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第一卷战后现实主义文学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第一卷战后现实主义文学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75.3 4.8折 15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守仁等著;张新木、叶琳、王守仁主编

出版社译林

ISBN9787544775595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58元

货号30656874

上书时间2024-05-27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编辑推荐】“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现实主义。”战后世界历史现实的复杂性不言而喻,为战后绚丽多彩、风格各异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本书通过梳理对现实主义的批评和辩护,分析现实主义“现实/虚构”的内在悖论,展示现实主义理论经历的探索和丰富的过程,在理论层面确立研究视角和基本立场。各章以英国、美国、法国、苏联、德国、拉美、非洲、日本、朝鲜、阿拉伯国家、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各地的现实主义文学为研究对象,揭露其表现题材多样化、真实标准多样化、叙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让读者获得对现实主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目录
【目录】
总序  
绪论  
第一章   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建构 
第二章   战后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章  战后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章  战后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章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第六章  战后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七章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与拉美文学“爆炸”
第八章  战后非洲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  战后亚洲国家的现实主义文学 
第十章  战后澳大利亚、加拿大现实主义文学
参考文献 
索引

内容摘要
【内容简介】《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共四卷)以战后现实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全球化视域下的当代外国文学、新世纪外国文学发展趋势为框架结构,从历史和审美的角度梳理不同时期外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在观照历史的基础上,解读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现象,将具体作家和作品放到历史语境去考察,分析并描述文学的产生、流通、变化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复杂关系,综合立体地展示战后外国文学演变的历程,全面深入地探讨当代外国文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第一卷对现实主义进行理论建构,分析现实主义“现实/虚构”的内在悖论,通过详尽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主体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道德现实主义、自觉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地域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等,对世界各国现实主义文学进行较为系统研究,揭示战后现实主义的多元发展态势及其丰富内涵,获得对现实主义新的认识和理解。

