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默之书·野孩子的默剧出走
  • 默之书·野孩子的默剧出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默之书·野孩子的默剧出走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2.61 2.9折 44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姚尚德

出版社三联书店

ISBN9787807682691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4元

货号30637846

上书时间2024-05-24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孩子,你就像个带着艺术之魂的侠客“脸谱就是你的面具“你走进人群,带给观众欢乐与惊喜“离开后,卸了妆,没有人知道你是谁
“掌声不会跟着你,你选择了一条孤独的路”旅法默剧表演者、“默剧出走”创始人、《奇葩说》人气主讲姚尚德在中国大陆出版的首部作品。
一张默剧脸谱的故事,一段与人与己的无声对话,一场行动的开端——带你踏上陌生又熟悉的默剧之旅,重新认识自己与世界。
本书底本《小丑不流泪》获评“2016台北国际书展大奖:非小说类?十大年度之书”,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剧作家金士杰、身心灵导师赖佩霞、作家路平、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创系教授郝誉翔联袂推荐。
比之底本《小丑不流泪》(台湾远流,2015),此书在内容上做了不少增删和修补:前者以作者童年的创伤为重心;后者改以“默剧出走”为主轴,并增加了“台湾小角落”和“大山里的孩子默剧出走”两个章节,可读性更强。
“独立日?少数人的生活”系列,勾勒亚文化基因携带者的精神世界,透视生活的X种可能性,给“沉默的大多数”以启迪和力量。
装帧设计小巧精致,适合随身携带,是“地铁读物”和“枕边书”的不二之选。

目录
目 录

1. 默剧出走
2011 年,5月中旬 流浪首站:上海/ 003
豪华默剧出巡大队/ 008
上海老奶奶的鼓励/ 014
5月下旬,苏州/ 018
父亲的家的想象/ 019
福州阿达/ 023
山塘街上的瓜香/ 026
6 月上旬,南京/ 031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032
6 月中旬,北川之行/ 039
亲人都安息了,您还忍心惊扰吗?/ 045
6 月下旬,云南/ 051
丽江古镇/ 051
虎跳峡的意志力考验/ 055
Halfway(中途)——看脚下/ 060
眼底星空/ 066
7 月中旬,西安/ 069
废墟内的演出/ 070
关于爱情/ 077
7 月下旬,内蒙古 呼和浩特/ 079
终 站/ 084

2. 山野的孩子
默剧突袭/ 090
矿山旁的默剧课/ 094
蒙氏二宝/ 096
迷宫里的楚留香/ 101
幸福的夜路?/ 107
黄黄的,我的头发,不好看/ 108
歹戏拖棚/ 113
艺术可以改变什么?/ 119

3. 归零——巴黎岁月
魔鬼贾克琳的骚莎课/ 129
爱莲,我的女神,我的公主/ 130
公主的背叛/ 137
在巴黎,享受孤独是一种学习,创造宁静也是/ 139
端盘去/ 144
Vladmir 的死亡提问/ 149
真美,我的身体/ 152
一窥肢体默剧的世界/ 155
“当一副躯体站立时,
我所看到的仿佛是人性耸立于我的面前”/ 157
塞尚的圣山,我的圣山/ 161
混沌的一年/ 162
家族排列治疗/ 167
望 乡/ 173

4. 台湾小角落
努力也是一首行走的诗/ 181
十 年/ 184
芎林街上的移动农场/ 185
阮金红/ 189
记叶永志、少年与玫瑰/ 192
参见田都/ 194
你是不是看到了魔鬼啊?/ 199
月洞传说/ 202
最好的妈妈/ 206
后记 母亲的终站/ 209

5. 再见野孩子
来自翔平的清明节祝福/ 215
贵山的信任/ 220
暑期活动/ 226
关于死亡,与贵山的对话/ 231
孩子的“默剧出走”初体验/ 236
离别,再见/ 240

6. 大山里的孩子“默剧出走”
欢迎光临摩登世界/ 247
黑黑的人/ 250
街头默剧初登场/ 253
真实练习/ 258
冲一波,脚踏车环湖(不成)行动/ 261
百无聊赖长途列车行/ 268
再见王希/ 271
男孩的日记/ 272
“姚老师又不是你爸,叫你干吗就干吗呀”/ 276
夜奔大同/ 281
最后一场演出/ 284
贵山的回音/ 288
终站 洛阳的旅行总结/ 290
三个夏天/ 292

