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德十年/季羡林代表作系列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留德十年/季羡林代表作系列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99 2.4折 25 全新

库存4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52529

出版时间2013-06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25元

货号2622775

上书时间2024-05-26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1911年生,于2009年7月11日逝世,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著名学者,翻译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之聘,执教北大,一周后晋升为教授。l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主要著作包括《糖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牛棚杂忆》、《病榻杂记》等,他的100多部著作已被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目录
    留德十年
楔子
留学热
天赐良机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满洲”车上
在哈尔滨
过西伯利亚
在赤都
初抵柏林
哥廷根
道路终于找到了
怀念母亲
二年生活
章用一家
汉学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完成学业尝试回国
大轰炸
在饥饿地狱中
山中逸趣
烽火连八岁  家书抵亿金
我的老师们
学习吐火罗文
我的女房东
反希特勒的人们
伯恩克(Boehncke)一家
迈耶一家
纳粹的末日——美国兵入城
盟国
优胜记略
留在德国的中国人
别哥廷根
赴瑞士
在弗里堡(Fribourg)
同使馆的斗争
从瑞士到法国马赛
船上生活
西贡二月
从西贡到香港
回到祖国的怀抱
    附录  欧游散记
余音袅袅
去故国
表的喜剧
听诗
寻梦
海棠花
Wala
忆章用
纪念一位德国学者西克灵教授
重返哥廷根

内容摘要
 每当我翻出一些早已经静默在记忆底层的回忆时,又会有强烈的思绪来调整今天的看法。就像我说,回忆之动人处就在于可以重新选择,将自己心爱的,毫无关联的往事重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全新的过去。当时间固化成为碎片来回闪现,在叙述这些回忆碎片中,始终贯穿着今天的立场,由此我们成为过去的统治者。
《留德十年》中,季羡林先生用素朴而不乏智慧灵光的语言讲述了1935—1945年留学德国的经历。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满怀激情孜孜不倦地学习,获得了博士学位。后又刻苦研究吐火罗文,在该领域成为世界级专家。
《留德十年》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

主编推荐
《留德十年》收录有学术泰斗季羡林先生的诸多作品,其中有与代表作选集名相同的《留德十年》,这篇文章,先生以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其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以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很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

