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精简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精简版)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2.09 3.7折 5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葛剑雄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23389

出版时间2018-03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59元

货号30147180

上书时间2024-06-3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葛剑雄,1945年生,浙江湖州人。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师从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首批文科博士。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
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移民史》、《往事与近事》、《泱泱汉风》、《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悠悠长水:谭其骧传》、《葛剑雄自选集》、《行路集》、《碎石集》、《长城的价值》等专著数十部及论文百余篇。

目录
引言
卷首
第一章 家世和童年
  盛极而衰的家庭
  发蒙海盐 求学秀州
第二章 短暂的革命和大学生活
  革命大学中的革命生涯
  暨南三年
第三章 “应列第一”的燕大研究院毕业生
  师生之争:步入学术之始
  邓之诚——另一位恩师
  第一篇论文——《湖南人由来考》
  丰收的两年
第四章“最值得怀念的岁月”
  登上大学讲台
  编纂馆藏方志目录:北图三年
  故都风物最宜人
第五章 编《禹贡》始末
  学会发轫 《禹贡》出版
  和而不同:顾谭之争
  南下广州 告别《禹贡》
第六章 不幸的婚姻
第七章 重回北平
第八章 遵义六年
  奔向大后方
  流亡大学中乐育英才
  替“杨保“立传 为霞客正名
  正义结成师生情
第九章 复员杭州
  东归途中
  两校教授:谭其骧和谭季龙
  艰难岁月 锲而不舍
  迎接新中国
第十章 从土改、思想改造到肃反
  五河县乔集村土改
  灵璧县西叶村土改
  第一次政治运动
  反贪污轰轰烈烈
  刘大杰事件 运动降温
  第二阶段运动:思想改造
  反胡风和肃反运动
第十一章 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上)
  一个千年的梦想
  杨图委员会成立,应召进京
  八年辛劳,功亏一篑
第十二章 从“反右”到“文化大革命”
  整风“反右” 有惊无险
  跃进再跃进
  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自愿作典型
  与郭沫若商榷
  乍寒还暖时节
  不速之客:叶群就教
  山雨欲来
第十三章 史无前例的遭遇
  在劫难逃
  “一批二用”
  “政治任务”——接待外宾和出访
  为毛泽东注释“大字本”
  “当选”四届人大代表
第十四章 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下)
  “批”字当头 恢复编绘
  忍辱负重
  主客易位:上海市革会成了主办单位
  “为政治服务”
  北京审图
  西北边界 波澜又起
  《中国历史地图集》修订出版
  “政治错误”种种 出版阻力重重
  艰难的胜利
第十五章 荣誉和烦恼
  加入中共
  从匡谬到正误:对《李白与杜甫》的批评
  会见美国总统里根
  流产的“路线斗争”
  “诸葛亮躬耕地”风波
  名人的另一面
第十六章 最后的奉献
  “我不会死,我还要好起来继续工作”
  “你们应该超过我”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编绘《国家历史地图集》
  “我还是要说真话”
  超越死亡
后记
再版后记
精简版后记

内容摘要
 谭其骧,新中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由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获封全球500位“影响重大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的经历反映了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最
成功的典型,从“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到73岁
入党,他一辈子都在紧跟,从土改、三反五反、“大跃进”到“文革”,伴随着无休止的检查、批判。
他的一生,折射风云时代知识分子精神历程。
《悠悠长水(谭其骧传精简版)》作者葛剑雄作为谭其骧的学生,也是他最后十余年的助手,朝夕相处,情同父子。作者不仅有回报师恩亲情的深情,也有历史学家的求实和严谨,既有亲身经历,也
掌握了大量原始资料和丰富的口述史料,为这部传记的真实性与可读性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保证。