7. 四十小结
变动的家屋/ 297
青春牛仔裤/ 301
父亲的小礼物/ 302
选 择/ 305

内容摘要
由于童年遭受的精神创伤,他性格孤僻,在“怪孩子”的标签下长大。留学法国期间,他偶然接触到默剧,并被其艺术魅力所吸引。借由“默剧出走”,他把这一小众的艺术形式带到普通人生活的街头巷尾;通过默剧互动式教学,他让生活在大山里的“野孩子”看到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本书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渐次展现并解答了默剧是什么、“野孩子”何以保留了人性中最珍贵的特质,以及如何与陌生人对话、与自我和解、在沉默中爆发最强大的生命力量等问题;踏上默剧之旅的同时,启发我们认识自己与世界。
本书底本《小丑不流泪》获评“2016台北国际书展大奖:非小说类?十大年度之书”,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剧作家金士杰、身心灵导师赖佩霞、作家路平、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创系教授郝誉翔联袂推荐。

精彩内容
豪华默剧出巡大队
上海南京路徒步区,三条交会于此的地铁线把源源不绝的人潮吐到我眼前的这个出口广场,然后又各自吸收一部分人离开。我准备好了,我的八名随员也是。八名随员?稍早,在青旅楼下,依约,我收获了三名前晚答应今天跟着出走的帮手,只是没想到消息经过蓝山的柜台再转出去,隔夜,便成了这样的场面。柜台小妹万欢笑容灿烂,煞是得意:“好事情就要让更多人知道。反正他们也都是这里的人,来看看什么叫默剧,顺便帮你推广推广。”蓝山默剧应援团就这么成立了。稍后,当我们来到这个上海最繁华的地段开始做演出准备时,八个人已经自主分工完毕:拿背包的,补妆的,侧录、侧拍的,还有一个专门负责开路。叫人受宠若惊。
观察好周遭环境,向八个人点点头,深呼吸,我走进广场中央,对着附近高楼墙面上的乔治?克鲁尼献上一记红唇香吻,然后静止不动。短短几分钟,广场上的人潮分布及走向开始变化:有人停下脚步,品头论足、七嘴八舌,然后更多人加入、观望,有的则朝我嘴唇及目光扬起的方向好奇眺望,川流不息的广场渐渐凝结出一段荒谬的画面。而当我准备开始动作的那一刻,以我为中心辐射出去的几米空间已经招来了大批的围观者。再次深呼吸,步伐一旦展开,紧张感就必须抛之脑后。
从对克鲁尼的吻开始,我即兴发展出一系列隔空求爱的动作,然后一转身,在场的男男女女都变成了我的克鲁尼。默剧将空气幻化成许多道具:绳索、雨伞、马、鸽子、心脏……我在人群中穿梭,一下拿绳索尝试套住一名不断躲在友人身后观看演出的年轻女士,一下又转而将自己与她的友人框限在一把隐形雨伞之下。“哎呀,真花心,你到底是选我还是选她呀?”染着红头发的友人故作生气地说完后,将身体挤向我,把我撑伞的手当作了伞柄,然后与我在伞下对望,伞外传来高密度的笑声,其中,八人应援团贡献良多。就这样,上海的第三场表演,克服了前两场分别在中山公园及上海体育馆外的无所适从与自闭,终于找到了一种与观众互动的方式与乐趣。
笑声如蜜糖,瞬间吸引了几乎加倍的群众,也让我更有自信地将肢体与表情的力度加大,一下躺在地上,连滚带翻,一下抓着某个笑开了怀的观众把嘴唇递过去,引起他也充满喜剧性的拒绝反应。人群中有两个穿着蓝色制服的人几分钟前也被吸引了过来,只是他们面色凝重,不断地讲着walkie-talkie(对讲机)。也上了半边默剧妆体验的海宝见状开始对我使眼色,但在表演兴头上的我只觉得黑眼圈的海宝看起来特别搞笑。没想到,蓝制服二人组突然嘴巴念念有词地走向我,愤怒状。
