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烟(精)/名家名译书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烟(精)/名家名译书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54 1.9折 18.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俄)屠格涅夫|译者:陆蠡

出版社时代文艺

ISBN9787538738513

出版时间2013-09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18.8元

货号2511435

上书时间2024-05-26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陆蠡,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翻译家。以散文集《海星》步入文坛,后又相继出版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精通英、法、日、俄语和世界语,先后翻译了屠格涅夫的《罗亭》及《烟》、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拉·封丹的《离言诗》和拉马丁的《葛莱齐拉》等。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小说家,散文家。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先后入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读书。留学德国,长期侨居法国,一生反对农奴制。著作丰富,长篇小说有《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等,中篇有《阿霞》、《初恋》等,散文集有《猎人笔记》、《文学与生活回忆录》、《散文诗集》等。他是俄罗斯语言大师,对俄罗斯语言规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后记

内容摘要
 名家名译书系为外国文学、历史、心理学名著等最初引进国门时的译本,多是开先河的中文翻译之作,译者为民国时期的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思想家、
语言学家、教育家等,这既使译著充满了人文色彩,又使其闪烁着理性的光彩,堪称中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璀璨荟萃。长篇小说《烟》是其中一本。
《烟》通过李特维诺夫与伊琳娜的恋爱故事,显示出农奴制度改革以后俄国社会生活中某些复杂的现象。作品抨击了沙皇统治的腐朽反动,但流露了悲观
情绪,作者屠格涅夫把社会政治运动比作一团轻烟,认为到头来只是一场虚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家的世界观及创作风格的变化。评论家们认为这种变化表明屠格涅夫正经历着一场精神危机和创作危机。