精彩内容
 谭氏出于春秋时的谭国(今山东章丘市)。据谭氏族谱记载:嘉兴谭氏的先人是明初从湖南迁至浙江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的。大约在明朝弘治(1488—1505年)、正德(1506一1521年)年间,谭仲斌迁
至嘉兴,成为嘉兴谭氏的始迁祖。但谭其骧在1987年5月18日所写谭氏世系称:“山阴谭氏于南宋初迁
自河南西平,传七世有讳定者,避兵役移居嘉兴,是为嘉兴谭氏之始迁祖。西平以前无考。”看来,谭氏自山阴迁至嘉兴,时间在明中叶是没有问题的。
嘉兴谭氏的第六代是可贤、可教两兄弟,可贤一支到万历年间出了一位进士谭昌言(八世),官至常熟知县、山东莱登道副使。其子贞默(九世)于崇祯年间中进士。十世有谭吉璁,官至山东登州府知府,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这是谭氏最辉煌的几代,使谭氏成为嘉兴的望族。谭昌言当时还确定了此后子孙按“贞吉有孚,君子之光,日新其德,衍泽维长”16字排行(《谭氏家谱》所载16字的前八字为“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但从实际名字看,显然没有采用此八字)。但从此以后,谭氏长期衰败,“百年之中几无一个青其衿者”,连秀才、举人都没有再出现。经济上的拮据更使族人外出谋生者增加,往往就此失去联系,在族谱上只能注上“失考”。还有好几支“不娶无嗣”,看来主要也是因贫困所致。到太平天国时期,可贤一支在嘉兴的族人只剩下30多人。
盛极而衰的家庭可教一支则一直默默无闻。在谭昌言中进士时,这一支的八世祖谭正言却已弃学从商,只是因经营不善,屡屡亏本,以至家业凋零。其子贞谅在商场一度得手,但由此招致族人疏远和反对,最终仍归失败。以后屡世务农,生活贫穷,直到第十四世谭子铨又“弃儒服贾”。谭子铨的经营本小利微,临终时仅给年少的之松兄弟三人留下一家京货铺,家产总共才值600串钱。道光八年(1828年),谭之松(声扬)将京货铺交给弟弟,自己创办成衣铺,但第二年嘉兴大灾,粮食歉收,市面萧条,成衣生意清淡。谭之松死后,20岁的长子光熙率兄弟四人全力经营,经过20年努力,终于事业有成,不仅在嘉兴站稳脚跟,还将业务扩大到苏州一带。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逼近嘉兴,正在苏州经商的谭光熙星夜赶回嘉兴,集合族人,外出避难。谭氏家族先后避居桐乡晏城、平湖新仓,最后到达上海。当时上海已聚集大批江浙富室巨商,谭光熙感到发展余地有限,当他得知汉口局势已趋稳定,与战地的物价有很大差额时,当机立断,包租一艘外国轮船,兄弟五人迁往汉口。他们到汉口后就开设了估衣铺,买卖旧衣物。由于在战乱中富户抛弃变卖和军队盗匪劫掠到的衣物饰品极多,无不急于脱手。他们低价收进,高价售出;或者在汉口购进,运往上海出卖,获利丰厚,数年问资产猛增。同治三年(1864年)战争结束,谭光熙兄弟衣锦还乡,举家东归。谭氏兄弟分别在嘉兴、上海、松江设店,合力经营,成为嘉兴首屈一指的富商。光绪五年(1879年),谭氏兄弟以15800两白银的巨资建成谭氏祠堂和慎远义庄,是当时嘉兴城内最大的建筑。他们又在平湖县购置义田1020亩,用以维持祠堂和义庄的日常开支,如祭祀祖宗,祭扫祖坟,修造家谱,赡养贫困族人,资助子弟教育等。兄弟五人又在杭州灵隐寺后购置坟地,死后合葬于此。谭氏家业鼎盛,社会地位也显著提高,如谭光熙的侄儿日休(光勋之子)娶大臣许景澄之五妹为妻。
据说谭氏兄弟当初选定灵隐寺后这块“吉地”时,风水先生看后连连说好,但又说万一今后灵隐寺的屋脊超过了坟地的高度就会败了谭家的势头。
为了此事,谭家专门请人到灵隐寺大殿内观察,见
屋柱所用木料已经十分高大,大家认为即使今后再造大殿也找不到更高的木料,屋脊无论如何不会超过坟地。岂料以后灵隐寺大殿因失火重建时,竟从美国进口了高大的洋松,重建成的大殿屋脊居然超过了坟地。这使谭氏族人产生了不祥的预感,不久家道果然中落。到了“文革”,这块与谭家兴衰攸关的坟地已被夷为平地,荡然无存了。
其实,使谭家的产业受到最沉重打击的是火灾,汉口和上海的估衣铺都曾被大火烧得一干二净,嘉兴的店铺也曾遭受火灾。而使谭其骧家这一支败落的祸首却是他祖父谭日森。
光字辈五兄弟共有十个儿子,即日字辈十房。
长房、三房定居上海,二房曾居上海,但不久就迁
回嘉兴,其余各房大多在嘉兴。
P3-4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