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分析(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媒介分析(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8.2 6.1折 2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作平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189123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9.8元

货号3037522

上书时间2024-05-23

书香美美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一章  绪论:我们怎样进行媒介分析
    一、媒介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二、不同媒介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语法规则”
    三、怎样才能深入分析媒介的个性特征和“语法规则”
第二章  报纸分析
  第一节  物理属性分析
    一、传播符号:文字、图片
    二、传播载体:印刷、纸张
    三、传播方式:平面传播、延时传播、全知传播
  第二节  制作流程分析
    一、新闻采访阶段:方式非常灵活
    二、稿件写作阶段:要对文字敏感
    三、版面编辑阶段:形成版面风格
  第三节  感知方式分析
    一、对传播载体的感知:信息尽在掌握之中
    二、对传播符号的感知:文字的视觉差异小
    三、对传播方式的感知:间接告知信息
    四、整体感知:报纸是“未谋面的记录者”
  第四节  思维方式分析
    一、描述性文字:使思维具有召唤功能
    二、分析性文字:引导思维和理解的走向
    三、评论性文字:影响思维和判断的立场
  第五节  体验方式分析
    一、使信息内容形象化
    二、作者的情感投入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
    三、利用线性叙事设置疑问和悬念
    四、突出某些局部信息以加深印象
    五、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
    六、采用煽情和耸人听闻手法
    七、发挥图片的视觉冲击力
  第六节  行为方式分析
    一、视觉阅读:减轻视觉压力,让阅读变得更轻松
    二、能动阅读:扩大信息容量与方便读者阅读并重
    三、延时阅读:向闲暇时间渗透
    四、携带方便:向各种场合渗透
第三章  广播分析
  第一节  物理属性分析
    一、传播符号:声音
    二、传播载体:电波、收音机
    三、传播方式:听觉传播、线性传播、同步传播。
  第二节  制作流程分析
    一、新闻采访阶段:一般采访、录音采访、录播采访、直播采访
    二、文稿写作阶段:稿件宜短、内容宜浅、语气宜软、结构宜简
    三、制作编排阶段:节目制作、节目编排
  第三节  感知方式分析
    一、对传播载体的感知:“话匣子”的外形不影响听觉效果
    二、对传播符号的感知:声音的魅力在于营造各种“场”
    三、对传播方式的感知:同步传播给人“在场”之感
    四、整体感知:广播是“在场的讲述者”
  第四节  思维方式分析
    一、听广播是“双重想象”
    二、听广播需要“同步理解”
  第五节  体验方式分析
    一、广播容易走进听众的内心世界。
    二、广播可以给听众带来感染力。
  第六节  行为方式分析
    一、听觉接收:解放了眼球,可与其他活动兼容
    二、被动接收:选择性差,但比较轻松
    三、伴随式接收:便于移动,成就了交通广播
    四、易于接收:存活性高,是“危机媒体”
    五、即时参与式接收:发挥同步参与直播的优势
第四章  电视分析
  第一节  物理属性分析
    一、传播符号:图像、声音
    二、传播载体:电磁波、电视机
    三、传播方式:视听觉传播、线性传播、同步传播
  第二节  制作流程分析
    一、采访拍摄阶段:接近新闻源,进入采访状态,“挑”、“等”、“抢”拍摄,多工种协作
    二、文稿撰写阶段:以解说词为主导与以现场画面和同期声为主导
    三、制作编排阶段:剪辑合成、栏目编排
  第三节  感知方式分析
    一、传播符号:直接呈现事物的影像
    二、传播载体:电视屏幕影响人的视觉感受
    三、传播方式:在时间的流逝中传递信息
    四、整体感知:电视是“当面的导游者”
  第四节  思维方式分析
    一、缺少想象:画面限制了观众的想象空间
    二、与图像为伴:建立在具象基础上的思考
    三、直觉与逻辑推理并存:接近现实生活中的思维状态
    四、同步理解:认知速度与播放速度一致
    五、独立自主:不被他人的意图牵着走
    六、最为轻松:不太费大脑和精力
  第五节  体验方式分析
    一、善于调动被采访者的情绪
    二、节目主持人和嘉宾要有感染力
    三、悬念比现场画面更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体验
    四、对电视本质特性认识不足导致误用现场直播
  第六节  行为方式分析
    一、占用视觉:不利于自由活动
    二、收看场所和时间比较固定:节目编排需考虑作息时间
    三、同步接收:与观众保持“约会意识”
    四、被动接收:把握好节目的节奏
第五章  互联网分析
  第一节  物理属性分析
    一、传播符号:文字、图片、音频、视频
    二、传播载体:光纤、微波、终端设备
    三、传播方式:网状传播、交互传播、同步与延时兼容、视觉与听觉兼容
  第二节  制作流程分析
    一、信息采集阶段:公众参与、多媒体与互联网采集
    二、文稿写作阶段:短小化写作、分层写作、多媒体写作、标题制作、提要写作、正文写作
    三、信息编辑阶段:立体化编辑、多媒体编辑、交互式编辑、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网页视觉设计
  第三节  感知方式分析
    一、传播符号:符号多样、信息多样
    二、传播载体:全球巨网、终端多样
    三、传播方式:交互提升受众地位、信息“一网打尽”
    四、微观感知:传播黏性带来强烈吸附感
    五、整体感知:互联网是“普世的全知者”
  第四节  思维方式分析
    一、改变了人们参与现实事务的思维方式
    二、改变了人们对待历史的思维方式
    三、使人们形成了虚拟与现实混成的思维习惯
    四、带来了全球思维
    五、带来了多元思维
    六、使思维趋向碎片化和肤浅化
    七、互联网是人脑的隐喻
  第五节  体验方式分析
    一、从媒介特性角度看:强化了个人参与和体验
    二、从信息交流角度看:满足了人的多种交流欲望
    三、从心理需求角度看:满足了人的多种心理需要
    四、从人性角度看:让“本我”得以释放
    五、从生理角度看:容易让人上瘾
    六、从社会规范角度看:需要加强他律与自律
  第六节  行为方式分析
    一、多器官参与接收与发布:一种回归与超越,将日益走向人性化
    二、能动接收与能动发布:提高了信息交流的针对性,导致传播活动两极分化
    三、移动接收与移动发布:冲破空间限制,打破时间“零和博弈”,智能手机最具黏性
    四、多终端接收与多终端发布:与人的行为“缝对接”,各种终端都要找到存在价值
附录:媒介特性比较一览表
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摘要
 1948年,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谁
(who)、说什么(what)、对谁(towhom)说、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即“5W模式”。这一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陈作平所著《媒介分析(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对不同媒介的传播规律和报道技巧进行了系统分析,对每一
种媒介的分析分为:物理属性分析、制作流程分析、
受众感知分析、受众思维分析、受众体验分析、受众行为分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