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就业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就业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5.91 4.5折 5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艳华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7712992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31522760

上书时间2024-06-29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劳动就业一直是经济社会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的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足见国家对就业问题的重视。在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劳动就业水平与质量和劳动力市场有密切的关系,十多年来,笔者一直心无旁骛在劳动就业与劳动力市场领域耕耘探索,为认识和了解中国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的真正问题,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成果,获得了同行的宝贵建议和认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劳动者的收入和保障,事关整个国家社会的安全稳定,中国经历了30年的经济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民工潮”到“用工荒”,从单纯的雇佣关系到“雇佣 合作”关系,从收入分配平均化到收入差距扩大化,从追求稳定就业到出现更多灵活就业,期间就业问题一直存在,尤其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又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的农民工,长期处于城市次级劳动力市场,其工资权益、休息休假权益、社会保障权益难以完全实现。当这些问题不断出现并影响到社会经济稳定运行之时,研究这些问题,提出劳动力市场政策调整的思路和方向,是一名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笔者多年来一直坚持在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中寻找新的现实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始终朝着既定的方向探索前行。

 

本书共收录了9篇论文,每篇作为一章,研究内容涉及劳动力市场制度、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人力资本与收入差距、农民工就业稳定与保障性、新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等问题,描述了这些问题的一般性特征与表现,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因素与政策制度逻辑,提出了完善劳动力市场、缩小城乡收入与增长差距、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保障农民工合法劳动经济权益以及应对技术变革的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多年研究积累,取得一些小小的成果,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首先,我要感谢其中两篇论文的合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已退休副校长沈琴琴教授。沈琴琴教授不仅对于论文写作给予许多合理化的建议,而且她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平衡中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稳定性的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0BJY029),为本书中《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写作提供了一手调研数据方面的经费支持。其次,我要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影响和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BJY053)和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农村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与城乡收入差距研究”(项目编号:12YJC790276)为本书论文写作提供的调研及相关研究经费的支持。最后,我要感谢支持、帮助本书出版的所有人员,共同让本书得以最快且高质量地付梓。



 
 
 
 

商品简介

本书研究内容涉及劳动力市场制度、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人力资本与收入差距、农民工就业稳定与保障性、新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等问题,描述了这些问题的一般性特征与表现,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因素与政策制度逻辑,提出了完善劳动力市场、缩小城乡收入与增长差距、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保障农民工合法劳动经济权益以及应对技术变革的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对策建议。本书研究内容涉及劳动力市场制度、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人力资本与收入差距、农民工就业稳定与保障性、新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等问题,描述了这些问题的一般性特征与表现,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因素与政策制度逻辑,提出了完善劳动力市场、缩小城乡收入与增长差距、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保障农民工合法劳动经济权益以及应对技术变革的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张艳华,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近年来,在《管理世界》《人口与经济》《改革》《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宏观经济管理》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与北京市统计局等单位委托课题多项。