精彩内容
【文摘】绪论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鲁滨孙飘流记》于1719年问世,距今已接近三百年时间。18世纪见证“小说的兴起”,19世纪现实主义成为文学主潮,涌现出像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爱略特、托尔斯泰等一批现实主义大师,灿若群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代主义独领风骚,对现实主义传统提出有力挑战,但是现实主义并没有消亡,而是沿着自己的路径继续前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就出现了现实主义的回归和“复兴”。20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进程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现实主义在能动地反映现实、积极介入现实生活过程中,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并存,共同发展,互相吸收,互相交融,构成一幅战后现实主义多元化的错综复杂的图景。
战后现实主义文学是对现实主义文学悠久传统的继承与超越,而人们对现实主义的认识也不断拓展和深化。在过去几十年里,有批评家发出“现实主义已死”“现实主义过时了”的声音,人们曾一度质疑现实主义文学的价值,认为其表现手法单一,不足以描写战后复杂的生活现实,对现实主义前景持悲观态度。特别是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语言学转向”后一批理论家质疑语言指涉现实的功能,强调艺术的自主性,以及后现代主义解构“现实”,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造成不小的冲击。但是,战后现实主义蓬勃发展的事实证明了所谓“现实主义过时论”(theobsolescenceofrealism)、“现实主义之死”的预言站不住脚。战后现实主义文学进程与历史进程相关联,现实主义文学指涉并反映客观现实,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呈现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
语言是现实主义作家传递其对现实感知的工具,其指涉现实的功能是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的诗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战后西方思想界出现“表征危机”,语言符号不再作为一种可靠的表征手段,无法“真实”“客观”地表征客观现实。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具有任意性,它不能反映世界或客观现实,不接受指涉现实世界的要求。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关注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客观存在则用括号括起,予以悬置。巴特(RolandBarthes)将语言视为独立于现实的封闭系统,将文学定性为“一种言语活动”“一种符号系统”,割裂文学与现实的联系,“对于现实,话语不负任何责任:最现实主义的小说,其中的所指物毫无‘现实性’可言……(现实主义文论中)所谓的‘真实’,只不过是(意指作用的)再现符码而已”。巴特认为文学仅仅属于言语活动,否认语言的现实指涉功能。米勒呼应巴特对于语言意义的论述,提出现实主义文本是进行自我指涉,无法突破语言的封闭系统去指涉历史现实。
当然,语言与客观现实、文学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并非真的如理论家所说的那样可以被割裂。语言的表意功能以及其指涉现实的功能是日常生活交际的前提,也是所有文学文本借助语言这一媒介进行传情达意的基础。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来看,语言是用于社会交际的符号体系,是传递意义的工具。语言的这一基本功能使得语言可以指涉现实,与客观世界保持一致性;语言这一媒介交际的内容与读者的生活经验相关,具有可信性。其次,这种将语言以及文学视为独立于客观现实的封闭系统的看法忽略了文学的社会根源。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由社会存在决定。语言是架接文学与客观现实之间的桥梁,如果剥夺语言作为桥梁连接之功能,那么所有书写都没有任何认知价值,文学的存在依据也就消失。此外,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虽然强调语言与客观现实之间的沟壑,但是他也认可语言赋予事物以意义,也就是说,人们在言说某个对象的同时也在言说中建构一个意义世界,它包含言说者/叙述者的主观认识和态度。现实主义文学符合索绪尔所描述的语言建构的世界:现实主义作家在言语/书写的过程中构成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又浸染言说者/作者的主观认识;作家们在清楚认识到文学与现实之间存在距离的前提下,使用语言这一表意工具反映客观现实。因此,我们承认语言受使用者主观意识的影响,但是这并不影响语言指涉现实,而且现实主义文学世界之外存在着客观现实。
客观现实是现实主义文学描写的对象,也是创作的基础。在说明现实主义可以而且应该表现客观现实时,我们可以引用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阿尔都塞在他著名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eologyandIdeologicalStateApparatuses”)一文中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立场出发,认为“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生存的真实条件的想象关系的表征”。意识形态是“想象的”,并不对应于现实,但是,他又指出:我们承认意识形态并非对应于现实,换言之,它们构成一种幻觉,同时我们也承认它们确实暗指现实,只要经过“阐释”,便能在想象的表征世界背后发现那个现实的世界(意识形态=幻觉[illusion]/暗指[allusion])现实主义文学与意识形态具有类似的特征,两者都是想象的,并不对应于现实,但是正如阿尔都塞所言,虽然现实主义是虚构的“幻觉”,但同时也“暗指”现实,在想象的现实主义文学世界背后能够发现客观现实;反过来,客观现实一直被假定为现实主义文学世界的参照物。
阿尔都塞在文章中提出了独创的“意识形态/主体”说。他将个人视为“生活在意识形态之中”的主体:意识形态从无数的个人当中征召主体,赋予意识,将其改造为属民。在阿尔都塞称之为“询唤”的过程中个人对意识形态做出反应,辨认意识形态提供的整体图像后,获得一种认同感。作品的“真实”同样也被意识形态化:真实是认同意识形态后获得的。作品被认为是真实的,因为它符合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期望: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但对世界是怎样这种认识的期望是受意识形态制约的。因此,“真实”是一个相对的观念,因时代和作家而异。“现实主义作家不可能再现绝对客观存在的生活本来面目,每个作家竭力把握和表现的,仅是他感受到的那个相对真实的生活本来面目。”现实主义文学的表现对象是客观世界,而我们平常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现实主义所模仿的现实确实存在”。现实主义文学在其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辨识度的创作特征,即真实性、典型性和历史性。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这一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源自马克思主义观点。1888年恩格斯在写给作家哈克奈斯小姐(MargaretHarkness)的信中曾这样点评其小说《城市女孩》(ACityGirl):“你的这部小说不够现实主义。在我看来,除了细节的真实,现实性暗示的是对典型环境的忠实的再现。”典型环境是具有代表性的环境,应能集中体现某些根本性的特点。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现实超越了细节层面,是具有典型性的现实,典型性意味着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特征。革命导师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的论述对我们观察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韦勒克认为艺术不可能脱离现实,而现实主义文学更是如此,它的目标是追求真实,但是他强调这是“一种更高的现实,一种本质的现实或一种梦幻与象征的真实”。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文学的“现实”有着双重意义,一方面,现实主义文学再现/反映连贯自主的现实,另一方面日常现实是现实主义文学的跳板(springboard),现实主义又基于日常的认识与经验。所谓“跳板”不仅暗示现实主义文学以日常现实为基本素材,也指出现实主义文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与沟壑,需要跨越,以跃上更高的层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