精彩内容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我终于在1935年8月1日离开了家。我留下的是一
个破败的家,老亲、少妻、年幼子女。这样一个家和我这一群亲人,他们的命运谁也不知道,正如我自己的命运一样。生离死别,古今同悲。江文通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他又说:“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技血相视。”我从前读《别赋》时,只是欣赏它的文采。然而今天自己竟成了赋中人。此情此景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临离家时,我思绪万端。叔父、婶母、德华(妻子),女儿婉如牵着德华的手,才出生几个月的延宗酣睡在母亲怀中,都送我到大门口。娇女、幼子,还不知道什么叫离别,也许还觉得好玩。双亲和德华是完全理解的。我眼里含着泪,硬把大量的眼泪压在肚子里,没有敢再看他们一眼——我相信,他们眼里也一定噙着泪珠——扭头上了洋车,只有大门楼上残砖败瓦的影子在我眼前一闪。
我先乘火车到北平。办理出国手续,只有北平有可能,济南是不行的。到北平以后,我先到沙滩找了一家公寓,赁
了一间房子,存放那两只大皮箱。立即赶赴清华园,在工字厅招待所找到了一个床位,同屋的是一位比我高几级的清华老毕业生,他是什么地方保险公司的总经理。夜半联床,娓娓对谈。他再三劝我,到德国后学保险。将来回国,饭碗决不成问题,也许还是一只金饭碗。这当然很有诱惑力,但却同我的愿望完全相违。我虽向无大志,可是对做官、
经商,却决无兴趣,对发财也无追求。对这位老学长的盛意,我只有心领了。
此时正值暑假,学生几乎都离校回家了。偌大一
个清华园,静悄悄的。但是风光却更加旖旎,高树蔽天,浓阴匝地,花开绿丛,蝉鸣高枝;荷塘里的荷花正迎风怒放,西山的紫气依旧幻奇。风光虽美,但是我心中却感到无边的寂寞。仅仅在一年前,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我那众多的小伙伴都还聚在一起,或临风朗读,或月下抒怀。黄昏时漫步荒郊,回校后余兴尚浓,有时候沿荷塘步月,领略荷塘月色的情趣,其乐融融,乐不可支。然而曾几何日寸’,今天却只剩下我一个人又回到水木清华,睹物思人,对月兴叹,人去楼空,宇宙似乎也变得空荡荡的,令人无法忍受了。
我住的工字厅是清华的中心。我的老师吴宓先生
的“藤影荷声之馆”就在这里。他已离校,我只能透过玻璃窗子看室中的陈设,不由忆起当年在这里高谈阔论时的情景,心中黯然。离开这里不远就是那一问临湖大厅,“水木清华”四个大字的匾就挂在后面。这个厅很大,里面摆满了红木家具,气象高雅华贵。平常很少有人来,因此幽静得很。几年前,我有时候同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等几个好友,到这里来闲谈。我们都还年轻,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说话海阔天空,旁
若无人。我们不是粪土当年万户侯,而是挥斥当代文学家。
记得茅盾的《子夜》出版时,我们几个人在这里碰头,议论此书。当时意见截然分成两派:一派完全肯定,一派基本否定。
大家争吵了个不亦乐乎。我们这种侃大山,一向没有结论,也不需要有结论。各自把自己的话尽量夸大其词地说完,然后再谈别的问题,觉得其乐无穷。今天我一个人来到这间大厅里,睹物思人,又不禁有点伤感了。
在这期间,我有的是空闲。我曾拜见了几位老师。首先是冯友兰先生,据说同德国方面签订合同,就是由于他的斡旋。其次是蒋廷黻先生,据说他在签订合同中也出了力。他恳切劝我说,德国是法西斯国家,在那里一定要谨言
慎行,免得惹起麻烦。我感谢师长的Ⅱ丁嘱。我也拜见了闻一
多先生。
这是我同他第一次见面;不幸的是,也是最后一次见
面。等到十一年后我回国时,他早已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了。他是一位我异常景仰的诗人和学者。当时谈话的内容我已经完全忘记,但是他的形象却永远留在我心中。
有一个晚上,吃过晚饭,孤身无聊,信步走出工字厅,到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所描写的荷塘边上去散步。于时新月当空,万籁无声。明月倒影荷塘中,比天上那一个似
乎更加圆明皎洁。在月光下,荷叶和荷花都失去了色彩,变成了灰蒙蒙的一个颜色。但是缕缕荷香直适鼻管,使我仿佛能看到翠绿的荷叶和红艳的荷花。荷叶丛中闪熠着点点的火花,是早出的萤火虫。小小的火点动荡不定,忽隐忽现,仿佛要同天上和水中的那个大火点,争光比辉。此时,宇宙间仿佛只剩下了我一个人。前面的鹏程万里,异乡漂泊;后面的亲老子幼的家庭,都离开我远远的,远远的,陷入一层薄雾中,望之如蓬莱仙山了。
但是,我到北平来是想办事儿的,不是来做梦的。当时的北平没有外国领馆,办理出国护照的签证,必须到天津去。
于是我同乔冠华就联袂乘火车赴天津,到俄、德两个领馆去请求签证。手续决没有现在这样复杂,领馆的俄、德籍的工作人员,只简简单单地问了几句话,含笑握手,并祝我们一路顺风。我们的出国手续就全部办完,只等出发了。
回到北平以后,几个朋友在北海公园为我饯行,记得有林庚、李长之、王锦弟、张露薇等。我们租了两只小船,荡舟
于荷花丛中。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在太阳的照射下,红是红,绿是绿,各极其妙。同那天清华园的荷塘月色,完全不同了。我们每个人都兴高采烈,臧否人物,指点时政,意气风发,所向无前,“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真仿佛成了主宰沉浮的英雄。玩了整整一天,尽欢而散。
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终于到了应该启程的日子。8月31日,朋友们把我们送到火车站,就是现在的前门老车站。当然又有一番祝福,一番叮嘱。在登上火车的一刹那,我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句旧诗:“万里投荒第二人。”P13-1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