目录
第一篇  劳动力市场制度与决定因素
  第一章  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一、引言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性变迁
      (一)1978-1984年,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二)1985-1996年,城乡分割与体制内、体制外分割并存的劳动力市场
      (三)1998年至现在,城乡分割与一级、二级劳动力市场分割并存
    三、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造成的交易成本
      (一)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导致经济成本与心理成本上升
      (二)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引起社会公平失衡
    四、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决定因素、市场绩效与政策选择文献综述
    一、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的决定因素
      (一)就业保护立法
      (二)最低工资制度
      (三)工会组织与力量
      (四)社会保障制度
    二、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安全性与市场绩效
      (一)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安全性与劳动生产率
      (二)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安全性与劳动者权益
      (三)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安全性与失业
    三、平衡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安全性的政策选择
      (一)欧洲经验总结
      (二)中国的实践探索
    四、总结与展望
  第三章  中国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文献综述
    二、宏观影响因素
      (一)产业结构调整
      (二)非正规就业增加
      (三)技术进步加快
    三、微观影响因素
      (一)就业人口的性别结构
      (二)适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
      (三)受教育程度
      (四)企业特征
    四、结论与讨论
第二篇  人力资本与收入差距
  第四章  教育公共投入、人力资本外溢效应与城乡收入差距
    一、引言
    二、城乡教育公共投入
    三、理论模型设定
    四、变量及数据说明
    五、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一)模型估计
      (二)回归结果分析
    六、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五章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城乡经济增长差距
    一、引言
    二、城乡经济发展变化分析
      (一)城乡经济增长不平衡特点突出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并呈扩大态势
    三、城乡经济增长差距的人力资本原因
      (一)城乡劳动力文化程度差异大
      (二)城乡间健康人力资本积累差距大
    四、结论与讨论
第三篇  农民工就业
  第六章  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说明
      (二)描述性统计
    四、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测评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六、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七章  论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工会效应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
    三、数据来源说明及主要变量描述统计
      (一)数据来源说明
      (二)农民工工会参与及权益保障状况统计描述
    四、工会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影响
      (一)分析框架
      (二)工会对农民工权益发挥作用的实证估计
    五、结论与启示
第四篇  技术与劳动就业
  第八章  微观视角下北京市制造业“机器换人”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一、引言
      (一)相关研究回顾
      (二)研究方法
    二、“机器换人”的原因
      (一)招工难
      (二)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
      (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制造业“机器换人”的现状
      (一)“机器换人”的规模
      (二)“机器换人”的岗位
      (三)被替代劳动力的群体特征
    四、“机器换人”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一)“机器换人”对劳动力就业数量的影响
      (二)“机器换人”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
      (三)“机器换人”对劳动力就业质量的影响
    五、研究发现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研究发现与讨论
      (二)应对“机器换人”的对策措施
  第九章  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研究
    一、人工智能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人工智能
      (二)人工智能的特征
    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基本历程与进展
      (二)国际态势
    三、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作机会的争论
      (一)技术会造成严重的失业威胁
      (二)技术会创造就业岗位
    四、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一)人工智能技术的替代效应
      (二)人工智能技术的创造效应
      (三)人工智能技术的结构效应
    五、基本判断与政策思考
      (一)基本判断
      (二)政策思考