精彩内容
 离“俄罗斯树”几步远,在韦伯咖啡馆前面的一
张桌子旁边,坐着
一个清秀的男子,年龄三十左右,中等身材,躯体单薄,皮肤微黑,有着
一副器宇轩昂的面孔。他上身向前屈,双手靠压在手杖上坐着,看他那副宁静自然的神气,好像他从来不曾想到有旁人在注意他、留心他似的。他那大而富有表情的棕黄色的眼睛悠然不迫地凝视着周围,偶尔为了避免阳光的逼射,便眯成一条缝,却忽然又定睛察看在他身边走过的什么奇装怪服的人物,同时一丝孩子般的微笑轻轻掀动他美丽的口髭、嘴唇和翘起的短下巴。他穿着一件宽大的德国裁制的外衣,灰色的软呢帽把他高广的额角遮住了半截。第一眼看来,他给人的印象便是一个正直诚实、聪明练达、颇有自信的青年,正如世界上许多青年一样。
他好像是在久长的工作之后来休息一番,好像要从这展开在他眼前的闹景中寻取一点最纯朴天真的娱乐,因为他的思想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而这思想,也在移动着,在和目前完全不同的一个世界里。他是一个俄国人,他的名字叫作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利特维诺夫。
我们既然迟早要和他相识,那么把他的并不怎样复杂和有趣的过去借一言数语来叙说一下,也是需要
的吧。
他是一个勤勉尽职的平民出身的退职官吏的儿子,一般人必料想他在都市中受教育,却并不然,他是在乡村间培植的。
他的母亲是个名门贵胄,皇家女塾的学生。她是一个心地良善的热情的女子,可并不是没有性格。虽则比她丈夫年纪小二十岁,她却尽可能地把他改造过来,把他从小官僚的生活轨道中拖出来,叫他过着地主的生活,把他的暴戾固执的性格
化得柔和,化得优雅。全靠她,他服装开始穿得整洁
了,行动举止也彬彬有礼起来;他开始尊敬读书人,看重学问——虽则,不用说,他手里是从不拿起书本的——他丢弃了骂人恶习,多方努力不贬低自己。他终于也做到了走路也走得步履安详,说话也低声和气,并且只限于谈些高尚的题材,这些是费了他不少气力的。“啊!这浑蛋东西真该揍一顿!”有时他心里这样想,但是口头上他却大声说:“是,是,这样……当然……这值得考虑。”利特维诺夫的母亲照着欧洲风习管理家政,她使唤婢仆,不用亲热的“您”,而用复数的“你们”,从来不准任何人在桌上吃得过饱以至于倦怠。至于管理地产的方面呢,那便不是她和她的丈夫力所能及的了,她有一块土地,很久以来便一任荒废。这块土地面积很广,还有各色各样的有用的附属,有森林也有湖沼,湖沼的边沿从前还有一座工厂,是一个热心的可没有经营能力的地主建的,曾经在一个奸刁的商人手里兴旺过一时,而在一个良善的德国经理的监督管理之下完全亏折。利特维诺夫夫人倒很知足,只要不把地产落到别人手里,不欠账,便引为满意了。不幸她缺乏一点儿健康,在她的儿子进莫斯科大学的那一年便因肺痨症死了。因为一场风波(读者以后便会知道),利特维诺夫没有修完大学的课程,便跑回乡下的老家,在那儿,不做事,不交游,没有朋友,闲荡了一
些时候。多谢当地的乡绅,他们并没有懂得西欧的“在外地主经济制”理论的弊害,仅是为了土生土长的信念——“自己的衬衫贴肉”,而对利特维诺夫白眼相加,所以他在1855年被征去当兵了,克里米亚之役,他在腐海边上泥屋中驻留了六个月,没见过“联军”半个影子。害了一场伤寒症,险些儿把性命送掉。这之后,他在贵族议院里服务了一段时间,当然不是没有不愉快的经验的。当他回到乡间小住之后,他爱好起耕种来了。他发现母亲的地产在他老耄病弱的父亲的疏忽无力的管理之下,一年中收获不到十分之一的应有的出产,倘若交给有经验有技术的人手中,是可以把它完全变成一个黄金窟的。但是他也发现,他所缺少的正是经验和技术——于是他跑到外国去学农业和工艺,从初步入门学起。他在梅克伦堡、西里西亚、卡尔斯鲁厄度过了四年多的时日,他游历了比利时和英格兰。他一心一意地用功学习,搜罗各方面的知识,这知识的获得太不容易,但是他始终不懈,克服了困难,而现在,他信任自己,信任他的将来,他相信,他将对乡里邻人有所贡献,也许对整个地方能有所效劳,他预备回家了。因为,他的父亲,为了农奴解放、地产重新分配、农奴赎身,总而言之,为了一切新的制度发愁,被弄得完全莫名其妙,在寄给他的每一封信里都带着绝望的恳请和祈求,要他的儿子赶快回来。但是他为什么滞留在巴登?
他滞留在巴登,因为他一天又一天地盼望他的表妹、他的未婚妻——塔吉亚娜·彼得罗夫娜·舍斯托娃的到来。他在幼小时便和她相识,并且曾在德累斯顿她姑姑家里和她共同度过一个春天和夏天。他对这位年轻女亲眷怀着一种真挚的爱慕和尊敬,在他的乏味的预备工作结束之后,在他准备踏入一个新的境地,开始一种脚踏实地的非官场的事业的当儿,因为她是他所钟爱的女人,又是他的侣伴和朋友,就向她求婚,要求
把她的生命和他的连接在一起——同安乐,同忧患,同劳苦,同休息,引用英国人的一句话,就是“forbetter,forworse”(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她答应了。他须得回卡尔斯鲁厄去,因为他的书物、抄本、行李都留在那儿……但是你还要问:他为什么留在巴登?
他滞留在巴登,因为抚育塔吉亚娜长大的姑妈卡皮托莉娜·马尔科夫娜·舍斯托娃,一位五十五岁未出嫁的老处女,一
位心地良善、正直诚实而有点儿孤傲的灵魂,极容易燃起舍己献身的热火的自由主义者,一
位意志坚强者——她读过施特劳斯的作品,虽然她把这桩事瞒着自己的侄女——一位民主思想者,贵族政治和上流社会的死对头,可是她,抑不住诱惑,想在比如如巴登这样时髦的地方瞧一瞧贵族的社会……卡皮托莉娜·马尔科夫娜不穿硬裙子,斑白的头发剪成短短的一圈,但是对奢侈和华丽却暗暗地爱好着,拿这些来嘲骂一顿或者表示对它们的轻蔑便是她顶欢喜的消遣。谁能够拒绝这位好老太太,不让她开开
心呢?但是利特维诺夫是这样宁静从容,这样地怀着自信凝视着他的周围,因为他的生活是这样清楚地呈现在他的面前,因为他的前程是确定的,因为他以自己的前程为傲,并且以这亲手制造出来的事业而欣然得意。
P5-8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