“走!走!走!这里不能表演的。”围观人群稍有松动。我快速评估了一下状况,这两个人没穿公安淡蓝色的制服,也许只是观光服务队之类的,更何况广场属于公开场所,我们也没有向观众收取任何费用,没理由不能在这表演。观众兴致并无消退之意,于是我灵机一动,试图以各种表情逗弄蓝制服二人组。此举,没想到更激怒了他们,同时也吓坏了海宝一伙人。海宝快步上前在我耳边说了声“别惹城管,我们走吧”,然后偕同Mandy、万欢转去跟所谓的城管解释我们的来意。观众虽偶有离开,但大部分人似乎等着看好戏。于是,趁他们交涉之际,我挤进人群,以躲藏作为表演内容,抓起两个欧美人士的大手掌作为掩护,又突然以雕像的模样停留在两名城管的后面不动。观众又掀起一片笑声与掌声。被激怒的城管试图阻止,碍于制服,跟不上我移动的速度,于是开始对我那群应援团成员大声呵斥。几乎同时,人群中突围而出四五名同样着蓝制服的城管,还有一辆巡逻小车,试图将围观群众驱离。“这里不能从事任何聚众活动!”巡逻小车的广播器不停重复着这句话。僵持了几分钟,为了不让海宝等人为难,我压抑起玩心,越过稍微退散的观众,带着我的人马往广场外围走去。离开前,还不忘折回来对着所有城管做一轮鬼脸。
“尚德哥啊,你吓死我了!”海宝卸下脸上的妆,试图平复情绪,也不忘解释那些被我以为是观光服务队的城管真正的身份与职权。“前阵子,在南京路徒步区,有民众与城管发生冲突,所以现在,他们对聚众这事很敏感。”海宝补充道。我们今天就先这样好了,我从海宝的眼神中读出了这样的信息。
“没事的。到其他地方去就得了。”Mandy跳出来解套。只是这时,正在横越马路的我们一大伙人都没意识到,过街,就是那条人潮更汹涌的著名商业街——南京路的徒步区了。
海宝还来不及从未卸完的黑眼圈里警觉出,城管网络果真再次盯上了我们。从入口处到接下来半小时的路程里,我们一路被城管尾随、劝离、警告,但上了默剧妆,我不可能浪费这半小时的表演机会,于是,交代了八人团队万一真发生情况离我远一点没关系,我便一路演着追赶跑跳碰的戏码。
到了南京路中后段,城管们不知是累了还是看出了我们的无害,警戒终于松动,脚步趋缓;他们之中的几个竟还因为某些我做出的滑稽动作而偷笑着。城管的戏码已经玩够,我随意转往一条小巷,然后在一家便利商店前停了下来,稍作休息。八个青旅友人一路帮我拿包、跟拍做记录,还要时时提防各种状况发生,必要时还得跟观众介绍讲解,等等,煞是辛苦。王帅送上了刚买来的水,众人喝着,仿佛经历了一场搏斗,靠墙的靠墙,蹲坐的蹲坐。然而,看着这八个人,在5月的上海小街,仿佛呼吸着和平日不一样的空气,脸上闪烁着儿童般的欢愉。我放心了。
矿山旁的默剧课默剧课程分配在每天上午的三个小时,在校园唯一可以实行大班活动的水泥空地进行。两年前(2010年),通过台湾一名社会公益家及大陆当地爱心人士的赞助,原本简陋的校舍规模渐具,新铺就的水泥地则提供了老师跟孩子们更多可利用的空间。
第一天,当这群第一次接触专业表演训练的孩子在我面前一字排开时,我终于有机会好好看看他们:瘦弱的身型、骨碌的双眼、混着脏污的咖啡色皮肤,有的孩子脸上、脖子跟臂膀都留有被隐翅虫肆虐过后的烂肉与白色药膏混合不清的伤口。他们身上的衣裤,许多颜色跟图案都已经掉了,几处经年的破洞,也早非层层补丁可以解决得了。脚上踩的许多尺寸不合的鞋勉强(或许已成习惯)在水泥地上踩踏,整个脚掌随着肢体的摆动前前后后吐吐缩缩,好不大方。走廊下,两名学龄前的孩童就地坐着,挂着长长的鼻涕,充满好奇地看着我用动作解释什么是肢体默剧(听都没听过的字眼)。
肢体默剧的重心在于力道的运用,我一边解释着,一边在空间中画出默剧里拿水杯时手指、手掌、手臂,甚至整个身体的力量打出的线条。“哇,好像武功哟!”小孩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这个基本的水杯示范总是可以简单又清楚地传达肢体默剧的精髓。默剧中身体力道的运用,某种程度上的确像武功,举重若轻、柔中带刚。孩子们等不及我说开始,就已经以各自的方式在空间中抓起了水杯。在力道与线条上,几个领悟力强的孩子动作已具雏形。刹那间,操场既像是摆满了隐形杯架及水杯的厅堂,又像一个练功场。有的孩子开始设计不同尺寸、不同重量的水杯,彼此玩了起来,想象力开始迸发。
“姚老师!你看翔平用机械舞拿杯子!”我的视线顺着说话的同学手指的方向,看见队伍尽头一名动作暂停的满脸尴尬的男孩。
蒙翔平,六十二号,男,十四岁,四年级,单亲。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