内容摘要
本书研究内容涉及劳动力市场制度、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与安全性、人力资本与收入差距、农民工就业稳定与保障性、新技术进步与劳动就业等问题,描述了这些问题的一般性特征与表现,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因素与政策制度逻辑,提出了完善劳动力市场、缩小城乡收入与增长差距、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保障农民工合法劳动经济权益以及应对技术变革的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精彩内容
\"第一章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制度经济学分析*a【摘要】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历史变迁进行考察,发现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多重分割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制度设计紧密相关。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准入等制度的过度供给造成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局面。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交易成本上升,如经济效率的损失、社会公平度的降低及城乡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等。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应加快改革扭曲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加强对垄断的监督管理,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制度,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
一、引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劳动用工实行“统包统配”制度,城市单位的a*该论文写于2010年。
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就业正文.indd42022/5/2010:42:245第一章?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招工、用人均按照统一的计划指标方式进行,企业没有独立的用工自主权,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严格限制,同时,户籍制度严格限制人口流动。1978年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促进了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产品市场相比,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整个社会劳动力的变化呈现递进式的向上流动态势,劳动力的职业结构趋向高级化,但是,如果对城镇劳动力的职业结构进行考察则会发现,城镇内部的七大类职业构成呈现金字塔形状,依次为生产工人、服务人员、
商业人员、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等。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后,只能滞留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供给方的“金字塔”底部,从而使得局部劳动力市场具有较明显的非竞争性。这种非竞争性表现为一部分劳动者之所以收入较低,并不是因为其劳动素质低,而是由于他们无法进入可以获得较高劳动报酬的那部分劳动力市场,进而出现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收入不对等的情况。归根结底,这种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回顾已有的文献,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学家彼得B.多林格尔与社会学家迈克尔J.皮奥里(PeterB.Doringer&MichaelJ.Piore,1971)从结构化的角度提出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主要劳动力市场收入高、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好、培训机会多、具有完善的晋升机制,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与之相反,收入低、工作不稳定、工作条件差、培训机会少、
缺乏晋升机制。之后,国外许多学者对各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状况进行了实证
检验。如威廉·T.狄更斯(WilliamT.Dickens,1985)、罗伯特·迈克纳布和乔治·萨卡罗普洛(RobertMcnabb&GoergePsacharopoulos,1981)分别计算了美国和英国劳动力市场的明瑟收益率,结果表明美国和英国都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表现: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年限与工龄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更明显;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由于对劳动者文化水平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就业正文.indd52022/5/2010:42:246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就业要求不高且劳动者本身流动率偏高等因素,受教育程度与工龄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不显著。
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主要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提出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较短,许多制度还尚待完善,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表现有其自身的特点。关于这一点,国内学者也做了很多相关研究。赖德胜(l996)认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主要
是一种制度性分割,并认为这种分割是经济转型国家的特殊现象。蔡昉、都阳(2001)认为,政府人为地把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开的政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扭曲性发展政策,是妨碍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制度性根源。李建民(2002)揭示了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是公平失衡的结果,而且这种分割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公平。从长远来看,建立起一个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的、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是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刘精明(2006)结合具体的社会改革进程,运用1996年、2003年两次“全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社会调查数据,从新结构主义视角探讨了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分割及其结构特征的变化,并以此解释了不同部门中人力资本收益模式发生变化的原因。
综观当前的研究成果,学术界更多地关注和研究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表现、
特征和原因,而本文主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性变迁及其不良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制度性变迁
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指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制度因素或经济内生因素的制约,使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征或不同运行规则的领域,不同领域在工资决定机制、工资稳定性及劳动者获得提升机会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就业正文.indd62022/5/2010:42:247第一章?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别,同时劳动者很难在不同的劳动力市场流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既有刘易斯(Lewis,1954)所指的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之间的分隔,也有制度性分隔。如果说前者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因素造成的,后者则带有较强的人为性,而这种人为造成的资源扭曲性配置恰恰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关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阶段划分,不同的学者看法大同小异,差别在于划分的详略程度不同。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制度变迁的角度,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1978—1984年,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农民追求比较利益的冲动被强制性压抑,生产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部分地区农民甚至生存都较为困难。
