卵污染有螺地带。二是要整合部门资源,加强对血吸虫病易感环境的综合治理。三是要强化监测体系的建设,提高监测工作的敏感性和及时性,为全国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