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近荀子/走近圣贤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走近荀子/走近圣贤丛书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0.56 2.8折 3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廖名春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ISBN9787548840831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31071250

上书时间2024-05-26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荀子的生平事迹
  二、荀子生活的时代
  三、荀子和《荀子》一书
第二章  制天命而用之
  一、还天道以自然
  二、“天人之分”的理性
  三、“制天命而用之”的宏愿
  四、“知天”与“不求知天”的沉思
第三章  虚壹而静
  一、对认识出发点的思考
  二、“意物”“征知”的两种认识
  三、“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
  四、“知”与“行”的否定之否定
第四章  制名以指实
  一、从概念说起
  二、命名之道
  三、破“三惑”之论
  四、推理的特征
第五章  性伪之分
  一、天然本能为性说
  二、“人之性恶”的再认识
  三、“化性起伪”
  四、对荀子人性论的评价
第六章  明分使群
  一、社会组织的奥秘
  二、“隆礼”“重法”的精神
  三、君民关系说
  四、“法后王”的真相
第七章  富国富民之道
  一、人生而有欲
  二、斩而齐
  三、富国裕民
第八章  礼义之文
  一、审美的慧眼
  二、礼乐的旋律
  三、文学的风采
第九章  身后的影响
  一、经学功臣
  二、千秋评说
  三、著作流传

内容摘要
 1.本册依据《荀子》和其他关于荀子的历史文献记载,从荀子的生平事迹和著作言行中提炼精华,总结他在社会人生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智慧。2.本册主要内容包括荀
子的生平传记、人生智慧、政治智慧、军事智慧、知识技
能、为人风范、处事技巧、格言警句等等。3.本册图书语言通俗易懂,形式灵活新颖,结构合理有序,方便读者轻松阅读;内容积极健康,既能够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荀子的生平事迹与思想精华,又能够使读者从中得到启发、汲取智慧。

精彩内容
 第一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其人及其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舞台上,占据着突出的地位。谭嗣同在其代表作《仁学》里评论说:“二千年来之学,荀子也。”梁启超在《论支那宗教改革》中也指出:“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①这就是说,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要秉承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不能不读《荀子》,就不能不吸取荀子的思想智慧。
要知人,必先论世;要
了解荀子的思想智慧,就必须了解荀子所生活的时代。
因此,我们在论述荀子的思想学说之前,先来谈谈荀子的生平事迹、苟子所生活的时代、荀子与《荀子》一书的关系,以使我们的论述能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
一、荀子的生平事迹人们一般以为荀子姓苟
,这其实是一个错误。除《史记》外,先秦两汉的著作都称其姓“孙”。特别是《荀
子》一书,几乎都称“孙”。
《荀子》中的一些篇章即使不是荀子亲手所写,至少也
是苟子弟子所记,他们的记载较司马迁的记载应更可靠。韩非为荀子学生,其著作《韩非子》称其师之姓也为“孙”,这与《荀子》一书的记载是一致的。所以,无论是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还是根据记载的多寡来判断,荀子的本姓都应该是“孙”。
搞清了荀子的姓氏,再来寻找荀子的族系和籍贯就有了依据。《史记》、刘向《叙录》都说荀子是赵人。
而孙氏在当时有三大族系:一在楚国,一在齐国,一在卫国。在卫国的一系,为卫公子惠孙之后。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372年,赵国伐卫,夺取了卫国的七十三个乡邑;公元前365年,赵国又夺取了卫国的甄地。于是,赵国就占有了原属卫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原来的卫国人,自然就变成了赵国人。荀子既为赵人,又姓孙,很可能系出自卫公子惠孙之后,是由卫入赵的卫国人。《元和姓纂》“魂”韵“孙氏”条说:“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楚令尹孙叔敖及荀况并为孙氏。
”这就是说,如果严格区分姓和氏的话,荀子应该是姬姓、孙氏,也属于周文王一
系血脉。
荀子的名字,古今也有异说。荀子名况,最早见于刘向《叙录》,并且已为世所公认。《史记》只称“荀
卿”。对“卿”字的理解,古人认为是“时人相尊而号为卿”,即尊号;而今人一般认为“卿”为荀子之字。后说影响虽大,却不可以信据。
先秦文献中,弟子在其著述中直称其师名字的,恐怕不多见。
《韩非子·难三》称荀子为“孙卿”;《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语“君闻之荀卿曰”;《荀子》一书称“孙卿子”或“孙卿”的只有《儒效》《议兵》《强国》《尧问》四篇,都是荀子弟子记述其师言行之作。这些著作中的称呼足以表明,“卿”不可能是荀子之字,而应该是韩非、李斯等荀子弟子对其师的尊称,就如同称“子”一样。“孙卿子”之称也不奇怪,就如同“子墨子”一样。卿与子,本为官爵名,后变为尊美之称,故可连用。楚、汉之际,宋义号为“卿子冠军”,“卿子”的含义,当与荀子之“孙卿子”同。如果卿为荀
子之字,弟子直接在老师姓氏、字号后再加“子”以称之,就如同称“孔丘子”“老聃子”“庄周子…‘孟轲子”“墨翟
子”一样,不是太别扭了吗?
人们尊称荀子为“卿”,这与荀子的经历有关。《史记.孟荀列传》说: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战国策·楚策四》也说:“孙子去之赵,赵以为上卿。”《韩诗外传》也有类似的记载。荀子在齐国“最
为老师”‘三为祭酒”,他的声望、地位应高于列大夫;在赵国他又曾为“上卿”,尽管这仅仅是致禄,并非仕之,但这种待遇不是一般人所能享受到的。这当是人们称其为“卿”之故。
荀子生于何年,文献没有记载。但《史记·孟荀列传》提供了线索,说荀子“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刘向《叙录》说得更清楚,道是“齐宣王、威王之时”。以此推算,荀子之生年当在公元前368年左右。但《史记》又说:“春申君死而苟卿废,因家兰陵。”春申君死于公元前238年,荀子此时还活着,这样,苟子至少得有一百三十岁。显然,司马迁和刘向的记载,必有一家的某一处出现了错误。
目前,学者一般认为《史记》和刘向《叙录》的“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有误,应按东汉应劭《风俗通》的记载改“五十”为“十五”,即荀子“年十五始来游学于齐”。但这种说法有两个毛病:一是以后出的孤证否定前人的通说,以东汉人的一
家之言否定西汉人的一致记载;二是“五十”与前后文具有逻辑联系,改为“十五”文意就不好理解了。所以,将“年五十”改为“年十五”是不足取的。
P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