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人(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第一人(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9.65 2.7折 36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加缪|译者:李玉民

出版社漓江

ISBN9787540778873

出版时间2016-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6元

货号3654122

上书时间2024-06-08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大海,阳光,苦难,母亲,贫困中满怀热忱地拥抱生活,渴望生活,一部关于成长和寻根的自传体小说。加缪著李玉民译的《第一人(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讲述了生长在北非阿尔及利亚贫民窟的雅克·科尔梅里自幼丧父,长大成年后,他重返故里,试图探寻已逝父亲的足迹。足迹诚然已渺无可寻,然而当他再度触及童年生长之地,过往的一切放佛一幕幕挥之不去的影像,不断向他袭来。那些人,那些事,那土地、大海、阳光,为主人公雅克,也为我们的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精神财富,使他终究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满怀同情与爱的男子汉。

作者简介
加缪(Albert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阿尔及利亚,母亲为西班牙人。父亲在一战中死去,加缪与其母在贫民区艰难度日,后于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1935年,加缪开始从事戏剧活动,二战期间投身法国抵抗运动,因其创作的中篇小说《局外人》(1942)一举成名,此后又发表小说《鼠疫》、《堕落》和短篇集《流放和王国》;戏剧作品有《卡利古拉》、《正义者》,此外还有散文《婚礼集》、《正反集》及论文《西西福斯的神话》等。未完成长篇小说《第一个人》在其死后出版。
加缪早年曾深入钻研古罗马哲学家普罗提诺的著作,他认为现代人的生活存在着深刻的荒谬性,我们赖以存身的这个世界是冷漠的和不可理解的,而个人面对荒谬的世界是无能为力的。在创作上,加缪追求情节的自然铺陈和词句的精确与完美,语言简净、明朗、毫无藻饰,但在其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却蕴蓄着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李玉民,1939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64年作为新中国首批留法学生到法国勒恩大学进修两年,后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教学之余,从事法国纯文学翻译三十余年,译著五十多种,约有一千五百万字。主要译著:小说有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幽谷百合》,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莫泊桑的《一生》、《漂亮朋友》、《羊脂球》等;戏剧有《缪塞戏剧选》、《加缪全集·戏剧卷》等;诗歌有《艾吕雅诗选》、《阿波利奈尔诗选》等六本作品。此外,编选并翻译了《缪塞精选集》、《阿波利奈尔精选集》、《纪德精选集》;主编了《纪德文集》(五卷)、《法国大诗人传记丛书》(十卷)。在李玉民的译作中,有半数作品是由他首次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他主张文学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译作应是给读者以文学享受的作品。李玉民“译文洒脱,属于傅雷先生的那个传统”(柳鸣九语)。

目录
·译 序·
加缪的自我解码
第一人
原著编者按
第一部 寻父
第二部 儿子或第一人
·附 录·
活 页
第一人(笔记与提纲)
两封书信
加缪生平与创作年表

内容摘要
 生长于阿尔及利亚贫民窟的雅克·科尔梅里四十
岁时已功成名就,应母亲之命寻觅死于战争的父亲的坟墓,并走访了曾经与父亲有过接触的人,然而谁也
不可能给他提供完整的信息,父亲早已被遗忘。雅克对那个曾经是自己父亲的男人仍然一无所知,却在这次寻根过程中,找回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童年生活的艰辛与欢乐如一幕幕影像扑面而来。雅克终于明白,那片曾滋养自己的土地,那土地上的人们,为着贫困的原因,终将湮没在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的无名无姓之中。
李玉民译的《第一人(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是加缪猝逝时世人在他挎包里发现的未完成稿,不同于其创作阶段的“荒诞”主题和第二阶段的“反抗”主题,这个时期的加缪经历了盛名之后的莫大挫折,以全新的姿态回归本真,以期接近艺术的真谛。