穷则思变,在这种形势下,迫于生计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率先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在运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制度于1982年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这一发端于农民的制度变迁,赋予了农民土地使用权、经营自主权、收益配置权和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单位面积耕地投入的劳动力大幅度减少,从而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极少,分割非常明显。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的就业完全由国家按计划调配,多数为国家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稳定,除了具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外,还有住房、养老、医疗、教育、托幼等保障职工及其家庭生活必需的实物福利和社会服务。
在此期间,农民虽然短期内收入增加较快但并不稳定,也几乎没有社会保障,这样便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镇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就业正文.indd72022/5/2010:42:248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就业(二)1985—1996年,城乡分割与体制内、体制外分割并存的劳动力市场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日渐减弱,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所产生的转移要求和对这一要求产生阻碍作用的户籍制度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客观上要求通过制度的调整来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压力。为此,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放松户籍管制的政策。1985年1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紧接着,1986年至1988年又分别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招用工人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通知》。户籍制度的松动极大地减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城市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民工潮”。但是,城乡之间的分割并未从根本上打破。1992年至1996年,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法规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如 1994年原劳动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同)颁布了《农村劳动力跨省流
动就业管理暂行规定》,强调“当本地劳动力无法满足需求并符合一定条件时,用人单位可跨省招用农村劳动力”。言外之意,如果本地劳动力能够满足市
场需求时,不允许雇佣外地劳动力。此外,外出农村劳动者被要求在外出之前须持身份证和其他必要的证明,在本人户口所在地的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并领取外出人员就业登记卡,到达用人单位后,须凭出省就业登记卡领取当地劳动部门颁发的外来人员就业证,证、卡合一生效。这些规定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间接成本,抬升了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门槛。与此同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私
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了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但是以户籍为识别依据的城市用工制度没有给农民工太的职业选择余地,大部分农民工只能从事那些工资低、工作稳定性差且缺乏必要劳动保障的职业。这部分劳动力与所在行业构成的市场,学术界将其称为体制外市
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就业正文.indd82022/5/2010:42:249第一章?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场,或城市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而拥有城镇户口的大部分居民仍由政府安排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
劳动权益有保障、有规范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这些居民及其所在企业构成了体制内劳动力市场。在该市场中,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主要取决于所在企
业的经济效益与其个人在企业中的职位,与个人劳动技能、能力不必然存在联系,即收入不与个人绩效挂钩,且外来农民工很难进入,故该市场又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
(三)1998年至现在,城乡分割与一、二级劳动力市场分割并存从发展趋势来看,户籍制度的约束正在逐步放松,挡在城乡之间的“坚冰”正在消融,农民工既可以进入“城门”,也可以进入“厂门”。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阶段尤其是前期,户籍制度的惯性及一系列以此为基础的就业、社会保障政策依然是农民工甚至是外地大学生进入城市正规部门难以逾越的障碍。各省、区、市限制外来农民工的政策可谓不断出台。因此,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仍需时日。在这一阶段,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已初步建立起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者对企业的员工数量和工资水平有了较强的控制能力和决定能力,同时,国家事业单位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机构精简改革,以往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的用人机制逐渐改变为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机制。体制内外的劳动力市场差别正逐步消除。但一、二级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点仍然非常明显。在一级劳动力市
场上的雇主主要是国有、集体以及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部门,主要是一些大企
业、大公司,以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劳动力可以获得较为合理的工资及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福利(休假、培训、晋升等);二级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主则由众多的中小企业组成,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者包括个体经营者、
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就业正文.indd92022/5/2010:42:2410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就业手工业者、家政服务者、拾荒者等,其工资水平很低,没有社会保障,劳动者权益难以得到保护,工作环境差,缺乏晋升机会。事实上,我国垄断行业高工资、高福利状况的存在,说明一级劳动力市场中不同行业之间并不是完全竞争的,仍然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一方面,在民营现代化企业市场上,劳动者的报酬采取与绩效挂钩的方式确定,通过竞争性市场机制来调节;另一方面,垄断行业在国家政策的过度保护下,将垄断收益以工资、奖金、福利的形式分配给职工个人,形成这些行业不合理的高收入。据《上海证券报》提供的数据显示,石油、电信等垄断企业内部目前的收入差距已经接近5倍,差距最大的为石油行业,个别企业最高收入者与最低收入者的差距接近100倍。这既是市场化不够、
竞争机制没有完全形成的结果,也是国家对这些行业干预过度的反映。
三、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造成的交易成本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只要不是鲁滨孙世界,就可能发生交易费用,在鲁
滨孙的世界,由于只有他一个人,根本不存在交易,因而没有交易费用。但是,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存在,就可能产生交易费用。由于交易费用由多种因素决定,因此,要彻底消除交易费用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但这并不意味着交易费用不可以降低。有哪些因素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呢?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是降低交易费用的一种重要手段,即制度实施得当与否直接决定着交易费用的高低。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有效机制,它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然而,在中国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的背景下,劳动者只能在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劳动力市场上提供劳动力供给,企
业也往往只能在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劳动力市场上提出并实现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在不同市场之间的流动需要承担高额成本。具体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