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者的人间情怀(跨世纪的文化选择)(精)
  • 学者的人间情怀(跨世纪的文化选择)(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学者的人间情怀(跨世纪的文化选择)(精)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2.44 4.6折 49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平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6992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元

货号30878799

上书时间2024-06-30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颁发的、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很好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等著作三十余种。

目录
新版序
自序
辑一
  学术随感录
  一、告别“诗歌”走向“散文”
  二、“文摘综合症”
  三、“愤怒”与“穷”
  四、关于“学术语法”
  五、“不靠拼命靠长命”
  六、学问不等于人生
  学者的人间情怀
  学术史研究随想
  附录一  《学人》的情怀与愿望
  走出“五四”
  中国教育之我见
辑二
  世纪末的思考
  文学史家的考古学视野
  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
  附录二  网络文学,还是网络时代的文学
  关于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
  附录三  “演说现场”的复原与阐释
辑三
  跨世纪的文化选择
  一、世纪末的思考
  二、学术史视野
  三、评传的体式
  四、这一代人的努力
  晚清:报刊研究的视野及策略
  一、怎样一个晚清
  二、报刊研究的意义
  三、文学史家的报刊研究
  四、报刊研究的策略
  附录三从北大到台大
  从左图右史到图文互动
  一、“读图时代”的困惑
  二、“左图右史”的传统
  三、图文互动的可能
  四、文字魅力的保持
  学术文化视野中的“出版”
  一、我与出版结缘
  二、我所了解的安徽出版人
  三、我与安徽出版界的合作
  四,关于“地方性知识”
  五、直面出版业的潜在危机
  六、怀念“小书”
辑四
  中国学家的小说史研究
  历史叙事与文学想像的纠葛
  一、“历史文学”并非都是“通俗演义”
  二、关键不在“正说”或“戏说”
  三、在文学家止步的地方起跑
  附录四  历史学与文学的对话
  史识、体例与趣味
  一、既是体例,也是精神
  二、注重进程,消解大家
  三、能雅能俗都是好事
  四、集“功力”与“学问”于一身
  视野·心态·精神——如何与汉学家对话

内容摘要
 《学者的人间情怀(跨世纪的文化选择)(精)》各篇文章,写作时间从1991年至2007年不等,内容涉及学术研究心得、学科关系考量、新的技术发展下的学术发展路径等内容,是作者在学术研究和教学生活中的随笔偶得,是作者的学术自况与人生感悟,可谓亮出陈平原底牌之作。阅读中可了解到陈平原作为文学研究大家,在世纪之交前后二十年间,对巨变的社会及学术文化的独到思考,展现了一位学者的文化担当和社会关怀,对于读者应有许多启迪意义。

主编推荐
陈平原新著四种——《想象都市》,定价:55元《记忆北京》,定价:49元《当年游侠人》[增订版],定价:55元《学者的人间情怀》,定价:49元“大学”“都市”“图像”“声音”……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作者“现代中国研究”的新视野,有着文化史研究的意义。这种介于“思想”和“学术”之间的课题,保持着研究的开放和活力,呈现出作者丰赡舒展的学术面貌。

精彩内容
 学术随感录一、告别“诗歌”走向“散文”幸灾乐祸也好,呼天抢地也好,无动于衷也好,人们都不能不正视这一命题:学术正在贬值。
就看你怎么理解这“贬值”两个字。如果这指的是应用学科被推到前景,而学术性更强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受重视,跟经济建设没直接联系的文史哲等古老学科甚至受到冷淡,这的确很可忧虑;如果这指的是商品经济的冲击以及知识分子待遇的低下,以致学者不能安心治学,而必须盘算如何“生产自救”,这起码也不是什么好兆头;如果指的是学术研究不再受到公众的关注,不再有“雄文一出举国欢腾”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那我倒觉得很正常,既不可喜,亦不可悲。
学术研究本来就是“寂寞的事业”,没多少油水好捞的。
前些年,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出书容易,惊世骇俗容易,滥得虚名也容易。一时间学术界似乎也成了“名利场”。如今又回到了“冷板凳”,这可就苦了那些没赶上趟的莘莘学子,只能“遥想前辈风流”了。
梁启超有篇名文《过渡时代论》,其中谈到过渡时代容易出英雄。出政治上的英雄,当然也出学术上的英雄。
“五四”时代能出英雄,前几年也能出英雄,如今则连“各领风骚三五天”都不容易,英雄似乎消失了。没有英雄的时代,未必学术成就不高,只不过缺乏戏剧性罢了。
激动人心的呐喊着呼啸着前进的学术变革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接下来的,该是没有多少诗意而又更加艰辛的常规建设了。对于血气方刚的青年学者来说,这无疑是十分令人沮丧的——不管是这几年出尽风头者,还是尚未登台表演者。沮丧归沮丧,适当调整一下心理状态,乃至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还是必要的。就好像新学期开始,小学生们必须把假期里跑野了的心收回来一样。
当然,也有人“早就料到有这么一天”,从来没“跑野”过。这也没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对于那些没有一点儿功利心、没有一点儿虚荣心、没有一点儿狂态、没有一
点儿醉意的“纯学者”,我历来敬而远之;有时甚至不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或者缺乏才气故作镇定,或者出于矫情大骂葡萄酸也未可知。我佩服的是能“跑野”也能“操正步”:该“跑野”时“跑野”,该“操正步”时“操正步”。当年“跑野”时甩了一拨人,如今“操正步”还会甩下一拨人。读书做学问也真不容易。
一代诗僧苏曼殊的小说中,常常出现这么一种尴尬的局面:男主人公在热情、执着、聪慧、果敢的西化女性和娴静、高雅、温柔、含蓄的东方女性面前丧失了选择的能力,只好悬崖撒手皈依我佛。这种主题模式在现代作家笔下不断重现,只不过“五四”时候西化女性占上风,20世纪40年代东方女性占上风而已。尽管作家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种选择更多的是时代逼出来的;内心深处很可能都像苏曼殊那样,在两种女性、两种生活理想、两种处世态度——借用茅盾的术语:诗歌与散文——之间徘徊。
“没有英雄”“缺乏戏剧性”“操正步”“常规建设”,这无疑都是散文时代的标志。也许,只好做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告别“诗歌”,走向“散文”。
但愿,就在不久的将来,我能把这题目倒过来再做一
遍:告别“散文”,走向“诗歌”。即使那篇好文章一时难产,也不妨为这散文时代保留一点儿诗意,或者创造一
点儿诗意。以免“寂寞的事业”过分寂寞,散文的时代过分“散文”。
二、“文摘综合征”如果研究新时期十年的学术思潮,无论如何不能忽略新闻界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这种新闻“介入”(或曰“干涉”)学术研究的趋势,似乎与日俱增。(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