精彩内容
 男人扭头问阿拉伯人:“还远吗?”阿拉伯人一
脸静穆,脑袋用黄细绳扎着缠头巾,膀大腰圆,穿一
条肥大的半短长裤,在腿肚上方系紧裤脚,他那两撇大白胡子下的嘴咧开笑笑,回答说:“再走八公里,你就到了。”男人又转过头去,没有含笑,却关切地瞧他的妻子。女人的目光还一直盯着道路。“把缰绳给我吧。”男人说道。“行啊。”阿拉伯人答应,他交出缰绳。男人从上面跨过去,阿拉伯老人从下面钻过来,二人换了座位。男人抖了两下缰绳,就驾驭了两匹马,马儿又奔跑起来,拉直了套绳。“你识马性?”阿拉伯人问道。“是啊。”男人回答简单干脆,依然没有笑容。
天光暗下来,夜色骤然降临。阿拉伯人从他左侧锁横头摘下方形灯笼,转向车内,划了好几根粗头火柴,才算点着灯笼里的蜡烛,再挂回原处。现在落下霏霏细雨,雨丝在微弱的灯光中闪亮,而淅沥之声则充塞了周围漆黑的天地。大篷车时而驶经荆丛、矮树丛,被灯光模糊地照见几秒钟。不过,其余的时间,马车行驶在黑暗中更显空旷的荒野。唯有烧荒的气味,或者突然袭来的浓烈的粪肥味儿,才让人意识到有时沿着耕地行驶。女人在赶车的人身后说话,他稍微勒住缰绳,身子往后仰。“连个人影儿也不见。”妻子重复道。“你害怕啦?”男人又重复一遍,“怎么会呢?”不过这回是叫嚷起来。“不,不,跟你一块儿不怕。”可是,她总还流露出不安的神色。“你不舒服吗?”男人问道。“有点儿。”男人便催马快行,于是,车轮轧辙沟,八只铁蹄踏路的巨大声响,重又充斥沉沉黑夜。
这是1913年秋季的一天夜晚“。这一家人乘三等车厢,坐了一天一夜的硬座,从阿尔及尔到达波尼火车站,两小时前又乘马车赶路的。他们在火车站找到这辆大篷车,这个阿拉伯人正等候着,要把他们拉到二十公里远,送到一座小村庄附近这个男人要经营的垦地。往车上装箱子和其他物品,费了好多工夫,路又不好走,也耽误了不少时间。阿拉伯人似乎看出旅伴有些不安。就对他说:“不必害怕。这里,没有强盗。”“强盗哪儿都有,”男人说道,“不过,我这儿有家伙。”说着,他拍了拍右边的口袋。“你说得对,”阿拉伯人接口道,“总是有些疯子。”这时,女人叫她丈夫:“亨利,不大好受。”男人咒了一句,又催促一下两匹马”,他说道:“说话就到了。”过了一会,他又瞧了瞧妻子。“还难受吗?”她冲男人微微一笑,样子却很怪,有点心不在焉,看不出难受来。“嗯,特别难受。”丈夫仍然关切地注视她。
于是,她重又表示歉意。“没什么。也许是坐火车的缘故。”“瞧啊,”阿拉伯人说,“村子。”的确望见了,在路的左侧,再往前一点儿,索尔弗里诺村,雨中映现朦胧的灯光。“你得走右边那条路。”阿拉伯人说道。男人略显犹豫,转身问他妻子:“直接到家里,还是去村子?”“唔!直接到家里,这样更好。”车子往前行驶不远,朝右拐去,那方向有陌生的家在等待他们。“还有一公里。”阿拉伯人说道。“这就到了。”男人冲他妻子说。妻子俯下身子,脸埋在胳臂里,正无声地哭泣。男人提高嗓门儿,学着她的话,一字一顿地说道:“你这就能躺下。我去叫大夫。”“对,去叫大夫吧。我看就是这事儿。”阿拉伯人好不訐陸,注视他们夫妇。“她就要生孩子了。”男人说道,“村里有大夫吗?”“有哇,你要是愿意,我去叫大夫。
”“不,你留在家里,照看着点儿。我去,会快一些。他有车还是有马?”“有车。”随后,阿拉伯人又对女人说:“你会生个小子。但愿他长得漂亮。”P7-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