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1.09 4.6折 24 全新

库存3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博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46071

出版时间2009-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4元

货号1456083

上书时间2024-05-25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之《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上起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下讫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以简洁清晰的笔调勾勒了先秦时期中华文明及思想的形成和源流,尤其重点介绍了儒、道、墨、法、名、兵等诸家的思想。此书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有一脉络清晰、简易准确的了解。

作者简介
王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和中国古代思想。主要著作有:《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简帛思想文献论集》、《易传通论》、《庄子哲学》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地理与经济
  一  地理
  二  农业 
  三  商业
第二章  居民、村落、城市与国家
  一  居民
  二  村落、城市与国家
第三章  文字、文献与文学
  一  文字
  二  文献
  三  文学
第四章  礼乐文明
  一  礼
  二  宗法制度
  三  乐
  四  礼器与乐器
第五章  宗教与信仰
  一  天神与祖先崇拜
  二  筮占与《周易》
  三  占星术 
  四  巫和史 
第六章  孔子与儒家
  一  士人和私学的兴起
  二  孔子与儒家
  三 礼乐与人性 
  四  仁义与人道 
  五  六经的意义 
第七章  道家l
  一  老子、庄子与黄老 
  二  虚无与因循 
  三  形名与形神 
  四  齐物与逍遥 
第八章  墨家、法家、名家与阴阳家
  一  墨家 
  二  法家了
  三  名家 
  四  阴阳家 
  五  兵家与《孙子兵法》 
  六  从百家到一统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
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本册上起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下讫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以简洁
清晰的笔调勾勒了先秦时期中华文明及思想的形成和源流,尤其重点介绍了儒、道、墨、法、名、兵等诸家的思想。此书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有一脉络清晰、简易准确的了解。

精彩内容
 如果把传统的中华文明比做一座宏伟壮丽的建筑物,那么秦帝国之前无疑是这个建筑奠基的部分。地理与种族,村落、城市与国家,农业与商业,汉语与汉字,文献与文学,祭祀与宗教,礼乐秩序,以及诸子百家所代表的璀璨思想,共同奠定了后世中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这是一个久远的时代,伟大的考古学可以带领我们回到几千、几万、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年以前,通过某些零散的碎片试图去还原人类和文明进化的链条。
这是一个艰辛的时代,从那些简单的工具和洞穴、粗糙的房屋中,我们可以去体会先民们筚路蓝缕的生存历程。这更是一个创造的时代,我们可以想象无数次的第一个发明带给华夏先民的兴奋和快乐:第一次的人工取火,第一
次的种植和收获,第一次的房屋建筑,第一次的文字创造,第一次的歌唱……这也是一个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时代,在血淋淋的人牺中逐渐地发现了生命的价值,赤裸裸的掠夺被礼乐揖让所取代。
在这个奠基的时代中,古代中国的不同区域都发展出颇具特色的文明形态。从北方的红山文化到南方的良渚文化,从西方的仰韶文化到东方的大汶口文化,不同的族群都以自己的智慧在各自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创造和发展着
属于自己的文明。这些文明在不断的竞争和融合中逐渐地形成多元一一体的格局,并在中原地区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个中心。这里是古代传说展开的主要舞台,黄帝、炎帝、蚩尤、共工、颛项、尧、舜和禹,一连串的名字代表着文明演进的不同阶段。这里也是三代王朝的中心地带,夏族、商族和周族逐鹿中原,在权力的转移中演绎着强弱兴衰的变化,共同铸造了作为汉族前身的华夏民族,以及能够代表华夏民族的华夏文化。
在这个奠基的时代中,作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农业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农业带来了聚居和合作,带来了规范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最初秩序,带来了认识自然界的永恒动力,也带来了对人和天之间关系的既现实又终极的思考。《尚书》的第一篇《尧典》在称赞帝尧之后,提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古代中国天文知识的发达并不主要是人们对天象的纯粹兴趣,其最根本的原因乃是农事的需要,以及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对天和人之间关系的看法。作为中华文明最初的一部宪法,《尚书·洪范》中包含着农业文明对于世界、社会、政治、经济、人性、价值等的基本理解。《洪范》共有九畴,最重要的就是位居第一
条的五行,即水、火、木、金、土,这很显然是农业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五种要素。但在《洪范》中,五行已经变成了理解世界的一个基本框架,于是有五事、五纪、五庶征、五福等一系列的与五行有关的观念出现。第三条的八政,因为立足于农业的基础之L,所以在汉代直接被表述为“农用八政”。这八政是指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和师,包括了农业时代最
主要的政事门类。农业文明还带来了稳定的家庭和社会结构,使得中华文明表现出对血缘和家族的特别重视,强大的宗法制度无疑是其集中的体现。由此还引申出一系列重要的价值观念,如“亲亲”、“孝”和“仁”,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门径。《尧典》所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代表了中华文明最高的政治理想。
这个奠基的时代还诞生了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这个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即便在电脑时代,也仍然表现着它的结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战国文字,一直到隶书的出现,汉字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展现着中华文明的变迁。值得提到的还有精美的青铜器,作为礼器的一种,这是了解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宗教、艺术观念的重要器物。这种器物甚至成为用来命名一种文明的根据,夏、商、周三代被学者称为中国青铜时代。不能忘记的还有精美的玉器与丝帛,我们不能把它们看做是华而不实的艺术品或者一般的实用品,作为礼器,它们成为区分人群等级和身份的重要标志。
从某种意义上讲,奠基的时代就是创造经典的时代。此时期最重要的经典是《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经,它们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奠定了后世中华文明价值体系的基础。其次是诸子的文献,儒家的《论语》、《孟子》、《苟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兵法》等,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华夏先民的心灵,他们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看法,显示出思想领域的开
放和多元。我们还可以看到文学上的((楚辞》,屈原等楚地的诗人通过诗歌来表现浪漫的精神和对世界的执著。不应该忘记的还有史学领域的《左传》及《国语》,神话和地理学领域的《山海经》等。这些不同层次的经典,共同成为中华文明永不枯竭的源泉。P1-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